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與委蛇什么意思 虛與委蛇是什么意思呢)

摘要: 大家好,小宜來為大家講解下。虛與委蛇什么意思,虛與委蛇是什么意思呢)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太有意思了。這么多通假字,如不了解內涵,都會讀錯的...

大家好,小宜來為大家講解下。虛與委蛇什么意思,虛與委蛇是什么意思呢)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太有意思了。這么多通假字,如不了解內涵,都會讀錯的。

小說紅樓

成語“虛與委蛇”,我們都聽過,但是為何“蛇”要讀成“yi”,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虛與委蛇”這個詞語我們時常都會在生活中運用到,一般的意思就是形容敷衍了事,隨便應付一下。但是其實,這個詞語在古代的意思并不是負面,甚至可以可以說是正面的,我們看一下“虛與委蛇”的出處就知道了。《莊子》中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這句話講述的就是一個故事,列子跟著壺子學習。列子看到鄭國的巫師季咸,只要看一眼人的相貌可以判斷一個人的生死,他就覺得季咸比壺子更厲害。壺子就去試探季咸的本事,壺子找季咸看相,壺子三次改變面色,季咸接連看錯三次,最后羞愧而走。壺子哈哈大笑,說:我還沒使出真本領,只不過“與之虛而委蛇”,結果他就逃之夭夭。壺子教導列子,做人不要自以為去賣弄學問,腳踏實地才是正事。根據典故,可以知道“虛與委蛇”的意思,就是隨意應變,順著對方的套路去對付他的意思,所以,這也算是一個正面意義的詞語。但是為何“蛇”字不讀“she”,反而要讀成“yi”呢?這就是這個詞語最有意思的地方了。“虛與委蛇”,這個詞語的化為是虛、與、委蛇,也就是說“蛇”不是一個單獨的詞,它和委是連在一起了不能分開,就好比我們說琵琶、葡萄,就是兩個字合起來的一個詞語,不能單獨使用。委蛇,是一種傳說中的怪蛇,在《山海經》中記載,委蛇是一種人首蛇身,長著兩個腦袋,頭發呈火紅色,身體卻是紫色的一種怪蛇。這種蛇很討厭雷聲,每次打雷的時候,它都會不動。這里引申意為:敷衍了事。委蛇有兩種本領,第一種,她的身體非常靈活,可以像蛇一樣蜿蜒曲折;第二種,就是它可以隨意變幻自己的樣貌,讓人很難去看透它。壺子說“虛與委蛇”就是說他像委蛇一樣變化自己的樣貌,讓季咸看不懂。委蛇既然也是蛇,為何它不能讀“蛇”的音呢?這是因為蛇在古代就是一個多音字,如果蛇,表示爬行動物的時候,它就可以讀原音“she”;如果“蛇”表示曲折通過的時候,就需要讀“yi”,也可以被稱作“移”。這種情況還是很好理解的,即使相同的字,它在不同的情景中就需要讀不同的音,就好比“省”字,如果我們說“省錢”就需要讀“sheng”,如果我們說“反省”就需要年“xing”;再比如,“折”字,如果我們去買東西,就會說“打折”,這里就念“zhe”,但是如果有人被“打骨折”了,那么就需要年“zhe”。“委蛇”不止在“虛與委蛇”這個詞語中,讀作“wei yi”,對在《古詩十九首》中,“東城高且長,委蛇自相屬”,這句詩詞就是說城墻曲折蜿蜒,那么就需要讀作wei yi。其實,隨著漢字的不斷完善,“虛與委蛇”的“委蛇”,其實等同于“群山逶迤”地“逶迤”。因為逶迤形容山川河流曲折,委蛇形容怪蛇曲折身體,異曲同工,兩個詞雖然寫法不同,但都讀weiyi。關于“虛與委蛇”的讀音,還有很一個很有趣的小笑話,出自明朝的笑話集《雅謔》。說的是歐陽修有個好友叫劉原甫,他老年娶了少妻,歐陽修就調侃他,老牛耕不了地,劉原甫聽了心中生氣,就想要找一個機會報復他。歐陽修和王拱辰是好友,他們都娶了戶部侍郎士薛奎的女兒為妻。王拱辰娶了大女兒,歐陽修娶了二女兒。在大女兒過世后,三女兒又嫁給了王拱辰。為了笑話歐陽修和王拱辰,劉原甫想到一個故事。劉原甫說:“一個私塾先生,告訴孩子們如果遇到“蛇”通通都要念作‘yi’。有一次,有個小孩上學晚了,先生就問他為何持刀啊?小孩說,我在路上遇到一個弄蛇(yi)的人,他弄完了大蛇(yi)弄小蛇(yi),多看了一會所以遲到了。”王拱辰先娶了大小姐,又娶了三小姐,不等于就是弄了歐陽修的大姨子和小姨子。大家聽完這個故事,都哈哈大笑,劉原甫也算是“報仇”了。蛇字的使用只是中國漢字讀音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除了多音字之外,還有很多同音字,好比“逶迤”和“委蛇”,音同字不同;還有同音異形字,比如“報復”和“抱負”,這兩個詞語的讀音相同,意思卻完全不同,報復是指報復別人,抱負只指自己的理想;比如具體,恐懼,俱全,三個字都是同一個讀音“ju”。同音異義字,比如杜鵑 ,可以作為一種花,也可以作為一種鳥,都是同一個詞語;上衣,可以作為穿在上面的衣服,也可以用作演員上妝。漢語博大精深,不同的詞語組合,甚至同樣的詞語都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意思。為了盡快普及知識,當時終究近代就嘗試過將漢字拉丁化,就是用漢語拼音去代替漢字,但是這種做法完全行不通。當時近代學者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拼音化,專門創作了一篇《施氏食獅史》,這篇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可以念“shi”音。如果把漢字換成漢語拼音的話,這篇文字通篇就是一個字,所以根本就沒有辦法讀下來,所以我們的漢字就不能拼音化。而且每個漢字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它們是其他任何國家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

