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缸繪 陶缸繪畫)

摘要: 大家好,小宜來為大家講解下。陶缸繪,陶缸繪畫)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國務院2003年確定的不可出國展出的六十四件珍貴文物之首。這件文物圖案很...

大家好,小宜來為大家講解下。陶缸繪,陶缸繪畫)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國務院2003年確定的不可出國展出的六十四件珍貴文物之首。這件文物圖案很有寓意,一只大白鸛鳥伸出長喙叼著一條魚,旁邊是一把石斧。一般認為這意味著描繪氏族之間戰(zhàn)爭及因此產生的統(tǒng)治威權。這個看法有道理,但也可以繼續(xù)探究。由于這幅圖案是繪在一個陶缸上,里面有人骨。而且周圍其他沒有繪圖的陶缸也都是裝有人骨。所以這個陶缸應該是葬具,是二次葬存放骨骸的器具。那么在葬具上繪制這幅圖畫,就很有意味了。一般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埋葬逝者都很簡單,自然的埋葬。這種有特定標識的葬具葬法,肯定有特殊歷史意義。由于這個陶缸是新石器時代的,所以可以判斷這里埋葬的應該是父系氏族的首領及其氏族。也就是說,這個陶缸圖案標識的是父系氏族社會的歷史,換言之就是從母系氏族社會轉化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葬法,所以石斧表示的是父系氏族的威權,鸛鳥表示父系氏族強大起來,鳥喙叼著的魚象征母系氏族。這就是表示男性統(tǒng)治時期開始了,母系氏族衰微而且女性位于從屬地位。所以鸛魚石斧圖,就是父系社會開始的標志。

1978年,河南省林汝縣閻村外,村民李建安在一竹林附近挖竹筍的時候,無意地挖出來了一堆沾滿泥土的陶罐,由于好奇,于是李健安把這些陶罐都帶回了家。

回到家后,老李把這些沾滿泥土的大陶罐清洗干凈以后發(fā)現,這些陶罐制作的都非常精美。通過仔細觀察發(fā)現,在這些陶罐中有一個大陶罐上面刻有很多精美的花紋,看起來非常的漂亮。看到這里,老李覺得這個大陶缸應該是一件珍貴的寶物。

于是,老李就把這個大陶罐珍藏在了家里。直到兩年后,當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下鄉(xiāng)走訪做文物征集文物的時候,在老李的家里無意地看到了這些陶罐。

就這樣,老李撿到寶物陶罐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村子,而做文物征集的工作人員很快就把這個消息上報給了當地博物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得到消息以后,于是迅速派出了幾位專家來到了老李的家里。

專家來到老李的家里以后,收到了老李的熱情款待,然后專家向老李表明來意以后,見到了老李撿到了的陶罐。當專家看到這些陶罐以后,都感到了非常驚訝,因為在這些陶罐做工非常細膩,其中一個陶罐還刻有精美的圖案,做的非常細致,最后通過專家們的簡單研究得出結論這些陶罐都是非常稀有的文物。

于是,專家向老李詢問了這些陶罐的來源后,給老李普及了相關的文物法律法規(guī),然后便給老李做思想工作,勸老李上交這些陶罐,最后在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最終老李把這些陶罐上交給了當地的博物館,把這些陶罐上交以后,老李獲得了15塊錢的現金獎勵和五副手套。

而博物館收到這些陶罐以后,通過專家們的深入研究后發(fā)現,這些陶罐都是新石器時代的陶制品,其中繪有圖案的陶缸,名叫彩繪鶴魚石斧紋陶缸。經過工作人員的簡單測量得出,這個陶缸高47厘米,口徑長32.7厘米,陶缸身上刻有精美的鶴鳥銜魚圖案,在旁邊還豎立著一把石斧的畫面,刻畫的非常漂亮逼真,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于是,最后這個陶缸被收藏到了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為了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1978年,河南一名工人挖到一些陶器,想上交給縣文化館卻被拒絕。沒想到,這里頭有個陶器后來卻被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一。

