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劇欣賞(蒲劇mp3戲曲免費下載)
伴隨著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一九五五年河津縣蒲劇團也誕生了。(河津在一九九四年才撤縣設市,故文中仍用河津縣。)劇團演出的一幕幕,不知溫暖了多少個春秋;那一場場戲,不知承載了多少“誠、義、禮、孝、信”,為河津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細細回顧河津縣蒲劇發展史,難免出現不少資料性的空白。筆者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以此片文章《芳華如夢》來講述新中國成立至文革前后,河津縣蒲劇團那些年、那些事兒!
一九五五年,在縣委書記續恩嵐的倡導下,由文化館長宋文靜和掃盲指導員張健積極籌備組織,于陽歷九月份前后,成立了河津縣第一個專業蒲劇團,張健任團長。蒲劇團演員多是從上井、通化、楊家巷等村的業余劇團中抽調上來的。不久劇團就在本縣境內各公社、村鎮進行巡回演出。當時的演出劇目有折子戲《三對面》,郭貴家扮演包公,楊明亮演秦香蓮。《朝房》張榮錄演二花臉,胡永法演老生。《汾河灣》溫家旺,嚴艷秋。《拾玉鐲》王淑琴,蘇俊祥。《小別母》張民法,杜鳳朵。由王淑琴主演的《茶瓶計》演出后,群眾反響很好轟動一時。
一九五六年三月初三,河津縣蒲劇團在老縣城禮堂對前段工作進行了總結和表彰。經宣傳部長馮俊瑤、文化科長楊興唐研究,確定了團里的支部班子,書記為楊印中,副書記兼事務長阮晉華,工會主席、組織委員王正忠,宣傳委員吳印管(演員隊長)。隨后劇團在各村鎮開始售票演出,當時的票價為一毛五分。從黃村公社開始、西王、莊頭、柴家、翟店街、漢薛、萬榮城關等村進行演出。
隨團的學生有:李世勤、謝有學、喬正安、劉振江、閆萬鎖、趙清家、王忠安、米金葉、周玉鳳、楊艾玲、王新玲、楊全花、張禮榮、高新寬、譚玉贊、解改珍、張玉秀、董金梅………
演員隊有:蘇俊祥、張民法、胡永發、嚴艷秋、溫家旺、楊全學、徐志林、師存茂、李月親、嚴翠珍、郭貴家、蔡榮………當年劇團為培養一批出色演員可是下了功夫,派梁平(須生)和杜鳳朵(小旦)到地區蒲劇團學習了閻逢春團長的劇目《殺驛》、王秀蘭團長的劇目《殺狗》。
一九五七年,劇團赴陜西韓城演出,第一站就在韓城城關演出,由于當時河東在韓城做生意的人很多,對蒲劇很熟悉很喜愛,演出時觀眾特別多。全團演員吃完飯后到露天劇場清場子維持秩序,為演出做好準備工作。因看戲的人多,票賣不供,露天劇院南花墻也開始賣票。光補票就收了共一百多元,票房收入非常可觀。整場戲演完后,演員王淑琴被加演一折,正旦楊明亮也被加演一折,當時劇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口碑很好。第二站是衛莊、第三站是芝川鎮、合陽縣等地。由于當時劇團的經濟效益好,前后40多天時間分紅一百四十多元。買一輛當時的“白山車”(自行車)都用不完。劇團里份子最高的為一元二角五分錢。
一九五八年是“大躍進”時期,全國上下大煉鋼鐵。河津蒲劇團也不例外。白天上山拉礦石,晚上為民工演出。五八年還是“合大縣”時期,把萬榮、河津、稷山合并為稷山縣。萬榮老團叫一團,娃子青年團叫二團,河津人民劇團(蒲劇團)改成三團,稷山蒲劇團改為四團。當年縣上組織全縣匯演,河津劇團向縣領導做匯報演出,以迎接全國衛生現場會在稷山召開。中央華北第一書記李雪峰、衛生部長李德全親臨大會做指導并講話。團里原準備革命樣板戲《五大媽入食堂》,因上邊的政策變動,臨時改為《十二把鐮刀》。該戲算是經常上演的節目。當時還有本戲:《文武魁》、《游西湖》、《游龜山》、《美人圖》等。折子戲有《土地堂》、《殺府》、《朝房》、《賣水》、《三上轎》、《擊掌》、《提刀》、《三對面》等等。
當時的演員有:李當朝(須生)、李快發(青衣)、胡永法(老生)、溫家旺(小生)、吳印管。女演員有王淑琴副團長(花旦)、杜鳳朵(小旦)、米金葉、周玉鳳(青衣)、嚴艷秋(青衣)、嚴夢玉(小生)、嚴翠珍(丑旦)、柴樣花、任仙娥………
樂隊伴奏員有:柴聞生(隊長)、柴丹生(三弦)、王振林(司鼓)、薛順科(梆子)、張勝發(馬鑼)、龐發祥(笛子)、龐俊亮(小鑼)、丁艷武(底胡)、岳積善、王庚吉、王庚春、王庚思、孟凡讓……
總務股人員:楊新德(任總務股股長和財務出納員)、郭建堂、柴殿堂、董發有、楊群法、張在勤、馮海清、李華林、周本芳、李三貴……
阮晉華演生角兼事務長、工會主席。副書記、文化館教員石永武………
一九五九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大慶。河津縣蒲劇團排了古裝戲《打金枝》、折子戲《別夭》。王忠安扮演生角,米金葉扮演小旦。唐王李世民由呂慶太扮演,國母由杜鳳朵扮演,公主是主演王淑琴(副團長)。當年臨汾地區(當時河津縣屬于臨汾地區管轄)計劃組建地區青年蒲劇團,時任臨汾行署公署宋科長任團長,從河津劇團調走了呂慶太、任仙娥、蘇俊祥、董發有四位演奏員。