成語故事

小說紅樓

成語“虛與委蛇”,我們都聽過,但是為何“蛇”要讀成“yi”,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虛與委蛇”這個詞語我們時常都會在生活中運用到,一般的意思就是形容敷衍了事,隨便應付一下。但是其實,這個詞語在古代的意思并不是負面,甚至可以可以說是正面的,我們看一下“虛與委蛇”的出處就知道了。《莊子》中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這句話講述的就是一個故事,列子跟著壺子學習。列子看到鄭國的巫師季咸,只要看一眼人的相貌可以判斷一個人的生死,他就覺得季咸比壺子更厲害。壺子就去試探季咸的本事,壺子找季咸看相,壺子三次改變面色,季咸接連看錯三次,最后羞愧而走。壺子哈哈大笑,說:我還沒使出真本領,只不過“與之虛而委蛇”,結果他就逃之夭夭。壺子教導列子,做人不要自以為去賣弄學問,腳踏實地才是正事。根據典故,可以知道“虛與委蛇”的意思,就是隨意應變,順著對方的套路去對付他的意思,所以,這也算是一個正面意義的詞語。但是為何“蛇”字不讀“she”,反而要讀成“yi”呢?這就是這個詞語最有意思的地方了。“虛與委蛇”,這個詞語的化為是虛、與、委蛇,也就是說“蛇”不是一個單獨的詞,它和委是連在一起了不能分開,就好比我們說琵琶、葡萄,就是兩個字合起來的一個詞語,不能單獨使用。委蛇,是一種傳說中的怪蛇,在《山海經》中記載,委蛇是一種人首蛇身,長著兩個腦袋,頭發呈火紅色,身體卻是紫色的一種怪蛇。這種蛇很討厭雷聲,每次打雷的時候,它都會不動。這里引申意為:敷衍了事。委蛇有兩種本領,第一種,她的身體非常靈活,可以像蛇一樣蜿蜒曲折;第二種,就是它可以隨意變幻自己的樣貌,讓人很難去看透它。壺子說“虛與委蛇”就是說他像委蛇一樣變化自己的樣貌,讓季咸看不懂。委蛇既然也是蛇,為何它不能讀“蛇”的音呢?這是因為蛇在古代就是一個多音字,如果蛇,表示爬行動物的時候,它就可以讀原音“she”;如果“蛇”表示曲折通過的時候,就需要讀“yi”,也可以被稱作“移”。這種情況還是很好理解的,即使相同的字,它在不同的情景中就需要讀不同的音,就好比“省”字,如果我們說“省錢”就需要讀“sheng”,如果我們說“反省”就需要年“xing”;再比如,“折”字,如果我們去買東西,就會說“打折”,這里就念“zhe”,但是如果有人被“打骨折”了,那么就需要年“zhe”。“委蛇”不止在“虛與委蛇”這個詞語中,讀作“wei yi”,對在《古詩十九首》中,“東城高且長,委蛇自相屬”,這句詩詞就是說城墻曲折蜿蜒,那么就需要讀作wei yi。其實,隨著漢字的不斷完善,“虛與委蛇”的“委蛇”,其實等同于“群山逶迤”地“逶迤”。因為逶迤形容山川河流曲折,委蛇形容怪蛇曲折身體,異曲同工,兩個詞雖然寫法不同,但都讀weiyi。關于“虛與委蛇”的讀音,還有很一個很有趣的小笑話,出自明朝的笑話集《雅謔》。說的是歐陽修有個好友叫劉原甫,他老年娶了少妻,歐陽修就調侃他,老牛耕不了地,劉原甫聽了心中生氣,就想要找一個機會報復他。歐陽修和王拱辰是好友,他們都娶了戶部侍郎士薛奎的女兒為妻。王拱辰娶了大女兒,歐陽修娶了二女兒。在大女兒過世后,三女兒又嫁給了王拱辰。