挖到這個陶器的人叫李建安。有一次,他聽別人說在某個村的蘋果地里有不少紅陶片。于是他趕到那里,花了一天多的時間,挖到了13個陶缸和尖底瓶。其中有一個陶缸,上面繪有鸛魚石斧的圖案。

李建安之前學習過一些文物和考古的知識,所以他敏感地意識到,這些陶器不是普通的陶缸,應該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物。

于是,李建安小心翼翼地把這些陶器搬回家里。沒想到回到家后,在清洗的過程中,發(fā)現有一些缸里裝了人骨頭。家里人嫌它晦氣,不同意李建安把這些陶器放在家里。于是,李建安不得不把這些陶器運到他工作的地方存放。

李建安認為,這些陶器看起來像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物,不能就這樣隨便找個地方放著,應該把它們上交。于是,他找到了縣文化館。

然而,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看了看這些陶器,覺得這就是普通的陶器,并非什么文物。于是拒絕了他。

時光流逝,斗轉星移,就這樣又過了一年多。李建安依然在向有關部門請求妥善安置好這些陶器。所幸的是,不久,他的請求終于得到了回應。縣文化館館長親自接待了他,對他給予了充分肯定,并獎勵他五雙手套。

后來,這些陶器被安置在了縣文化館。其中那件繪有鸛魚石斧圖案的陶缸,尤其引人注目。經過眾多專家人士的鑒定和考核,這件陶缸被命名為“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葬具,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總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20.1厘米。它的外表呈紅色,腹部一側有一幅高37厘米的、寬44厘米的《鸛魚石斧》彩陶飾圖。

這幅彩圖,畫面左側為一只站立的白鸛,圓眼、長嘴,嘴上銜著一條大魚。而右側則豎立一柄石斧。魚和石斧用粗線條勾勒而成,然后填充色彩。

由于這幅鸛魚石斧圖是迄今中國發(fā)現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所以這個陶缸顯得意義非凡,價值更是不可估量。后來,這個陶缸被收藏于國家博物館。到了2003年,更是被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一。

【歷史沉浮錄】從某個方面來說,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的命途說的上是多舛。如果李建安不具有一定的文物知識,也許就把它當作普通的陶器廢棄或是置之不理,這樣一來,我們完全可能損失一件無價的上古文物。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作為新石器時代的產物,既證明了中國先民很早就成功掌握了點、線、面的藝術表現方法和繪畫法則,也展示了先民在陶器制作工藝方面的較高水平。

1979年春節(jié)正月初八的早上,一位名叫李建安的村民在河南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集市買菜時,,從鄰村一位六十多歲的老漢口得知,在閻村東距離黃澗河西岸邊的一個竹園里挖出了不少紅色的陶器。出于好奇的驅使他來到這片竹園,等他趕到現場發(fā)現挖出的紅陶已被村民們毀壞殆盡。

但是李建安隱約的感到這些紅陶應該是文物,他也在這片竹林土地里挖起來,最后他還挖出了大小高低不等的陶缸和尖底形陶瓶共13個,其中有一件非常大的陶缸,而且上面還繪有一些圖案。

挖出的這些陶缸等并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和重視。因為當地的所有人都知道這些陶缸是做啥用的,因為挖出時就看到里面還有一些骨頭,故都認為這是古人的“骨灰缸”,所以大家都覺得沾到是一種晦氣。就連后來李建安將這些陶缸送到當地的文化館和博物館,這里的專家們也認為這些東西沒有什么價值,不值得收藏更算不上文物。

也許是受到沾上這類東西不吉利的原因,連當地的專家都拒絕收藏,人人避而遠之,唯有這位李建安堅信這是歷史文物。

一年以后,臨汝縣的考古工作沒有進展,沒有什么新收藏的東西,縣博物館的館長也被李建安的執(zhí)著所打動,就收下了這批13件陶缸,也就是將這些“骨灰缸”收進來丟在一間倉庫中。對于上交了文物的李建安,博物館長僅僅就獎勵了他手套5雙。

