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公既用衛鞅文言文及翻譯以及道理(孝公既用衛鞅 (全篇翻譯))
您好,今天小編胡舒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孝公既用衛鞅文言文及翻譯以及道理,孝公既用衛鞅 (全篇翻譯)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原句出自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全篇翻譯為:商君,是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
2、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
3、公孫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
4、公叔座知道他賢能,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
5、正趕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說:“你的病倘有不測,國家將怎么辦呢?”公叔座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
6、”魏惠王聽后默默無言。
7、當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座屏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
8、”魏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離去了。
9、公叔座召來公孫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
10、看大王的神情不會同意我的建議。
11、我當先忠于君后考慮臣的立場,因而勸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該殺掉他。
12、大王答應了我的請求。
13、你趕快離開吧,不快走馬上就要被擒。
14、”公孫鞅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么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終于沒有離開魏國。
15、惠王離開后,對隨侍人員說:“公叔座的病很嚴重,真叫人傷心啊,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難道不是糊涂了嗎?”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時代的霸業,向東收復失地,他就西去秦國,依靠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孝公。
16、孝公召見衛鞅,讓他說了很長時間的國家大事,孝公一邊聽一邊打瞌睡,一點也聽不進去。
17、事后孝公遷怒景監說:“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這種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監又用孝公的話責備衛鞅。
18、衛鞅說:“我用堯、舜治國的方法勸說大王,他的心志不能領會。
19、”過了幾天,景監又請求孝公召見衛鞅。
20、衛鞅再見孝公時,把治國之道說的淋漓盡致,可是還合不上孝公的心意。
21、事后孝公又責備景監,景監也責備衛鞅。
22、衛鞅說:“我用禹、湯、文、武的治國方法勸說大王而他聽不進去。
23、請求他再召見我一次。
24、”衛鞅又一次見到孝公,孝公對他很友好,可是沒任用他。
25、會見退出后,孝公對景監說:“你的客人不錯,我可以和他談談了。
26、”景監告訴衛鞅,衛鞅說:“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國方法去說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準備采納了。
27、果真再召見我一次,我就知道該說些什么啦。
28、”于是衛鞅又見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談的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地在墊席上向前移動膝蓋,談了好幾天都不覺得厭倦。
29、景監說:“您憑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們國君高興極了。
30、”衛鞅回答說:“我勸大王采用帝王治國的辦法,建立夏、商、周那樣的盛世,可是大王說:‘時間太長了,我不能等,何況賢明的國君,誰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時候名揚天下,怎么能叫我悶悶不樂地等上幾十年、幾百年才成就帝王大業呢?’所以,我用富國強兵的辦法勸說他,他才特別高興。
31、然而,這樣也就不能與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32、”孝公任用衛鞅后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
33、衛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
34、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
35、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
36、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
37、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
38、因此,圣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
39、”孝公說:“講的好。
40、”甘龍說:“不是這樣。
41、圣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
42、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
43、”衛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
44、一般人安于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于書本上的見聞。
45、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
46、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
47、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
48、”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
49、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
50、”衛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于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
51、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
52、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
53、”孝公說:“講的好。
54、”于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于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55、下令把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
56、不告發奸惡的處以攔腰斬斷的刑罰,告發奸惡的與斬敵首級的同樣受賞,隱藏奸惡的人與投降敵人同樣的懲罰。
57、一家有兩個以上的壯丁不分居的,賦稅加倍。
58、有軍功的人,各按標準升爵受賞;為私事斗毆的,按情節輕重分別處以大小不同的刑罰。
59、致力于農業生產,讓糧食豐收、布帛增產的免除自身的勞役或賦稅。
60、因從事工商業及懶惰而貧窮的,把他們的妻子全都沒收為官奴。
61、王族里沒有軍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冊。
62、明確尊卑爵位等級,各按等級差別占有土地、房產,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飾,按各家爵位等級決定。
63、有軍功的顯赫榮耀,沒有軍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顯榮。
64、新法準備就緒后,還沒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后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
65、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動。
66、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
67、有一個人把它搬走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
68、事后就頒布了新法。
69、新法在民間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方便的人數以千計。
70、正當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
71、衛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人觸犯它。
72、”將依新法處罰太子。
