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兵法原文(鬼谷子兵法原文及翻譯)
您好,今天小編胡舒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鬼谷子兵法原文,鬼谷子兵法原文及翻譯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序言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
2、常入云夢山采藥修道。
3、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 先生。
4、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杰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
5、另有孫 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6、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經陰符七術》。
7、《鬼谷子》側重于權謀策略及言 談辯論技巧,而《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于養神蓄銳之道。
8、 《本經陰符七術》之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
9、后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 神運用于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10、 《東周列國志》中有段關于《陰符》的精彩描寫。
11、當年蘇秦辭鬼谷子下山,盡破家財得 黃金百鎰,黑貂裘衣一件,治車馬仆從,遨游列國,訪求山川地形,人民風土,得天下利害 之詳。
12、然而如此數年,未有所遇。
13、其時錢財以盡,只得回家。
14、回家后,一家老小盡責其之。
15、 妻不以其為夫,嫂不以其為叔,母不以其為子。
16、絕望之余,想起鬼谷子之臨別贈言:「若游 說失意,只須熟玩《陰符》一書,自有進益。
17、」于是蘇秦乃閉門探討,務窮其趣,晝夜不 息。
18、夜倦欲睡,則引錐刺股,血流滿足。
19、如此一年,于陰符有悟,乃將列國形勢,細細揣 摩,天下之勢,盡在掌中。
20、后又出游列國,成功于燕、趙。
21、隨之又將六國合縱,共同抗秦, 建立不朽功績。
22、 《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盛神法五龍盛神法五龍 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得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
23、道者,天地之 始,一其紀也。
24、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 謂之神靈。
25、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
26、術者,心 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
27、九窮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28、 生受于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
29、內修練而知之,謂之圣人;圣人者,以類知 之。
30、故人與生一出于物化。
31、知類在窮,有所疑惑,通于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
32、其通 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謂之化。
33、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 也。
34、靜和者,養氣。
35、氣得其和,四者不衰。
36、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
37、歸于 身,謂之真人。
38、真人者,同逃邙合道,執一而養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 而行威勢者也。
39、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40、《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養志法靈龜養志法靈龜 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
41、有所欲,志存而思之。
42、志者,欲之使也。
43、欲多則心散,心散 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
44、故心氣一則故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
45、理 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于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
46、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識分明 矣。
47、將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養氣志。
48、知人氣盛衰,而養其志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49、 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
50、志意不實,則 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仿 佛,則參會不一。
51、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 常固守,乃能分之。
52、《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實意法騰蛇實意法騰蛇 實意者,氣之慮也。
53、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生 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
54、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
55、得則 凝。
56、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
57、固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 率之交會,聽之候也。
58、寄謀者,存亡之樞機。
59、慮不會,則聽不審矣。
60、候之不得,寄謀失矣。
61、 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
62、故寄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
63、 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慮之太虛, 待神往來。
64、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
65、不出戶而知天 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
66、以通神明,應于無方,而神宿矣。
67、《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分威法伏熊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
68、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
69、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 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
70、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 銖。
71、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
72、撓其一指,觀其余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
73、審于唱和,以間 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
74、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以視間。
75、知其固實者,自養也。
76、讓己者,養 人也。
77、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78、《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散勢法鷙鳥散勢法鷙鳥 散勢者,神之使也。
79、用之,必循間而動。
80、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
81、夫散勢者, 心虛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
82、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 圓方,齊短長。
83、無間則不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
84、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 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
85、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
86、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
87、勢敗 者,不可神肅察也。
88、《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轉圖法猛獸轉圖法猛獸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
89、無窮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 而神道混沌為一。
90、以變論萬類,說意無窮。
91、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 吉或兇,事類不同。
92、故圣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
93、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 觀神明之域。
94、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兇成敗之所終。
95、轉圓者,或轉 而吉,或轉而兇,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
96、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 事。
97、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
98、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99、《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損悅法靈蓍損悅法靈蓍 損悅者,機危之決也。
100、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
101、故圣人以無為待有 德,言察辭,合于事。
102、悅者,知之也。
103、損者,行之也。
104、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為之 辭。
105、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
106、當其難易,而后為之 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
107、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
108、益之損之,皆為之辭。
109、用分威散 勢之權,以見其悅威,其機危乃為之決。
110、故善損悅者,誓若決水于千仞之堤,轉圓石于萬仞 之谷。
111、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112、 【注釋】說:悅。
113、悅,喜悅;本文引伸為增益,增益言辭或事物能使人喜悅。
114、本經陰符七術,即養練自己的智識,調動自身因素,運用自身力量去解決外部問題的七種權術。
115、本篇由七節短文組成,每節論述一個問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116、但七節文字之間又存在著內在的邏輯聯系,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117、 本篇先論述基本理論,次講述權術運用。
118、蕭登福說: “前面的‘盛神’、‘養志’、‘實意’三篇,旨在說明如何去充實意志、涵養精神。
119、后半的‘分威’、‘散勢’、‘轉圓’、‘損兌’諸篇,是告訴我們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于外,如何以內在的精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120、” 第一節文字“盛神法五龍”講述如何養神以通竅。
121、主張合道以煉神,神旺而竅通。
122、從而使精神飽滿,思維敏捷,反應迅速,為自如地運用權術打下基礎。
123、 第二節文字“養志法靈龜”講述如何養志以蓄威。
124、主張養志在心專,心專在節欲。
125、節欲養志,使精神專注,威勢猛烈,以制服對手。
126、 第三節文字“實意法媵蛇”講述如何實意以儲存信息。
127、主張獲取大量信息,使意念充實,使大道充盈于胸中,以在游說中應對裕如。
128、 第四節文字“分威法伏熊”講述如何分敵之威、增己之威。
129、主張“靜固志意,神歸其舍”以增己之威, “以實取虛,以有取無”去威懾對手,“審于唱和,以間見間”以免讓對手抓住把柄。
130、照此去做,則敵威可分,己威可增。
131、 第五節文字“散勢法鷙鳥”講述怎樣散敵之勢,扭轉局勢。
132、要善抓對方漏洞,“待間而動”,善于“思間”、“查間”,尋找對方漏洞,發起猛攻,以散敵之勢。
133、 第六節文字“轉圓法猛獸”講述怎樣才能像轉動圓體那樣使計謀快速產生。
134、主張學圣人“原不測之智”,熟知各類計謀特點,明知天道人事,以掌握轉圓技巧,生“無窮之計”。
135、 第七節文字“損兌法靈蓍”講述怎樣損兌言辭,隨機變辭。
136、主張在游說中把握事態發展,變動事物發展趨向而損兌言辭,實現游說目的。
137、 縱橫策士們只要照此去做,通過盛神、養志、實意等內養和分威、散勢、轉圓、損兌等外練,便可以掌握進行合縱連橫活動所必需的決策能力、說辯技巧、制人方法等權術,為從事社會政治斗爭打下基礎。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17331.html發布于 2023-12-05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