兩年以后即1981年,省博物館的專家來到臨汝縣考察,當省博的專家第一眼看到這件大陶缸時,便看出這是一件遠古時期的國寶,為“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經詢問當地的專家這件文物的來源后說:“這應該是距今6000多年的遠古遺址,為仰韶文化遺址的遺物,是一件罕見的具有精美彩繪的陶缸,堪稱國寶!”臨汝縣的專家疑問這是不是骨灰缸,省博的專家解釋道:“在遠古時代古人的喪葬方式很多,其中一種就是下葬兩年后將其骨頭再挖出放在陶缸中掩埋,這種方式在南方的有些山區(qū)現在還有流行。”

當聽完省博專家的一番話,特別是知道這是一件稀世國寶級文物后,臨汝縣的專家感慨道:“只怪我們學術不精,當面也不識國寶。”正因為如此,他們也意識到由于他們的不重視,才導致了當時挖出的很多的陶器盡數被毀。對于專職的文物工作者來說實在是一種罪過。

后來這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被運往河南省博物館,展出不久后就被調往北京,收藏于國家博物館,并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之首。這件被村民挖出的當初被認為無價值的陶缸,成了稀世國寶級的頂級文物,成為鎮(zhèn)國之寶!#微頭條日簽# #文物里的故事#

1979年冬,河南臨汝縣閻村的村民在蘋果園干活的時候發(fā)現了許多的紅色陶片

剛開始人們以為是破轉爛瓦并沒有太在意,可沒想到之后越挖越多,并且有的上面還帶著圖案

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于是他們便聚在在一塊議論了起來,但研究了半天也沒弄懂這些陶片是嘛東西

公社文化站的工作人員李建安聽說這件事后覺得這些紅陶片不一般,因為他曾因為工作需要到安陽學習過文物方面的知識,并且跟隨考古隊參與了洛陽古墓的挖掘工作

為了一探究竟,李建安立刻騎著自行車去了閻村,到了之后他從樹坑里撿了一些陶片,經過20多分鐘的拼湊,一個不完整的尖底陶缸出現在他的眼前

這個發(fā)現讓李建安有些興奮,看來這塊地下面有驚喜啊!他拿起鐵鍬親自動手挖了起來, 一天的時間李建安一共挖出來13個顏色不一、高低不等的陶缸

其中第十二個陶缸上畫了一只鳥、一條魚、一把斧頭,它們代表的是什么呢?帶著疑問,李建安將挖出的十三件陶器分三次運回了家,準備整理好后給送到專業(yè)機構進行鑒定

李建安在接下來的整理過程中有了一個駭人的發(fā)現,他在幾個陶罐里竟然找到了人骨

通過查找資料,李建安感覺這些陶器應該是書中提到的“甕棺”

@歷史雜貨鋪w 甕棺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葬俗,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廣為流行

甕棺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形狀完全相同的兩片合起來而成的“耦合甕棺”,另一種是其中一面用很大很平的石板當蓋用的“單面甕棺”

李建安認為這些陶罐肯定是年代久遠的器物,極具考古價值,于是他騎著自行車拖著架子車將這13件陶器上交給了縣文化館

經過文物專家的鑒定,那件有著魚鳥斧頭圖案的陶罐就是大名鼎鼎的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的代表“鸛魚石斧圖彩陶缸”,距今已有6000多年歷史

為了表彰李建安大義上交文物的行為,臨汝縣有關部門獎勵了他5雙線手套

1981年,一篇名為《臨汝縣閻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報告》的文章讓“鸛魚石斧圖彩陶缸”聲名鵲起,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學者的廣泛關注

這件器物敞口、圓唇、深腹,高47公分,口徑32.7公分,底徑19.5公分,器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紐,腹部繪有一只鸛雀,一只魚和一把石斧

新石器時期的彩陶紋飾比較抽象,通常都是幾何紋、蛙紋,而這件鸛魚石

斧圖上的彩繪非常寫實,像魚鰓、魚鰭、魚眼都畫得十分精細,有勾線,有填色,堪稱中國畫的開山鼻祖,這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大一幅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畫

多年來對于這件彩陶上圖案的解釋一直都存在爭論,有人認為這件陶罐是氏族首領所用的葬具。白鸛是氏族圖騰,魚是敵對勢力的圖騰,石斧是權利的標志。也有人認為,圖案上并不是石斧,而是代表權利的石鉞