為了笑話歐陽修和王拱辰,劉原甫想到一個故事。劉原甫說:“一個私塾先生,告訴孩子們如果遇到“蛇”通通都要念作‘yi’。有一次,有個小孩上學晚了,先生就問他為何持刀啊?小孩說,我在路上遇到一個弄蛇(yi)的人,他弄完了大蛇(yi)弄小蛇(yi),多看了一會所以遲到了。”王拱辰先娶了大小姐,又娶了三小姐,不等于就是弄了歐陽修的大姨子和小姨子。大家聽完這個故事,都哈哈大笑,劉原甫也算是“報仇”了。蛇字的使用只是中國漢字讀音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除了多音字之外,還有很多同音字,好比“逶迤”和“委蛇”,音同字不同;還有同音異形字,比如“報復”和“抱負”,這兩個詞語的讀音相同,意思卻完全不同,報復是指報復別人,抱負只指自己的理想;比如具體,恐懼,俱全,三個字都是同一個讀音“ju”。同音異義字,比如杜鵑 ,可以作為一種花,也可以作為一種鳥,都是同一個詞語;上衣,可以作為穿在上面的衣服,也可以用作演員上妝。漢語博大精深,不同的詞語組合,甚至同樣的詞語都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意思。為了盡快普及知識,當時終究近代就嘗試過將漢字拉丁化,就是用漢語拼音去代替漢字,但是這種做法完全行不通。當時近代學者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拼音化,專門創作了一篇《施氏食獅史》,這篇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可以念“shi”音。如果把漢字換成漢語拼音的話,這篇文字通篇就是一個字,所以根本就沒有辦法讀下來,所以我們的漢字就不能拼音化。而且每個漢字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它們是其他任何國家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

成語“虛與委蛇”,是指對人或事虛情假意,敷衍了事。但是,你知道嗎?此處的“蛇”,應該讀“移”(音)。

?

大多數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而這個故事都是從古代相承沿用而來。

?

隨著時間的推移,成語的意思也會有所演變,最后人們只記住了它現在的含義,而漸漸淡忘了它最初的意思。因此,就會出現發錯讀音的現象。

?

“虛與委蛇”現在的含義是“敷衍了事”,稍有貶義。而它最初的意思卻是“隨機應變”,有更多褒義的成分。

?

這要從它的出處說起。

?

它源自《莊子·內篇》,書中記載:“鄭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鄭人見之,皆棄而走。”

?

這里講述了一位高人和一個巫師斗法的故事。

?

古時候的鄭國,有位高人名喚壺子,他是黃老學說的代表人物。

?

壺子有個學生叫列子,對壺子佩服得五體投地。

?

但是,列子后來聽說有個叫季咸的人,比自己的老師還要厲害。他能預知禍福,斷人生死,從不出錯。

?