73、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于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
74、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
75、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別人丟的東西為己有,山林里也沒了盜賊,家家富裕充足。
76、人民勇于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斗,鄉村、城鎮社會秩序安定。
77、當初說新法不方便的秦國百姓又有來說法令方便的,衛鞅說:“這都是擾亂教化的人”,于是把他們全部遷到邊疆去。
78、此后,百姓再沒人敢議論新法了。
79、于是衛鞅被任命為大良造。
80、率領著軍隊圍攻魏國安邑,使他們屈服投降。
81、過了三年,秦國在咸陽建筑宮廷城闕,把國都從雍地遷到咸陽。
82、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83、把零星的鄉鎮村莊合并成縣,設置了縣令、縣丞,總共合并劃分為三十一個縣。
84、廢除井田重新劃分田塍的界線,鼓勵開墾荒地,而使賦稅平衡。
85、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
86、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處劓刑。
87、過了五年,秦國富強,周天子把祭肉賜給秦孝公,各國諸侯都來祝賀。
88、第二年,齊國軍隊在馬陵打敗魏軍,俘虜了魏國的太子申,射殺將軍龐涓。
89、下一年,衛鞅勸孝公說:“秦和魏的關系,就象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兼并了秦國,就是秦國吞并了魏國。
90、為什么要這樣說呢?魏國地處山嶺險要的西部,建都安邑,與秦國以黃河為界而獨立據有崤山以東的地利。
91、形勢有利就向西進犯秦國,沒利時就向東擴展領地。
92、如今憑借大王圣明賢能,秦國才繁榮昌盛。
93、而魏國往年被齊國打得大敗,諸侯們都背叛了他,可以趁此良機攻打魏國。
94、魏國抵擋不住秦國,必然要向東撤退。
95、一向東撤退,秦國就占據了黃河和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就可以控制各國諸侯,這可是統一天下的帝王偉業啊!”孝公認為說得對。
96、就派衛鞅率領軍隊攻打魏國。
97、魏國派公子昂領兵迎擊。
98、兩軍相拒對峙,衛鞅派人給魏將公子昂送來一封信,寫道:“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后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
99、”魏公子昂認為衛鞅說的對。
100、會盟結束,喝酒,而衛鞅埋伏下的士兵突然襲擊并俘虜了魏公子昂,趁機攻打他的軍隊,徹底打垮了魏軍后,押著公子昂班師回國。
101、魏惠王的軍隊多次被齊、秦擊潰,國內空虛,一天比一天消弱,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讓河西地區奉獻給秦國做為媾和的條件。
102、魏國就離開安邑,遷都大梁。
103、梁惠王后悔地說:“我真后悔當初沒采納公叔座的意見啊。
104、”衛鞅打敗魏軍回來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個邑封給了他,封號叫做商君。
105、商君出任秦相十年,很多皇親國戚都怨恨他。
106、趙良去見商君。
107、商君說:“我能見到你,是由于孟蘭皋的介紹,現在我們交個朋友,可以嗎?”趙良回答說:“鄙人不敢奢望。
108、孔子說過:‘推薦賢能,受到人民擁戴的人才會前來;聚集不肖之徒,即使能使成王業的人也會引退。
109、’鄙人不才,所以不敢從命。
110、鄙人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不該占有的職位而占有它叫做貪位,不該享有的名聲而享有它叫做貪名。
111、’鄙人要是接受了您的情誼,恐怕那就是鄙人既貪位又貪名了。
112、所以不敢從命。
113、”商鞅說:“您不高興我對秦國的治理嗎?”趙良說:“能夠聽從別人的意見叫做聰,能夠自我省察叫做明,能夠自我克制叫做強。
114、虞舜曾說過:‘自我謙虛的人被人尊重。
115、’您不如遵循虞舜的主張去做,無須問我了。
116、”商鞅說:“當初,秦國的習俗和戎狄一樣,父子不分開,男女老少同居一室。
117、如今我改變了秦國的教化,使他們男女有別,分居而住,大造宮廷城闕,把秦國營建的像魯國、衛國一樣。
118、您看我治理秦國,與五羖大夫比,誰更有才干?”趙良說:“一千張羊皮比不上一領狐腋貴重,一千個隨聲附和的人比不上一個人正義直言。
119、武王允許大臣們直言諫諍,國家就昌盛,紂王的大臣不敢講話,因而滅亡。
120、您如果不反對武王的做法,那么,請允許鄙人整天直言而不受責備,可以嗎?”商君說:“俗話說,外表上動聽的話好比是花朵,真實至誠的話如同果實,苦口相勸、聽來逆耳的話是治病的良藥,獻媚奉承的話是疾病。
121、您果真肯終日正義直言,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藥了。
122、我將拜您為師,您為什么又拒絕和我交朋友呢!”趙良說:“那五羖大夫,是楚國偏僻的鄉下人。
123、聽說秦穆公賢明,就想去當面拜見,要去卻沒有路費,就把自己賣給秦國人,穿著粗布短衣給人家喂牛。
124、整整過了一年,秦穆公知道了這件事,把他從牛嘴下面提拔起來,凌駕于萬人之上,秦國人沒有誰不滿意。
125、他出任秦相六七年,向東討伐過鄭國,三次擁立晉國的國君,一次出兵救楚。
126、在境內施行德化。
127、巴國前來納貢;施德政于諸侯,四方少數民族前來朝見。
128、由余聽到這種情形,前來敲門投奔。
129、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勞累不坐車,酷暑炎熱不打傘,走遍國中,不用隨從的車輛,不帶武裝防衛,他的功名載于史冊,藏于府庫,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
130、五羖夫死時,秦國不論男女都痛哭流涕,連小孩子也不唱歌謠,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發出相應的呼聲。
131、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
132、如今您得以見秦王,靠的是秦王寵臣景監推薦介紹,這就說不上什么名聲了。
133、身為秦國國相不為百姓造福而大規模地營建宮闕,這就說不上為國家建立功業了。
134、懲治太子的師傅,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這是積累怨恨、聚積禍患啊。
135、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邊的行為比命令百姓更為迅速。
136、如今您卻違情背理地建立權威變更法度,這不是對百姓施行教化啊。
137、您又在商於封地南面稱君,天天用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
138、《詩經》上說:‘相鼠還懂得禮貌,人反而沒有禮儀,人既然失去了禮儀,為什么不快快地死呢。
139、’照這句詩看來,實在是不能恭維您了。
140、公子虔閉門不出已經八年了,您又殺死祝歡而用墨刑懲處公孫賈。
141、《詩經》上說:‘得到人心的振興,失掉人心的滅亡。
142、’這幾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呀。
143、您一出門,后邊跟著數以十計的車輛,車上都是頂盔貫甲的衛士,身強力壯的人做貼身警衛,持矛操戟的人緊靠您的車子奔隨。
144、這些防衛缺少一樣,您必定不敢出門。
145、《尚書》上說:‘憑靠施德的昌盛,憑靠武力的滅亡。
146、’您的處境就好象早晨的露水,很快就會消亡一樣危險,您還打算要延年益壽嗎?那為什么不把商於十五邑封地交還秦國,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勸秦王重用那些隱居山林的賢才,贍養老人,撫育孤兒,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
147、您還要貪圖商於的富有,以獨攬秦國的政教為榮寵,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棄賓客而不能當朝,秦國所要拘捕您的人難道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象抬起足來那樣迅速地到來。
148、”但商君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
149、五個月之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
150、公子虔一班人告發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
151、商君逃跑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
152、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說:“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證件店主要連帶判罪。
153、”商君長長地嘆息說:“唉呀!制定新法的遺害竟然到了這樣的地步!”離開秦國潛逃到魏。
154、魏國人怨恨他欺騙公子昂而打敗魏軍,拒絕收留他。
155、商君打算到別的國家。
156、魏國人說:“商君,是秦國的逃犯,秦國強大逃犯跑到魏國來,不送還,不行。
157、”于是把商君送回秦國。
158、商君再回到秦國后,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屬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謀求生路,秦國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殺死在鄭國黽池。
159、秦惠王把商君五馬分尸示眾,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于是就誅滅了商君全家。