這件引起廣泛關注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隨后被調入河南省博物院,再后來又被調入中國國家博物館。2003年被國務院列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國寶級文物之一

如今這件國寶正靜靜的佇立在展廳里,那上面的一鸛一魚一石斧仿佛在講述著千年前那一段神秘的往事……

1979年,河南省汝州市的李建安在市場買蘋果,果農無意間說了一句話:閻村的北邊發(fā)現了一些紅陶片,李健安聽了,蘋果也不買了,回家拿了鐵鍬就往閻村跑。

李健安是汝州市閻村的一名社員,他從小就喜歡歷史,對古物也頗感興趣。

一天,他在市場買蘋果的時候,聽到買蘋果的果農說,他們村蘋果的地發(fā)現了不少紅陶片。

李健安當時就覺得這些紅陶片估計是古物,他準備好工具,立刻趕到閻村東的果園。

四處尋找了半天,李健安從一個沒挖好的果樹坑里撿出來了一些紅陶片,他發(fā)現這些紅陶片上都有一些圖畫,便就地拼湊了起來。

經過拼湊,李健安拼出了一個不太完整的尖底陶缸。

這個發(fā)現讓李健安興奮不已,他立刻在蘋果樹坑不遠處挖了一個大土坑。

經過一天的精心挖掘,李健安一共挖出紅、青兩種顏色的陶缸和尖底瓶13個,這些古物之中只有第12個陶缸上都有鸛魚石斧的圖案。

李建安把挖出的陶缸帶回去研究清理研究,在清理的過程中,李健安發(fā)現陶缸和尖底瓶里裝的都是土和人骨。

李健安的家人知道以后,非常反對他把這些東西帶回家里,覺得這些東西太晦氣要他趕緊搬走。

無奈之下,李健安只能把這13個陶器帶到了他工作的紙坊公社。

李健安的同事知道此事之后,對于他的做法非常不解,同事問他:“你弄這些東西做什么?這些又不值錢。”

李健安卻不認同,他說:“這些東西都是國家的寶貝,不是值錢不值錢的問題!”

那時的人們幾乎沒有文物保護的意識,也根本意識不到這些陶缸的珍貴。

同事們見他對這些東西這么著迷,都覺得他走火入魔了,紛紛對領導提出意見,領導為了安撫眾人,只能把李健安安排到公社大院的另一間位置偏僻的辦公室內。

李健安對此沒有任何意見,新辦公室反而能讓他更靜下心來。

挖出這些陶缸之后,李健安就一直與臨汝縣文化館聯(lián)系,希望工作人員能早日把這些文物妥善安置。

可是,那時由于臨汝縣的考古工作非常少,消息也很閉塞,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對陶器的了解非常少,對于李健安的請求,他們根本沒有在意。

李健安為了保護陶器,只能一直住在辦公室,他多次請求都沒有得到回應。

直到1980,文化館終于傳來了好消息。

李建安再一次來到了文化館,文化館館長張久益親自接待了他,并對李健安表達了十分的感謝,之后還送了李健安5雙線手套表示獎勵。

1980年,河南省專項調查組正式進駐臨汝縣,他們在當地共找到到完整陶器19件,其中的一件陶器上刻畫的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

這件繪有“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陶器被緊急送到了河南省博物館,之后更是被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

這幅《鸛魚石斧圖》的出土不但體現了中國史前的彩陶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還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它標志著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由紋飾繪畫向物象繪畫的發(fā)展,更加展現了中國史前繪畫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

鸛魚石斧圖還證明了中國史前人民很早就成功掌握了點、線、面的繪畫方法,展示出一種較強的民族時代精神與藝術魅力,是研究史前歷史不可或缺的瑰寶。#我在頭條搞創(chuàng)作第二期#

作者:小九

40多年前,河南村民在家清理從地里挖出的陶罐,他的妻子,突然從背后尖叫一聲,指著一個罐子,腳步連連后退,癱倒在地。這些罐子非同一般,不但被國務院指定禁止出國展覽的,還揭示了6000多年前古人的一段密史。

