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是好人還是壞人(如何客觀的評價秦檜)

摘要: 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早上看了一個啟蒙空問答。編輯完之后,突然發生了一件事。后來,我找不到問題了。隨便發表一篇文章,簡單說一下。這個問題不可能客觀,因為你說他某一方面好,就會有人說你...

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早上看了一個啟蒙空問答。編輯完之后,突然發生了一件事。后來,我找不到問題了。隨便發表一篇文章,簡單說一下。

這個問題不可能客觀,因為你說他某一方面好,就會有人說你是漢奸。

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更何況復雜的人,人心,人性,所以人更復雜,不僅是秦檜本人,還有看秦檜的人,所以討論復雜而敏感。

所以,我們今天不要談秦檜,我們來談點別的,皇帝和將軍。

皇帝有兩種,一種是非常強大,緊緊握著皇權,比如秦始皇、漢武帝、李世民、朱元璋、朱迪等等。

給這種皇帝打工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大臣們不敢擅自處理任何大是大非的問題,尤其是涉外事件比較敏感的時候。

另一種皇帝是部分或全部喪失權力。這樣的皇帝在做事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皇帝的倒臺與皇權的變化、勢力范圍的變化、形勢的發展有關。

典型的例子是西晉的杜南和宋代的杜南。西晉杜南之后,皇帝成了傀儡,被江南的豪門所控制。就連廢除皇帝的職位也要得到巨頭們的批準。這和那個時代的選拔制度有關,容易形成門閥。

不像宋朝的南渡,科舉制度相當成熟,沒有門閥的因素。宋朝南渡后,皇帝仍然掌權,宋高宗就像一個強勢的皇帝。不然岳飛怎么會被強烈召回?

因為將軍全副武裝,亂世容易搖擺,所以很難把握將軍的判斷。

因為全副武裝,將軍們在亂世成為皇帝的成功率很高。所以,一旦有機會,或者時機和條件成熟,他們會支持自己。

比如唐朝末年,軍閥眾多,皇帝沒有辦法。

比如吳三桂,被朝廷牽制。他沒有條件養活自己,是個儒將。他的忠誠和愛國主義根深蒂固。

崇禎自殺后,面臨著一個兩難的局面:東有滿清,西有李自成,是他的敵人,他沒有資源,連士兵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自力更生的條件根本不成熟。

這個時候只能另尋出路,解決困境。

他選擇了與滿清合作,當時得到了大明舊人的支持。比如史可法稱贊吳三桂的壯舉。

那個時代的思想是,與其和土匪打架,不如給朋友。李自成是大明公敵,有殺父之仇。

滿清滅了李自成,長輩們滿心歡喜,準備回京。這時,他們發現滿清并沒有離開。

我不能打你,但我不敢罵你。每當人們談到這一點時,都義憤填膺。突然人們想,滿清是怎么進來的?不就是從吳三桂引進的嗎?

人們開始指責吳三桂,說他是漢奸。

同時滿清的手段更好。他們抬高了吳三桂等人的地位,告訴世人,沒有吳三桂等人就沒有今天的清朝,轉移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