以至老百姓見到他,因擔心被他看破兇禍,都敬而遠之,避之不及。

?

壺子得知此人后,非常好奇。于是,讓列子請季咸過來給自己看相。

?

列子就請來了季咸。季咸看了看壺子,告訴列子說:“你的老師面色如土,這是一個人臨死之前的癥狀。他活不了幾天了。”

?

話音剛落,就把列子嚇哭了。季咸走紅,壺子告訴學生說: “莫怕,那是我裝出來的面色。2天后,你讓他再來給我看相。”

?

于是,列子又把季咸找來。季咸看了看壺子,對列子說:“你老師的兇兆已經減輕,將會大難不死。”

?

列子高高興興地把好消息告訴了壺子,壺子說:“這次氣色變好,我仍是裝的。你讓他再來一次。”

?

就這樣,季咸又第3次來給壺子看相。

?

見到壺子,季咸卻越看越糊涂,他忽然像明白了什么似的,掉頭就跑。壺子則哈哈大笑。

?

列子一頭霧水,不明所以。壺子這才告訴列子說:“我是順著他的所謂法術, 不斷變化我的氣色,與之虛而委蛇,識破他的伎倆。他也看出我在戲弄他, 因此落荒而逃。他不過就是一個略懂一點人的心理的巫師罷了。”

?

后來,宋代的王安石還在《答俞秀老》一詩中,奚落了被壺子嚇跑的季咸:“雖神如季咸,終亦失而走。”

?

可見,“虛與委蛇”最開始的意思是正向積極的,隨著時間的演變,它才變成了負面的含義。

?

為什么“虛與委蛇”的“蛇”讀”移“音呢?

?

這里的”虛“是”假“的意思。”與“ 是”和、跟”的意思。“委蛇”是指“像委蛇一樣的順隨的樣子。”

?

此處的”委蛇“指的是神話傳說中的蛇,又名延維。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傳說中,見到延維后而能活命的人就能稱霸天下。

?

它人首蛇身,有2個頭。紫色身子,赤色頭。它非常不愛聽到雷聲,每遇到打雷,它就一動不動。一旦雷聲停了,它又立刻擺動起身體。

?

故而,“虛與委蛇”又引申為“敷衍了事”。

?

”委蛇“不能單獨使用,它是兩個音節連綴成義,而不能拆開,它們雖然有兩個字,但只有一個語素。讀“weī yí”。

?

例如:瑪瑙、胭脂、芙蓉等,都是這樣的詞語。

?

“委蛇”作形容詞,還可以寫作“逶迤”,表示蜿蜒曲折,二者是同義異形。

?

那么,如何記住這個特殊的讀音呢?下面一個小故事,可以給我們加深印象,它出自明朝的笑話集《雅謔》。

?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有2個好朋友,王拱辰和劉原甫。

?

歐陽修與王拱辰都娶了薛奎的女兒為妻。因此,二人在好朋友的基礎上,又變成了親戚。

?

薛奎有3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王拱辰,二女兒嫁給了歐陽修。

?

后來,王拱辰的妻子病故,他又娶了薛奎的三女兒。

?

因此,王拱辰的兩任妻子,分別是歐陽修的大姨子和小姨子。

?

再說劉原甫,一生也娶了多位妻妾。晚年的時候,又娶了一位年輕的小嬌妻。

?

歐陽修知道后,就寫了一首詩打趣好朋友。詩中寫道:“洞里新花莫相笑,劉郎今是老劉郎。”

?

劉原甫知道歐陽修在嘲笑自己,就暗暗尋機報復。

?

恰好,遇到王拱辰再娶,劉原甫眼看機會來了。他特意安排了歐陽修、王拱辰一起喝酒聊天,并就借機講了個故事,說:

?

從前,有個老師教小學生讀書,讀《毛詩》中“虛與委蛇”一句時,告訴學生:“這個‘蛇’字讀作‘姨’,你們可要記住。”

?

第二天,有個小學生在路上見有人耍蛇,站在旁邊看熱鬧,忘了時間,上學遲到了。

?

老師問學生為何遲到?學生回到說:“剛才在路上碰到有人耍蛇,我便駐足觀看,只見他耍了大姨,又耍小姨,故誤了上課。”

?