男子名叫李建軍,事情還要從他上街時無意聽到的一個故事說起。那天李建軍趕早集買菜,遠遠看到一一群人,中間端坐著一個老頭,正在講他在蘋果樹下挖到寶貝的故事。李建軍原本只想湊個熱鬧,看等他擠到跟前,瞬間被老頭腳邊的紅陶片吸引住了。雖然只是零零散散的瓦片,但是李建軍的直覺告訴他不簡單。

李建軍是名退伍軍人,退伍后分配到紙坊公社,成為文化專干,曾參加過洛陽地區(qū)舉辦的文物培訓班和中山寨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工作,所以有一定的文物知識儲備。

等人群散去,李建軍他立即上前向老人問了個明白。之后菜也不買了,回家拿上鐵鍬、鋤頭直奔蘋果樹坑,準備繼續(xù)深挖,希望可以有新的發(fā)現。

不出半天時間,李建安獨自一人便把蘋果樹坑擴挖成了560cm長、80cm寬,85cm深的大坑,從里面挖出了不少紅、青兩種大小不等的陶缸和尖底瓶,又用一天半的時間,把它們分類整理并逐個標記,其中一個畫有鸛魚石斧圖案的陶缸引起了他的注意,但是由于當時對考古和文物知識的匱乏,雖然他堅定地認為這多半是文物,但是也沒有可靠的理論知識做支撐,于是他借來一個板車,分好幾次把它們先搬回了家。

之后,他開始清理缸里的泥土,就在這期間,有一次,從背后,傳來妻子的尖叫聲,只見她指著其中一個缸,腳步連連后退,差點癱坐在地。原來她看到了缸里的頭蓋骨,對于這些李建軍早已見慣不怪,但他的家人卻感到晦氣,氣憤讓他趕緊把這些晦氣的東西拉走!

李建安無奈只得將它們拉回辦公室暫存,同時積極向縣文化館反映情況,希望能盡早地將這些東西妥善保管起來。 可惜,當時縣文化館對古陶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并不認為有什么收藏的價值,于是一直找借口推脫。 很長一段時間,這些陶缸無人問津。

那個年代的人都很執(zhí)著,李建安也是一樣。他認為這些看似平凡的東西,一定有他不平凡的價值,于是不斷地給它們找機會。

轉機出現在1980年春節(jié),李建安接到縣文化館電話,讓他參加即將召開的燈節(jié)文藝活動布置會,李建安借機提出要將這些缸送到文化館,館長張久益答應了他。李建安用板車將那些陶器轉運進城,交給文化館保存,在交接時,館長張久益送給他5雙線手套以資鼓勵。

可即便到了“新家”,這些陶罐也只是被館里的人放在了院中廢棄的乒乓球案桌上,備受冷落。 直到鄭州市文聯(lián)掌舵人張紹文先生燈節(jié)到文化館訪友。進入館大院,驀然看見一件古陶器擺放在院中的乒乓球桌案上,他急步上前,發(fā)現上面竟然繪有鸛、魚、石斧的彩色圖案,立即親手將散落的一塊陶片對上后作了拍照,又命人找來紙筆進行了描摹,并且當場命名為“鸛魚曰石斧圖彩陶缸”。

張老先生回到鄭州后,奮筆疾書,給相關部門匯報了這一珍貴的發(fā)現,報告中稱這個陶罐是原始藝術的瑰寶。張老的報告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在當年10月,組織委派一支考古隊,到當地進行深入的勘探工作,最終發(fā)現了臨汝閻村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更多的文物得以重見天日。其中還有一個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副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畫。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件罕見珍品。 經專家測定,這些陶器是原始社會仰韶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彩陶畫也是中國畫的開山鼻祖。2003年7月被國務院認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

一段歷史謎題的揭露,需要很多人艱辛的付出。就像這個重大發(fā)現,有著李建安先生的執(zhí)著,張紹文先生的慧眼識珠,國家各個部門的重視以及深度研究,才實現了這些稀有文物的重大價值。

而基層工作人員的文保意識,是整個發(fā)掘的第一環(huán),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

作者:加減

它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列的鎮(zhèn)館之寶,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永不可出境展出的67件文物之首。考古界、學術界、美術界等稱它為“中國最早的國畫”、“中國最早的彩陶畫”、“中國畫的鼻祖”、“堪與印第安人的圖騰柱相媲美”,甚至代表了中國畫的源頭。然而它的發(fā)現過程,卻并不那么一帆風順。它就是在紙坊鄉(xiāng)出土的“鸛魚石斧彩陶缸”。

?

