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族圖騰(吳越民族圖騰)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百越族圖騰(吳越民族圖騰)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話說“端午”
今天是端午節,說到端午,人們自然想起屈原,以為端午起源于屈原自沉汨羅江。人們劃龍舟、包粽子都是為了紀念屈原。
其實不然,端午節的歷史比屈原早多了。端午節最早始于周代,原本是古代長江流域百越族的圖騰祭祀節。百越族以龍作為他們的圖騰,把龍看作是他們的祖先和保護神,對其無限崇拜。每年五月初五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屆時,這些龍的傳人將各種食物裝入竹筒中或裹在樹葉里,拋人江中以供龍享用;同時,還進行劃獨木舟的比賽,以此象征他們如龍騰蛟飛,興旺昌盛。此后,歷代沿習下來,端午節也隨著各民族的融合一致,逐漸演變成整個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
聞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認為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日。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戰國末期,楚國大夫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正因為如此,有人無限放大紀念屈原的意思,認為端午是紀念日,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說法。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歡樂節,是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習俗主要有劃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食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愿望。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端午節是我們國家傳統節日四大節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共話端午#
在古代,端午是個非常受重視的節日,流傳到今天,關于端午的習俗有很多,不同地區的習俗也有很大不同,文化內涵非常豐富。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的說法也很多,一說是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是紀念伍子胥,一說是紀念介子推,但還有專家認為是和龍圖騰有關,聞一多先生就認為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
還有一種說法是惡日禁忌說,在古代北方,人們認為農歷五月是“毒月”,五日這天是“毒日”,午時是“毒時”,這個節點可謂是“居三毒之端”,這天“五毒蛇”開始活躍,魑魅魍魎也會猖獗,所以才有了各種形式的“避五毒、躲端午”的習俗。
尤其是小孩子,他們比較弱小,沒有抵抗能力,所以需要大人們特別為孩子進行消災防毒的活動,用以去災避禍,祈福納吉。
比如沐蘭湯,游百病,掛菖蒲,佩香包,系五彩繩,吃五黃,還有貼午時符,畫五毒圖,懸鐘馗像等等等等……
總之,端午不止有標志性的吃粽子,還有很多有趣又寓意好的習俗,帶著孩子玩起來!讓孩子沉浸式過端午!#遇見更美童年#
1983年,廣州一單位準備在越秀象崗山建家屬樓,誰知,施工隊打地基時,發現了一座漢代古墓。工人做不了主,只得繼續挖。就在挖到18米深時,突然出現許多巨大的石板。
這時,施工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急忙上報文物局。很快,文物考古隊就趕到了事發地,緊接著又對其進行勘測。這一勘測可不得了,原來啊,山下是一座擁有7個墓室的大墓。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這處大墓保存完好。后經考古隊搶救性發掘,共出土陸續一萬多件精美的文物。
南越文王墓一經出土,就被譽為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挖掘清理工作結束后,便在原址建起了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并被評選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專家根據出土文物及文獻記載,確定這里就是1700年前,孫權沒找到的西漢南越王的陵墓。
當年,孫權曾派親信呂瑜,到象崗山尋找南越王陵墓,可惜挖了許久什么也沒找到。誰能想到,孫權動用軍隊都沒找到的墓葬,就這么被現代施工隊給挖了出來。
這是一座呈“古”字型的大墓,墓主人南越王的棺槨位于主墓室。因為年代久遠,加上南方濕熱的氣候,棺槨已經腐朽,遍地都是陪葬品。
在主墓室的東邊,有一套漆木青銅構件屏風,是所有出土文物中體積最大的,大到直接將過道口都擋住了。這套漢代漆木青銅構件屏風,是我國古代最早,最完整的大型折疊屏風。
