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簡 李有行簡介
大家好,小宜來為大家講解下。李行簡,李有行簡介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五思樓藝術館名家書畫欣賞
李行簡《蜀中尋常小景》
尺寸:82*50 約3.7平尺
非售品勿詢價
李行簡(1937.8—)男,漢族,湖北武漢人。擅長中國畫、美術教育。1954年入廣州美術學院附中,195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后師從李可染專攻水墨山水,1963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77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
李行簡的創作注重寫生,畫風質樸自然,富有時代氣息。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并被多家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先后有一百多幅作品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并入選多種畫冊。曾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室創作《峽江金秋》大畫。
李行簡 山水作品鑒賞!
李行簡(1937.8—)男,漢族,湖北武漢人。擅長中國畫、美術教育。1954年入廣州美術學院附中,195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后師從李可染專攻水墨山水,1963年畢業后留校任教。李行簡的創作注重寫生,畫風質樸自然,富有時代氣息。
田子昌《溪山訪友圖》
田子昌,1955年出生于北京。受母親影響自幼喜愛繪畫,曾得到章民生、盧沉、李行簡、趙友萍、潘絜茲、萬一、潘公凱等老師的指導,先后師從著名書畫大家吳傳麟先生、崔如琢先生專習山水花鳥畫。199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1996年深造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畫高研班。現為北京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長卷書畫院副院長,中國藝術促進會理事,澳門畫院特聘畫家,南海畫院、嶺南詩書畫院高級畫師,聯合國世界和平組織“環球和平之旅”世界和平愛心大使,2019年度“國際中國藝壇領軍人物”。
宋朝儒學大師朱熹曾經得了嚴重的足病,行走困難。
后來有一個道士給他針灸,很快朱熹就覺得自己的腳病好了一大半。
作為一個文化人,寫詩相贈是常規套路,朱熹就給這位道士寫了一首詩:
幾載相扶藉瘦笻,
一針還覺有奇功。
出門放杖兒童笑,
不是從前勃窣翁。
道人得到朱熹的贈詩就離開了。
沒過幾天,朱熹的腳疼病再次發作,比沒有針灸之前更加嚴重。
情急之下,朱熹大呼要找那個道人,道人早已不知去向。
知道道人沒有找到之后,朱熹坐在椅子上面嘆息說:我找那個道人,并非要歸罪于他,只是想要把那首詩給追回來而已,我擔心他拿著我寫的那首詩,再去別的地方欺騙其他人啊。
當天晚上,朱熹夢見有神人夢中對他說:先生一念之善,驚動天地啊。
第二天,朱熹的腳疼不藥而愈。
南宋宰相李行簡的外甥女,先嫁給了葛家,后來丈夫早亡守了幾年寡,又改嫁給朱訓。改嫁沒有多上的日子,女人忽然得了怪病,好像中風一樣,腿腳亂顫,渾身無力,就好像一個跋涉了千山萬水的疲憊之人。
醫生請了一大把,沒有誰能號準女人的脈。最后請到了道士山人曹居白。
曹居白懂醫術,也通道術,看了病人的情況之后判斷說,這個是邪疾啊,也就是碰到了我,算是你走運了。
說完拿金針在病人腳踝外面一個穴位扎了一針,留針大約一盞茶的功夫,那婦人悠悠醒過來,自開口說話了:好了好了。
病人自述,每次犯病的時候,都會夢見死去的前夫拉著她翻山越嶺,今天早上又和以前一樣翻山越嶺,忽然丈夫走不動了,低頭一看,是一束荊棘纏繞在他腳踝之間動彈不得,她這才有機會掙脫亡夫之手,不知不覺就蘇醒了過來。
曹居白笑著說,理當如此啊,我針灸的就是百邪穴。
今天中醫針灸術在醫院里面已經處于邊緣地帶,但是好的針灸師的確有立竿見影之功夫。在你生活的城市,有沒有針灸特別厲害的高手的故事呢?歡迎你在下方留言介紹。
東莞市萬江區——李氏宗祠(76)
?
2021年10月1日(星期五),今天是偉大的祖國72歲的生日,國家給予放假7天的福利,下午14:30分出發,在高德地圖上搜索到第一站參觀位于東莞市萬江區蜆涌社區莫屋村——劉氏宗祠。第二站參觀位于東莞市萬江區滘聯社區麥屋村——麥氏宗祠。第三站位于東莞市萬江區滘聯社區李屋村——李氏宗祠。
?
下午15:40分找到李氏宗祠,宗祠地處李屋村廣場旁邊,因為放假,大門緊閉,宗祠門口有兩副對聯,一幅是:“花開滿祠添吉慶、燈照全村旺丁才”,另一幅是:“琴瑟和諧千村樂、鴛鴦同慶百年歡”,這兩副對聯都是節日喜慶對聯,跟李氏來源沒有一點關系。
從宗祠外表看,一般的宗祠都是明清建筑,李屋村的李氏宗祠是典型的嶺南建筑風格,橢圓拱形凸起這也是嶺南建筑特色有別于江南地區建筑的原因之一。
?
從門口椽子上看,雕梁畫棟、人物、植物,雕刻的栩栩如生,從外表看宗祠是三間三進合院式建筑布局,磚木石結構,青磚墻體,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墻,碌灰筒瓦,綠琉璃瓦當及滴水;檐下彩繪壁畫,木雕如意斗拱梁架精美細致。該祠對研究明清時期東莞地區祠堂和家族歷史具有一定價值。
?
?
南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朝議大夫李卓(字天挺)由南雄珠璣巷徙居東莞獺(粵音音察)步村(今長安鎮涌頭村)定居。卓生二子,長子景完,字元亨,仕宋為昭州恭城縣尉;次子景宏,字廓宇,仕宋為承事郎。景宏生一子李用,為當時一代名儒。李用生有三子:長子春叟,字子先號梅外,特奏進士,官至府學教授;次子得朋,號梅邊,宋淳佑六年(1246年)特奏進士,官南恩州司法;三子松叟,號梅際。
??? 元代初,時有張、徐二姓十惡橫行鄉里,戰亂頻起,李春叟與兩弟闔家遷避竹溪白馬鄉。后十惡被剿平,李春叟思念祖宗廬舍,命其第三子李昌文(字獻可)遷回獺步故里,掌看祖宗廬墓。李春叟生有三子:長子李昌期,字時可,宋理宗寶佑六年(1258年)舉人,次子李同文,字昭可,曾任邑令椽;李得朋生有三子:長子李通甫,字際可,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鄉貢,次子李行簡,字行可,官貴州路儒學教授,三子字恭可;李松叟生有二子:長子字觀可,次子字光可。其后,李觀可后裔遷居石鼓村。曾建有李氏景宏公祠,1973年拆毀中、后兩進,現存頭進;另有三槐公祠,現存。
??? 東莞隴西李氏為東莞巨姓望族,子孫遍布各處,歷代先賢輩出。今長安鎮的烏沙、錦廈、咸西、涌頭社區,南城區的篁村、白馬、石鼓社區,塘廈鎮的林村,黃江龍見田,莞城區的阮涌(屬細村社區),石排鎮的塘尾村,鳳崗鎮竹尾田社區,及東城、石龍、石碣、企石、東坑、萬江等鎮區均有分支,同時有不少族人遠徙至省外乃至海外。
老河口:孫金福撰寫編輯
本文李行簡,李有行簡介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28534.html發布于 2024-01-19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