1979年春節(jié)期間,河南省臨汝縣正在“走親戚”的李建安聽說,在紙坊鄉(xiāng)紙北村的蘋果地有人掘出了兩個紅陶罐。因曾做過公社文化專干,參加過原洛陽地區(qū)舉辦的文物培訓班和中山寨遺址考古發(fā)掘工作。李建安立即感覺應該是發(fā)現了文物,他問明了具體位置,就返回家?guī)Я髓F鍬鎬頭和考古鏟趕了過去。

?

在閻村東邊、黃澗河西岸一處小竹園的北邊,李建安看見有兩個尚未挖好的樹坑,坑沿邊散碎地放著一堆紅陶片。他現場拼湊了一下,竟然拼出了一個不太完整的尖底瓶。他連忙跳入坑中繼續(xù)挖掘,發(fā)現這些器物離地表僅有一尺多深,很快又挖出了多件陶缸瓶。

?

這些陶器主要是以紅色和青色為主,每個都有幾十斤,大都填滿了厚實的黃土,挖出第12個時,缸身上還有圖案,可惜口沿處有一個高約13厘米的倒三角形破口。當第13個缸被挖出后,下面再也沒有什么東西了,他找來一輛架子車,分三次把這13個缸(瓶)運回了自己家中。

?

隨后李建安開始清理這些陶缸,發(fā)現里面裝的全部是人的遺骨。由于器皿的形狀不同,他分析缸中裝的可能是男性遺骨,瓶中裝的可能是女性或小孩的遺骨。當家人得知這些都是古代死人葬具時,無法忍受,催促他趕緊扔掉,免得沾染晦氣。李建安卻舍不得,便將它們搬運到公社辦公室,繼續(xù)保管。這期間,李建安不斷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均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

1980年春節(jié)期間,李建安接到了原臨汝縣文化館的電話,讓他參加相關文化活動,他借著工作機會找到文化館館長,說自己發(fā)現了一些陶缸瓶,很可能是仰韶文化時期的隨葬品,可自己實在沒有地方存放,能不能在文化館找個地方保存這些文物。

?

館長出于對文物尊重的態(tài)度,同意了李建安的建議,讓他先將文物拉過來,然后找地方保存。第二天上午,李建安用一輛自行車拖著一輛架子車,沿著洛界公路將13個缸瓶悉數送到了文化館。館長見到這批陶器,確定是文物,當場贈送給李建安5副手套,以示鼓勵。李建安也十分高興,這批陶器終于能得到妥善安置了。

?

可剛進入文化館沒幾天,“鸛魚石斧彩陶缸”竟然遇到了命中伯樂。原鄭州市文聯(lián)主席張紹文回鄉(xiāng)訪友,進入文化館大院時,驀然看見一件古陶器擺放在院中的乒乓球桌案上,上面竟繪有鸛、魚、石斧的彩色圖案,便責怪文化館為什么不好好保管。而工作人員回答說這是有人前幾天剛送來的,還沒有進行文物鑒定。張紹文隨后對陶缸進行拍照描摹,還當場命名該陶缸為“鸛魚石斧彩陶缸”,隨后向上級有關部門進行了匯報。

?

??“中國畫的鼻祖”終獲專家認定!

?

“鸛魚石斧彩陶缸”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20.1厘米,為新石器時代前期仰韶文化的葬具。其外形為敞口、圓唇、深腹、平底,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一側有一副高37厘米的、寬44厘米的《鸛魚石斧》彩陶飾圖,約占缸體面積的二分之一,是迄今發(fā)現最大的一幅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

?

