慕殘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它的形成機制是什么]

摘要: 有一個年輕人,在看到一條推送新聞后,好奇心使他點了進去,這個新聞講的是從小失去雙手的姑娘,如何活出自己,用腳代替手,進行各種活動,進行彈吉他,唱歌,給他人進行心理咨詢等等。起初,他...

有一個年輕人,在看到一條推送新聞后,好奇心使他點了進去,這個新聞講的是從小失去雙手的姑娘,如何活出自己,用腳代替手,進行各種活動,進行彈吉他,唱歌,給他人進行心理咨詢等等。起初,他并不是抱著很大的熱情,只是當他看完這條消息后,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想對這位姑娘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于是,他開始搜索,尋找更多這樣的信息,尤其是和那位姑娘相關的,起初他以為自己只是對這類事件感興趣,漸漸的,他發現自己是為那位姑娘感興趣。這就是一種慕殘現象。

慕殘是一種認知,也是一種性取向

在英文里,慕殘的單詞是Devotee,是一種對愛慕對象的身體的審美觀,和當前主流社會以四肢健全為美不一樣的是,他們認為殘疾人的身體同樣是美的。

1.從認知的角度看,慕殘者對于殘疾人,有的被其精神所折服。

一些慕殘者對于殘疾人,并不是出于性沖動,而是由自身的認知決定的。當他們看到殘疾人的勵志故事,很容易被深深打動,這是因為殘疾人在身體方面的殘缺,讓人們無形中更加覺得他們的奮斗和努力都來之不易,因而更容易被他們的精神所感染。

比如沒有四肢的尼克,最終娶了美麗動人的日裔女孩宮原佳苗。一個沒有四肢的人怎么征服這個美麗的姑娘的?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尼克雖然沒有四肢,但是他沒有因此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和希望,他憑著自己的耐力和毅力,讀完了大學,讓自己成為了優秀的人,騎馬、游泳、踢足球,樣樣沒問題,還擔任起國際公益組織“沒有四肢的生命”CEO。當然,在這中間,他也的確掙扎過,嘗試過自殺,但最終堅持下來了。如果尼克是個四肢健全的人,一般聽說了,也就是個普通的勵志故事,但因為尼克不是四肢健全,甚至連四肢都沒有,因此,他的勵志故事顯得格外吸引人。他的魅力吸引了不少人,不過,最終他只選定了宮原佳苗。原因是,有些人雖然被他的精神所折服,卻無法接受他的身體,但宮原佳苗是個例外。

2.從性取向的角度講,有些慕殘者對于殘疾人,是一種性偏好。

這并不代表他們對任何殘疾人都有著極大的熱情,甚至想把正常人變成殘疾人,他們只是在性取向方面或審美方面與主流社會有所不同,而顯得有點格格不入。換而言之,他們與一般人沒有任何區別,唯一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們愛慕的對象是殘疾人。

不過,他們也不是對所有的殘疾人都會產生性沖動,通常,只是對自己愛慕的類型會有性沖動的出現,這些類型可能包括外貌、內涵、殘疾類型。

比如,有的人只對盲人會產生性沖動,有些人只對截肢的人會產生性沖動等等。國外某個論壇上,曾經有人尋求殘疾女孩的照片,所尋求的都是腿部殘疾的對象,其他部位殘疾的,對方表示沒有興趣,這就是一種只對自己固定的喜歡類型產生性沖動的表現。

3.當然,和普通人一樣,慕殘者當中,確實也存在著一些極端者甚至是心理變態。

普通人當中有心理扭曲和心理變態者的存在,慕殘者當中當然也有,具體表現則因人而異。

(1)心理扭曲型

如曾有人在網絡論壇上要求得到一些截肢者的資料、圖片和視頻等等,但是,他所要求的是越殘疾越好,越殘疾越能激發他的性沖動和征服欲,這就是一種極端的表現。

對于心理扭曲的慕殘者而言,內心會產生一些假裝想成為殘疾人或者希望自己是殘疾人的扭曲想法,因而可能對截肢等技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的甚至因為被截肢者吸引而想對自己進行截肢。有些時候,他們甚至會瘋狂的收集殘疾者的姓名、電話和地址,有的會不停的給殘疾者發郵件,對殘疾者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擾,有的則會偷窺或偷拍殘疾者。

(2)心理變態型

一旦慕殘者是個心理變態,對于殘疾人和健康人都有很大的潛在危險。這是因為,心理變態者能做出事情往往超乎常人的想象和忍受力。

如,有些心理變態者專門喜歡把健康人弄成殘疾人,享受健康人慘叫帶來的快感,或是自己親手制造一個殘疾人的快感。有的則是對殘疾人進行各種性虐待,享受從中的樂趣。

和一般心理變態的區別是,他們享受的是從殘疾人身上獲得快感,或將健康人變殘的快感。

慕殘的形成,或許和一個人的早年經歷有很大關系

通常,一個人是否慕殘,在15左右,便能有所覺察,意識到自己是否有這個傾向。而這個時候,他們通常會在互聯網上大量的搜索一些殘疾人的圖片、視頻或文字資料, 不過,他們大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會壓抑自己的情感,轉而撰寫小說,或者投身殘疾人的康復事業,因此也很難看出他們是否慕殘者。

那么,慕殘者如何成為慕殘者?

