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山水畫技法(山水國畫”之“三遠構圖法”)
(注:《國畫學習系列》一文摘自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國畫基礎》,曾銳主編,是高校“十四五”規劃教材。除非特別注明,教材中的插圖均由作者本人繪制)
五、三遠作文法作文。
在中國山水畫的構圖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距法”。三遠法是宋代郭在其著作《林志》中首次提出的。他說:“有三座山:從山腳到山頂,是深遠的;從山前到山后,是深遠的;從近山到遠山,一馬平川。”我們可以結合圖3-46從透視理論來理解三向法。
圖3-46三元合成法透視分析圖
不難理解,從一個視點向前看,可以看到遠處的風景基本都在地平線的上下區域,畫家觀察到的景物近大遠小,近清遠渾,近實遠虛,近美遠灰,等等。在國畫中,我們根據這樣的特點和規律來安排景物的位置,處理筆墨與色彩變化的關系,從而表現出垂直于紙面的景物的深度空。這就成了國畫的一種構圖方法,即平遠法(距離突出,但深度突出)。參見圖3-47。
圖3-47《扒石平面圖》(郭繪)
從視點往下看,俯瞰表觀地平線以下的景色,可以是高山峽谷,也可以是天坑,在空之間會看到一個很深的天坑,你會發現視點越高,下陷的區域深度越大,越引人入勝。在國畫中,把這樣一個視點形象化,按照這樣的規律和特點來管理位置,安排景物,表現這樣一種天坑般的景象,叫做遠法(凸深)。參見圖3-48。
圖3-48深刻的構圖(曾剛)
從這個角度向上看,你可以看到明顯地平線以上的風景,可以是山脈或懸崖,你會看到高聳的懸崖或層疊的山峰。視點越低,觀察到的景色就越高,越壯觀。在國畫中,把這樣一個視點想象出來,按照這樣的規律和特點來管理位置和安排景物,表現出這樣高聳的懸崖或山峰的構圖,就叫清高法(突出高度)。參見圖3-49。
(注:《國畫學習系列》一文摘自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國畫基礎》,曾銳主編,是高校“十四五”規劃教材。除非特別注明,教材中的插圖均由作者本人繪制)
五、三遠作文法作文。
在中國山水畫的構圖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距法”。三遠法是宋代郭在其著作《林志》中首次提出的。他說:“有三座山:從山腳到山頂,是深遠的;從山前到山后,是深遠的;從近山到遠山,一馬平川。”我們可以結合圖3-46從透視理論來理解三向法。
圖3-46三元合成法透視分析圖
不難理解,從一個視點向前看,可以看到遠處的風景基本都在地平線的上下區域,畫家觀察到的景物近大遠小,近清遠渾,近實遠虛,近美遠灰,等等。在國畫中,我們根據這樣的特點和規律來安排景物的位置,處理筆墨與色彩變化的關系,從而表現出垂直于紙面的景物的深度空。這就成了國畫的一種構圖方法,即平遠法(距離突出,但深度突出)。參見圖3-47。
圖3-47《扒石平面圖》(郭繪)
從視點往下看,俯瞰表觀地平線以下的景色,可以是高山峽谷,也可以是天坑,在空之間會看到一個很深的天坑,你會發現視點越高,下陷的區域深度越大,越引人入勝。在國畫中,把這樣一個視點形象化,按照這樣的規律和特點來管理位置,安排景物,表現這樣一種天坑般的景象,叫做遠法(凸深)。參見圖3-48。
圖3-48深刻的構圖(曾剛)
從這個角度向上看,你可以看到明顯地平線以上的風景,可以是山脈或懸崖,你會看到高聳的懸崖或層疊的山峰。視點越低,觀察到的景色就越高,越壯觀。在國畫中,把這樣一個視點想象出來,按照這樣的規律和特點來管理位置和安排景物,表現出這樣高聳的懸崖或山峰的構圖,就叫清高法(突出高度)。參見圖3-49。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15654.html發布于 2023-11-28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