160、太史公說:商君,他的天性就是個殘忍少恩的人,考察他當初用帝王之道游說孝公,憑借著虛飾浮說,不是他自身的資質。
161、再說憑靠著國君寵臣太監的推薦,等到被任用,就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昂,不聽趙良的規勸,足以證明商君殘忍少恩了。
162、我曾經讀過商君開塞耕戰的書籍,其內容和他本身的作為相類似。
163、但最終還是在秦國落得個謀反的惡名,這是有緣故的呀!原文: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164、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
165、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
166、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
167、”王嘿然。
168、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169、”王許諾而去。
170、公叔痤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
171、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
172、王許我。
173、汝可疾去矣,且見禽。
174、”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
175、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
176、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
177、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
178、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
179、”后五日,復求見鞅。
180、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181、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
182、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183、請復見鞅。
184、”鞅復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185、罷而去。
186、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
187、”鞅曰:“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188、誠復見我,我知之矣。
189、”衛鞅復見孝公。
190、公與語,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191、語數日不厭。
192、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
193、”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
194、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
195、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
196、”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
197、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
198、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
199、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200、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201、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202、是以圣人茍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203、”孝公曰:“善。
204、”甘龍曰:“不然。
205、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
206、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207、”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208、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
209、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210、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21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212、”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213、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214、”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215、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
216、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217、”孝公曰:“善。
218、”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219、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
220、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221、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222、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
223、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
224、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225、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226、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227、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228、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229、民怪之,莫敢徙。
230、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231、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232、卒下令。
233、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
234、於是太子犯法。
235、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236、”將法太子。
237、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238、明日,秦人皆趨令。
239、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240、民勇於公戰,怯於私斗,鄉邑大治。
241、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城。
242、其后民莫敢議令。
243、於是以鞅為大良造。
244、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245、居三年,作為筑冀闕宮庭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
246、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
247、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248、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249、平斗桶權衡丈尺。
250、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
251、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
252、其明年,齊敗魏兵於馬陵,虜其太子申,殺將軍龐涓。
253、其明年,衛鞅說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254、何者?魏居領阨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
255、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
256、今以君之賢圣,國賴以盛。
257、而魏往年大破於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
258、魏不支秦,必東徙。
