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八章原文(道德經第八章)

摘要: 您好,今天小編胡舒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道德經第八章原文,道德經第八章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2、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

您好,今天小編胡舒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道德經第八章原文,道德經第八章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

2、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3、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

4、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5、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

6、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

7、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

8、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9、  大道原無他妙,惟是神氣合一,還于無極太極,父母生前一點虛靈之氣而已矣。

10、人若不事乎道,則神與氣兩兩分開,鉛走汞飛,水火所由隔絕也。

11、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

12、是言也,淺之則為日用之需;深之則為修煉之要。

13、有時以火溫水而真陽現,有時以水濟火而甘露生。

14、水火之妙,真有不可勝言者。

15、然水火同宮,言水而火可知矣。

16、水性善下,道貴謙卑。

17、是以上善圣人,心平氣和,一腔柔順之意,任萬物之生遂,無一不被其澤者焉。

18、究之,功蓋天下而不知功,行滿萬物而不知行。

19、惟順天地之自然,極萬物之得所,而與世無忤,真若水之利濟萬物毫無爭心。

20、不但此也,萬物皆好清而惡濁,好上而惡下;水則處物以清,自處以濁,待物以上,自待以下。

21、水哉水哉,何與道大適哉!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剛,卑下自奉:眾人所不能安者,圣人安之若素;眾人所為最厭者,圣人處之如常。

22、所以于己無惡,于人無爭。

23、非有道之圣人,不能如斯。

24、故曰:“處眾人之所惡,幾于道矣。

25、”夫以道之有于己者,素位而行,無往不利。

26、即屬窮通得失,患難死生,人所不能堪者,有道之人,總以平等視之。

27、君子論理不論氣,言性不言命,惟反身修德焉耳。

28、雖然,德在一起,修不一途,又豈漫無統宗,浩浩蕩蕩,而無所底極哉!必有至善之地,止其所而不遷,方能潛滋暗長,天真日充,而人欲日滅。

29、《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此即圣人之居善地也。

30、居之安,則資之深。

31、內觀其心,虛而無物,淵淵乎其淵也。

32、外觀所與,擇人而交,肫肫乎其仁也。

33、至于發之為言,千金不及一諾,“言善信”也。

34、施之于政,大惠何如大德,“政善治”也。

35、推之一物、一事、一動、一靜之間,無不頭頭是道。

36、任人以事,惟期不負所能。

37、慮善以動,只求動惟其時。

38、圣人之修身治世如此。

39、此由“止于至善”,得其所安,而后發皆中節也。

40、惟其在在處處,無一毫罅漏,無一絲欠缺,又何爭之有耶?夫惟不爭,而人感恩戴德,刻骨銘心者,方具瞻依不志,又有何怨、又有何尤?雖有惡人,亦相化為善矣。

41、及其至也,無為自然,群相安于不識不知之天,幾忘上善之若水,柔順而利貞,無往不吉焉。

42、 塞上風論壇.  指點上善之心,平平常常,無好無惡,浩浩蕩蕩,無陂無偏,極其和柔。

43、是以居上不驕,為下不倍;于己無尤,于人無怨。

44、顧其所以能至此者,究非世俗之學所能造其巔,亦非無本之學所能建其極也。

45、故太上處眾人所惡之后,旋示一善地。

46、究竟此地何地?寸衷寸地是也。

47、得其地則性命有依,失其地則神氣無主。

48、無主則亂,安能事事咸宜,合內外而一致,處人己而無爭哉?然,謂其地為有,則多墮于固執;若謂其地競無,又落于頑空。

49、此殆有無不立,動靜不拘者也。

50、欲修至道,請細參其故,予以多積陰功,廣敦善行,庶幾上格神天,或得師指,或因神悟,予以會通其地,而始不墮旁門左道,得遂生平志愿也。

51、此地了然,道過半矣。

52、以下曰“心”、曰“言”數語,明在在處處,俱將檢點至善,使不先得善地而居。

53、以后所云,無一可幾于善者,此真頭腦學問,本原工夫,如或昧焉,則持己接物,萬事皆瓦裂矣。

54、吾故略泄于此,愿世之有志者,勿自恃才智,妄猜妄度,而不修德回天;惟虛心訪道可也。

55、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于道的。

56、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于水。

57、為什么說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

58、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而常德眾之先。

59、"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

60、水滋潤萬物而無取于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

61、在此后的七個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

62、老子并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

63、最后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

64、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

65、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第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于東流之水。

66、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

67、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

68、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

69、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

70、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

71、淖約微達,似察。

72、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

73、其萬折也必東,似志。

74、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75、"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

76、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

77、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