飾圖畫的左側為一只站立的白鸛,通身潔白,圓眼、長嘴、昂首挺立,嘴上還銜著一條大魚,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線描繪魚身輪廓。白鸛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魚眼則畫得很小,身體僵直,魚鰭低垂,毫無掙扎反抗之勢,與白鸛在神態(tài)上形成強烈的反差。右側豎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編織物纏繞并刻劃符號。據分析白鸛應是當時首領本人所屬氏族的圖騰,魚則是敵對氏族的圖騰。石斧是權力的標志,是首領所用實物的寫真。整幅畫十分的自然生動,充滿了天趣無窮的藝術想象,并與缸體巧妙的融為一體。

?

不久以后,臨汝縣又發(fā)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轟動全國。?“鸛魚石斧彩陶缸”作為仰韶文化的精品代表,被認為是中國畫的源頭,也是史前彩陶畫的重要文明象征。

河南老農挖到13個陶罐,上交后榮獲專家獎勵5雙手套,其中一件被列為國寶,剩余的下落不明。

1979年春節(jié)初八的一早,河南省汝州市紙坊鄉(xiāng)紙南村的李建安去集市買菜,就在買菜的閑聊中,從紙北村一位60多歲的老漢口中得知,紙北村蘋果地發(fā)現了很多紅陶片,估計是文物。

李建安聽到這個消息,十分興奮,他趕緊回家,帶上工具就來到了這位老漢說的蘋果地。

到過現場后,李建安從一個沒挖好的蘋果樹坑中撿出一些紅陶片,隨后經過他20多分鐘的挖掘,一個很不完整的尖底陶缸顯現出來,李建安曾隨洛陽文物處參與過中山寨中大墓群考古工作,所以,他認定這肯定是一件文物。

隨著挖掘的土坑越來越大,又挖出紅,青兩種顏色大小直徑,高低不等的陶缸和尖底瓶13個,其中有一個上面有鸛魚石斧的圖案,其余無任何圖案。

當已經挖出來13個陶罐時,他太累了,感覺也挖不到什么東西了,就停工回家,就這樣,他分三次把這些陶罐帶回了家。

回到家的李建安面對的卻是家人鄰居的質疑,都認為白費力氣挖這些不值錢的東西,放到家里都沒用,還不如扔了,李建安說:這東西很有可能是文物,是國家的東西,不是值錢不值錢的問題。

安頓好以后,李建安第一時間聯(lián)系了汝州文化館,希望文化館能把這些文物妥善保管,可當時的汝州文物保護比較落后,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些文物的重要性,這事就一直拖了下來。

直到二年以后,這件事才終于有了結果,這一天,李建安用架子車拉著陶罐,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行程趕到了汝州文化館。

文化館的館長親自接見了李建安,并對他保護文物的行為提出表揚,同時獎勵他五雙白色線手套以資鼓勵,雖然這些文物到了文化館,但還是沒有引起重視,就把它們當成了普通文物,放在一個角落里。

就這一年,鄭州市文聯(lián)主席張紹文回到汝州老家,去文化館訪友時,看到了這些陶器,發(fā)現其中一件上面竟繪有鸛,魚,石斧的圖案,就找人把這些圖案拍下來,回到鄭州后向有關部門領導匯報了此事。

隨即,有關部門立即派人前往汝州,經過專家用碳十四測定,這些陶器竟然是原始社會仰韶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根據陶器上的圖案,專家們把它命名為'鸛魚石斧圖形陶器'。

鸛魚石斧圖形陶器最珍貴的就是其繪畫藝術,我國的史前繪畫藝術有彩陶畫, 巖畫,壁畫和地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彩陶畫,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畫更是史前繪畫藝術的杰出代表。

如今的鸛魚石斧陶器被珍藏于國家博物館,國家不但將其列入一級文物,更是被列為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其價值不可估量,除了這件最珍貴的文物之外,李建安上交的其他文物的下落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怎樣,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記憶,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物人人有責,我們要向李建安學習,為保護文物而做出貢獻的人們表示深深的敬意。

本文陶缸繪,陶缸繪畫)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