259、東徙,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
260、”孝公以為然,使衛鞅將而伐魏。
261、魏使公子昂將而擊之。
262、軍既相距,衛鞅遺魏將公子昂書曰:“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
263、”魏公子昂以為然。
264、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昂,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265、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
266、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267、魏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268、”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269、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270、趙良見商君。
271、商君曰:“鞅之得見也,從孟蘭皋,今鞅請得交,可乎?”趙良曰:“仆弗敢愿也。
272、孔丘有言曰:‘推賢而戴者進,聚不肖而王者退。
273、’仆不肖,故不敢受命。
274、仆聞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
275、’仆聽君之義,則恐仆貪位貪名也。
276、故不敢聞命。
277、”商君曰:“子不說吾治秦與?”趙良曰:“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278、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
279、’君不若道虞舜之道,無為問仆矣。
280、”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
281、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大筑冀闕,營如魯衛矣。
282、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趙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283、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
284、君若不非武王乎,則仆請終日正言而無誅,可乎?”商君曰:“語有之矣,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285、夫子果肯終日正言,鞅之藥也。
286、鞅將事子,子又何辭焉!”趙良曰:“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
287、聞秦繆公之賢而愿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
288、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
289、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
290、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
291、由余聞之,款關請見。
292、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后世。
293、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
294、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295、今君之見秦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非所以為名也。
296、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筑冀闕,非所以為功也。
297、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
298、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
299、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為教也。
300、君又南面而稱寡人,日繩秦之貴公子。
301、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死。
302、’以詩觀之,非所以為壽也。
303、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懽而黥公孫賈。
304、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305、’此數事者,非所以得人也。
306、君之出也,后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
307、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308、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309、’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則何不歸十五都,灌園於鄙,勸秦王顯巖穴之士,養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310、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
311、”商君弗從。
312、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313、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
314、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
315、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316、”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
317、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師,弗受。
318、商君欲之他國。
319、魏人曰:“商君,秦之賊。
320、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
321、”遂內秦。
322、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
323、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324、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325、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
326、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
327、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
328、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
329、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擴展資料:創作背景: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
330、他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
331、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332、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后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
333、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并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
334、出獄后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后經歷了1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35、賞析:在這篇列傳里,主要記述了商鞅事秦變法革新、功過得失以及卒受惡名于秦的史實,傾注了太史公對其刻薄少恩所持的批評態度。
336、從章法結構上看,前有蓄勢,后有照應,通篇以變法作骨。
337、始言商鞅“好刑名法術之學”,為變法作了鋪墊;繼而“鞅欲變法”,導出革新與守舊的斗爭;“卒定變法之令”,具體記載了新法的內容;“于是太子犯法”,刑黥太子師傅、以嚴法令;而終以“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
338、材料取舍緊緊圍繞變法之骨,使得骨堅而肉豐、血脈貫通而主題突出。
339、《商君列傳》調動了夸張、比照、對偶、排比、形容、描寫等多種文學手段,析理透辟、深刻,語言生動形象。
340、而這些文學手段多著眼于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畫和細節的描寫,使人物更為豐滿、靈動、傳神,而又不失歷史的真實。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16762.html發布于 2023-12-02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