一九六零年,國家因為三年自然災害加上克服一切困難還貸,全國上下沒有人能吃上飽飯,吃飯成了大問題。河津蒲劇團里糧食也是限額定量,每人每天一斤二兩。正月初三在河津吳村演出時,當時管文教的榮太同志讓食堂給劇團演員熬紅棗湯,以免人餓得浮腫。在劇團里,楊新德還給演員們介紹了自己吃飯的方法:先喝湯,再就菜(吃菜),再吃饅頭。可見當時河津蒲劇團上下過的也很緊張。同年經縣常委會研究決定,評選了蒲劇團“五大演員”,分別是:支英武、薛虹、杜鳳朵、王淑琴、吳印管。六零年劇團赴省城太原市演出,雖然有不少蒲劇愛好者,但畢竟是少數。好在河津老鄉楊秋實科長(楊是河津汾南莊頭村人,奶名春旺,工作后叫秋實,米敬立司務長的老同學)幫了不少忙。劇團在尖草坪工人俱樂部、并州、大中、和平劇院進行演出。演出前大劇院外早早掛起了“五大演員”的照片進行宣傳,由于隨團演員們認真出色的表演,山西日報還登了個“豆腐塊”小版面表揚鼓勵。劇團里《通天犀》、《白水灘》、《薛剛反唐》演的比較多。
一九六三年,山西省文化局戲研室調董波進入河津蒲劇團,先后擔任過編導、副團長。董波還自編自演了眾多優秀戲曲劇目,如現代戲《奪印》、《紅云嶺》等都是其代表作。
一九六四年,河津蒲劇團在襄汾、臨汾演出時,趕上大雨,演員們要趕臺。臨汾大禮堂的河津蒲劇演員們,背上扛上戲裝和道具從街上走過時,兩邊的人說:“這個劇團不會咋么樣……”然而到晚上戲演完以后,現場的觀眾不愿意離去,喊著叫著要讓加演,不是《贈珠》就是《少華山》。臨汾地區的出色演出,地區領導心中都有數了,河津蒲劇團就是好!六四年,河津蒲劇團還奉命去臨汾參加社教運動,先在臨汾地招(地區招待所)學習文件,然后再背靠背面對面互相幫助,最后再分別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實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劇團分到堯廟公社各村。當時四清工作團的團長是寧烈書記、辦公室主任是寧英杰。
一九六五年,河津蒲劇團所有演職人員集中到一起,多排練一些革命樣板戲《紅燈記》、小演唱《老倆口夸民兵》等。另外劇團還創辦了文化周刊,郵到縣委宣傳部、縣政府文化局、以及劇團各小組的各股室。
一九六六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劇團還進行下鄉演出并組織了三支文藝宣傳隊。以小演唱和舞蹈等形式宣傳當時黨的政策。六六年劇團多演些現代戲,如劇目《金耳環》中以杜鳳朵為主演,劇目《劉胡蘭》中以周玉鳳為主演。
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河津蒲劇團主要上演革命樣板戲。在《智取威虎山》中以薛虹、吳印管為主演,在《紅燈記》中以溫俊祥、石秀英為主演。當年河津蒲劇團憑借《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奇襲白虎團》四個劇目的精湛演出,名氣越來越大。六八年期間,劇團為慶祝西安市各單位革命委員會的成立,赴陜西西安東風劇院和五四劇院演出,光演出就待了兩個月,在陜西其它縣市演出多達半年之久。
一九七一年,運城地區各縣蒲劇團集中到運城市,進行學習移植樣板戲的會演,河津蒲劇團由溫俊祥、石秀英、嚴應淑、姚建芳主演的《紅燈記》還獲了獎。
多年來,河津蒲劇團在張健團長的精心領導下,劇團可以說是人才輩出,至今共上演劇目100余本,舉辦戲劇訓練班多期,培養演員,演奏員百余名。曾14次參加省、地會演。張健身兼團長、導演、編劇、演員多個角色。創作了許多現代戲,《金耳環》就是其代表作之一。總務股長楊新德文筆出色,也經常自己搞創作、寫劇本、填詞、排小演唱,如反應五十年代農村題材的現代折子戲《買賣婚姻》、《轉柬》等等。
劇團的名角輩出,有50年代在河津及鄰縣有一定影響力的王淑琴(花旦),代表作《茶瓶計》。有優秀演員杜鳳朵(小旦),19歲調入劇團擔任主角,代表作如本戲:《竇娥冤》中扮演竇娥、《紅梅閣》中扮李慧娘、《鳳儀亭》中扮貂蟬,主演現代戲《雙生女》、《豐收之后》、《金耳環》等等,也是革命樣板戲《紅燈記》首批主演之一。有優秀演員周玉鳳,在劇團的培養下,主演劇目《斷橋》扮演白蛇,憑借刻苦學習,多年后在古裝劇目《三擊掌》中扮演王寶釧、《沙家浜》中扮演阿慶嫂。有70年代馳名全區、聞達全省的溫俊祥(須生),代表作《蘆花》、《舍飯》等。與同時期的還有現代戲名角姚建芳、石秀英等。80年代以后的戲劇名角有:蘭敬生(丑角)、韓有恩(須生)、馬建義(長靠武生)、蘭虎(短打武生)、柴俊芳(小旦)、李建虎(須生)、暢燕珍(青衣)、薛青玉(小旦)、袁萬榮(須生)等。(文章來源于冷眼觀河津微信平臺,作者姚琪)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27451.html發布于 2024-01-15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