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醉翁亭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您好,今天小編胡舒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醉翁亭記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醉翁亭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
2、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
3、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
4、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
5、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6、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
7、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
8、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里的。
9、醉翁亭記》不僅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游記,也是一篇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10、 一、描繪了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都是一張山水畫。
11、有山,有泉、有林,有亭。
12、然而,作者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統一,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風光綺麗,蒼翠欲滴,以群山為背景,釀泉環繞而過,一座四角翹起的亭子立在上面,這樣,無山,則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立,無亭,則山泉失色。
13、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一應俱全,構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作者筆下的朝暮和四時之景,也都是優美的風景畫。
14、 二、勾勤了一幅“與民同樂”的風習畫 文章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樂圖,在這幅圖畫中,有“負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應,往來不絕,十分熱鬧,這個場景在太守眼里,應更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寫宴飲之樂,宴飲所需,無論是酒還是魚,是肉還是菜,都是就地取材,這樣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簡樸。
15、同樣,宴飲之樂也沒有王公貴族府第宴飲的奢華,但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與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飲的這種樂趣,也是王公貴族夢想不到的歡樂,作者在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的游樂風習畫。
16、 三、積極的人生態度 范仲淹等推行的“慶歷新政”失敗,他們相繼貶職,歐陽修因上書替他們辯護,被貶為滁州知府,一般被貶的人都是悲觀,彷徨,沉迷于山水。
17、而歐陽修卻不同,他雖然被貶,但他沒有就此沉淪,而是與滁州人民同樂,將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歸功于宋王朝的休養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歐陽修在謫居時期人生態度是積極的,與一般的遷客不同,他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
18、 四、精巧的結構 樂是貫穿全文的主線,作者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游人是人情之樂,寫宴飲,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婉轉,飛蕩林間,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文章運用層層烘托的方法,顯得含蓄委婉,文章結構嚴謹,處處注意前呼后應,無懈可擊。
19、 五、出色的語言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煉,音節鏗鏘,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20、文中語言駢散結合,節奏富于變化,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成誦,語言凝煉精粹,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創造性地運用二十一個“也”字,一貫通篇,毫無重復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21、 總之,《醉翁亭記》是篇富有詩情畫意,清新明麗的優美游記散文,無論是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