這或許和他們的早年經歷有關。

1.早年在一種強烈感情狀態下與殘疾伙伴交往時所受到刺激

這種情況很難解釋清楚,但確實也存在過,比如,某些人比較早熟(尤其在國外),最早的性經驗是與殘疾人有關的。而首次性經驗往往在人的記憶中是深刻且難以抹去的,盡管有時候人們看起來好像是忘記了,事實上只是被潛抑在潛意識層,在一定下條件刺激下,就很可能再次想起。比如,到了成年后,遇到類似的殘疾人,喚起了曾經的記憶。

2.父親或母親經常表現出對殘疾者的關愛

如果個體早年的時候,父母致力于殘疾事業方面,或者經常流露出對殘疾人的特別關愛,這將成為個體的一種社會經驗。父母或者說養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導師,孩子往往是從父母身上習得了處理社會事物的模式。耳濡目染,這部分關于殘疾人的經歷將會影響他今后社會交往的偏向,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能影響他們與異性交往的選擇方向。

3.早年的母愛剝奪和被父母拋棄后所產生的一種對生存的恐懼及自發的對安全感的幻想

一些孩子因為想自己更惹人愛,由于對殘疾人的社會現狀不了解,或是養育者善待殘疾人,而幻想自己如果是殘疾人也許會得到更多的照顧與偏愛,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孩子就可能產生一種“如果我坐在輪椅上,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關心”之類的想法,極端的,可能會自殘,力圖吸引更多的人注意自己,尤其是養育者的目光。當青春期性沖動出現,童年的感情騷動會反復出現,使得他們想采取同樣的解決方式,應用在新的問題上,希望自己被性所吸引,或者將注意力轉移到殘疾人身上,成為慕殘者。

4.擔心被及健全者拋棄或者覺得殘疾人更安全

有的可能在早年的時候曾經遭遇過性侵(性侵施暴者大多是健全人),而對四肢健全的人產生一絲恐懼,不敢與之交往。而他們對殘疾人擁有更少的恐懼心,認為殘疾人相對沒那么大的危險;有的則是曾經遭受過被健全者拋棄,有過痛苦的經歷,認為殘疾人更易于占有或易于支配。

5.變相的戀物癖

戀物癖一般被視為一種性偏好障礙,指的是在強烈的性欲和性沖動的驅使下,一個人反復收集異性使用過的貼身衣物,如襪子,內衣褲等等,以獲得性快感,有的會伴以手淫。

不過,不是所有的戀物癖都是收集異性物品為表現形式的,有的是以另外的形式出現,比如異裝癖,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戀物癖,患者通過穿著異性的服飾而得到性快感,和一般的喜歡穿異裝不一樣。

在慕殘者當中,也有人屬于變相戀物癖,他們將殘疾人視為某種性征物,通過與殘疾人接觸使自己得到性快感。

6.虐待狂、性欲奴

這種屬于心理變態的一種。在前面提到過的,熱衷于將健康人變成殘疾人,享受中間那份慘叫的刺激或者自己制造成品的刺激;有的則是熱衷于性虐待殘疾人,從中獲得快感。還有一些,性欲過于旺盛,甚至畸形,不能自控,一般人已經無法滿足,繼而尋求殘疾人。

7.害怕被發現的某種性取向

一些有著潛在的非主流性取向的人,因為害怕被閹割的恐懼心理,潛意識里認為與殘疾人接觸含有較少危險的性刺激,可以為自己非主流的性取向提供有力的心理保護。

總的說來,慕殘者背后的心理機制是多方面的,只要慕殘者的行為沒有利用他人造成社會不良影響,或傷害他人,那就無可厚非。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還有其他疑問,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

這里是心理咨詢師里外雅堂,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如果我的回答,對您和您的朋友有幫助,請轉發給他們。謝謝!


慕殘我的理解是一些人會對殘疾人殘缺的身體產生性沖動,雖然我見過一些慕殘者,但是沒有深入的探討過,感覺可能跟施受虐有關,或者與救世主情結有關,也有可能是童年時的一些與殘疾人有關的經歷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