因為發現時屏風的漆木構架已腐朽,專家便根據殘留的零件對其復原。復原后的屏風通高1.8米,寬3米,兩側各有一扇寬1米的翼障,全部展開后寬5米,配上鎏金的掛飾,顯露出帝王的霸氣。
屏面兩側翼障是用有轉軸的折疊銅構件連接,可以90度啟合,使其形成一座圍屏。屏風正面平均分成1米寬的三間,中間為兩扇左右對開的屏門。
因為屏風太過高大,所以當時放置墓室時,屏風上的青銅頂飾和支撐,以及支撐的構件,都被拆下來放在了墻角。經過2100年歲月侵蝕,這些青銅構件已嚴重銹蝕。
只留存下1件雙面獸首屏風銅頂飾,1件朱雀屏風銅頂飾,1件人操蛇屏風銅托座,1件蛇紋屏風銅托座,以及一對蟠龍屏風銅托座。
雖然這些年,從各地漢代墓葬中出土了不少漢代畫像磚,這些畫像磚中有描繪屏風,讓我們看到了漢代屏風的樣子,但帝王屏風實物,是第一次發現。
在南越王墓出土的萬件文物中,有金光閃閃的印璽,還有精美絕倫的玉器,屏風銅構件在這些寶貝面前,顯得毫無存在感。
然而,就是這樣的1組5件西漢南越王銅屏風構件,卻在2002年,被列為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錄,成為國寶級文物。這反映出國家對文物的歷史和文化的重視,當然也因為這套屏風是獨一無二的。
以往考古發現的如:戰國楚墓漆木座屏、西漢馬王堆漆木畫屏、東漢中山穆王玉屏風、北魏司馬金龍漆屏等,這些小屏風大多為擺件,而南越王銅屏風,卻是目前唯一的漢代實用大型屏風,有著極非常高文物價值。
另外,因其獨特的樣式,在一眾屏風中,它的帝王范就顯現出來了。
南越國的歷史很傳奇,它公元前203年,秦代將領趙陀建立起來的。南越國作為嶺南的第一個完整政權,因引入中原秦漢文化,從而促進了嶺南的快速發展,和與中原文明的融合。
南越鼎盛時期,它的疆域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大多地區,以及福建小部分地區,還有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一些地區。可以說,南越國為統一多民族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只可惜,史書中對這部分沒有著多少墨。
好在這套漆木青銅構件屏風,從樣式構造看,都帶著滿滿的中原文化氣息,與漢代流行的楚風非常相似。從而反映出南越國時期,漢越相處的社會面貌。彌補了歷史對這一時期的冷落。
屏風頂部的裝飾朱雀,是中國傳統的四靈之一,它的形象在商周時期就曾多次出現,到了漢代,更成為繪畫和裝飾的常見元素。采用朱雀做屏風頂飾,體現出南越國帝王,對中原文明的繼承和同步發展。
而屏風正間兩邊托座的蛇紋屏風銅托座,則選用的是百越族中最流行的蛇形象:三條相互纏繞的蛇,組成屏風的柱、枋和支托,這說明,南越國統治者,讓運用中原文化的同時,也保留了百越族文化。
屏風右翼障的下轉角構件的人操蛇屏風銅托座,采用的是南越人裝束的力士托座:力士身穿右衽褐色衣裳和短褲,打著赤腳,口中則咬著一條兩頭蛇,兩只手中也各操縱著一條蛇。
雙腳則跪坐在地夾住一條,使得五條蛇相互纏繞。這個造型來自于“越人操蛇”的傳說,體現出2100年前越人徒手抓蛇,并食蛇的生活。
屏風兩邊屏障下托座的蟠龍屏風銅托座,是由龍、蛇、青蛙三種動物組成。其中龍為漢族圖騰和漢文化的符號,與百越人信奉的蛇、蛙相結合,體現出南越國漢越文化,從交流到融和的過程。
南越王漆木青銅構件屏風,現藏于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在去除了歲月的侵蝕后,精美工藝躍然呈現,使沉寂了2000多年的南越國,那獨一無二的存在地位,被后世銘記。
?好玩的嘉興 - 嘉興粽子文化博物館?
馬上就到端午節了!吃粽子就是這個節日的傳統啦!那么今天帶大家去看看嘉興的粽子文化博物館。
這個在月河歷史街區的粽子博物館是全國首家粽子文化博物館。
在嘉興地區,流傳著這樣一些古老民謠:“南門大粽子,西門大靴子,北門米販子,東門叫花子。”“端午不吃粽,死了沒人送”。還有指天氣的俗語“未吃端午粽,夾襖勿可送”等。顯然,粽子在嘉興人生活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那么端午節的起源是哪里? 我們現在吃的粽子又有那些呢?
根據聞一多《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專門提到了吳越地區和龍的關系。吳越地區的百越族,古時經常受到水災的威脅,他們認為是作為水神的蛟龍在活動,所以斷發文身,把自己打扮成龍子的樣子自比是龍的子孫。端午節就是百越人祭祖的節日。古代吳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為表示自己的“龍子”身份并鞏固自己的被保護地位,于是有了一年一度的盛大圖騰祭,圖騰祭的兩大主要內容一是龍舟賽,用以娛神,二是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包在樹葉里,一邊扔進水里給水神吃,一邊自己吃。
時光流轉,歲月如梭,民族大融合加速了節日的融合。畢竟誰不愛過節日呢?
當然大家知道是伍子胥,屈原,曹娥都會和端午節有聯系。
粽子的種類有北京粽子、河北白洋淀粽子、廣東粽子、四川辣粽、陜西粽子、蘇州粽子、海南粽子等
那么端午節粽子就吃起來吧!
本文百越族圖騰(吳越民族圖騰)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14774.html發布于 2023-11-24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