歐陽修聽完,知道好朋友在報復自己,也不介意,哈哈一笑了之,而王拱辰的臉上則紅一陣白一陣,甚感尷尬。

?

讓我們記住:“虛與委蛇”的“蛇”讀yí。

?

假如實在記不住,就想想歐陽修的“大姨子”和“小姨子”吧。

?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呢?歡迎分享。

#我在島嶼讀書##頭條創作挑戰賽#

2022/4/11---蔚然論語

【原文】

17.1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kuì)孔子豚(tún)。孔子時其亡(wú)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qì)失時,可謂知(zhì)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注釋】

①陽貨:姓陽,名虎,字貨,春秋時魯國人。魯國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幾代掌握魯國朝政,而陽貨又掌握著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陽貨曾一度掌管魯國政事。陽貨曾與公山弗擾共謀殺害季桓子,失敗后逃往晉國。

②歸孔子豚:贈給孔子一只蒸熟的小豬。歸,通“饋”,贈送。豚,小豬、豬。

③時其亡:等他外出不在家的時候。亡,通“無”,不在家。

④遇諸涂:在路上遇到了他。涂,通“途”,道路。

⑤迷其邦:聽任國家迷亂。

⑥亟:屢次。

⑦歲不我與:我不可能永遠與時間在一起,意思是時間不等人。

【譯文】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只(蒸熟的)小豬(想要孔子回拜他)。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去陽貨家拜謝,不想卻在半路上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來,我有話要跟您說。”(孔子走過去,)陽貨說:“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作仁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孔子回答)說:“也不可以。”(陽貨)說:“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是不等人的。”孔子說:“好吧,我將考慮去做官。”

[悟語]

中國人有一句成語叫冤家路窄,大概由此而來。

孔子最反對的就是禮壞樂崩,禮壞樂崩一個突出標志就是“陪臣執國命”,家臣把握了國家大權。

陽貨又叫陽虎,陽貨原來是季氏家的家臣,陽虎曾一度把持了魯國的大權。

三桓拿他沒辦法,魯君也拿他沒辦法。孔子更拿他沒辦法。

陽貨知道孔子有能力,威望高,且還有一大幫的學生,陽貨想請孔子出來做官。他是去見見孔子,但孔子就是不見。

于是陽貨想了個辦法,送給孔子一個烤乳豬,這在當叼算是珍貴的禮物了。別忘了孔子生兒子伯魚的時候,魯國的國君不過是送給孔子一條鯉魚而已,還因為這件事把兒子取名為孔鯉。按照當時的禮儀,來而無往非禮也,收到這珍貴的禮物,孔子要登門拜謝。孔子是講禮的人,可能悖禮而行。

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前去拜謝。當然不可能是孔子親自去,應當是其弟子擔任了偵察的任務。

誰在兩人在路上對面相碰。

這下躲不過去了。

陽貨當然是居高臨下:“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你過來,我跟你說話。

俗話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這個時候,孔子只得老老實實的聽著陽貨教訓。

那幅可憐相我們今天都能感受得到。

陽虎很會講話,陽貨知道孔子講仁講義,于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

首先,陽貨指責孔子不仁:懷其寶而迷其三邦;其次指責孔子不智:好從事而亟(qì)失時。”

這兩點直擊命門。

孔子有什么辦法呢?只得老老實實聽著。不僅老老實實地聽著,還得虛與委蛇,最后表態說:“諾,吾將逝矣。”

仔細想想,這一章是蠻有意思的。

第一,孔子講“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不愿意與陽虎共事,尤其是幫陽虎的忙。

第二,孔子雖然贊成”直”,但是在這里孔子還是蠻有心計的。“時其亡也,而往拜之。”往而無來不可廢,但可以來個有來不見。《紅樓夢”上尷尬人難為尷尬事。人算不如天算,孔子也有尷尬的時候。誰知道竟與在路上碰到了。

第三,陽貨的專橫跋扈躍然紙上。但你得承認,陽貨的這幾句話講的還是蠻好的。尤其是那一句“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到今天看也有很強的警示作用。

第四,虎落平川被犬欺。孔子縱然偉大,那是后來的事情,那是死后的事情,那是死后很長一段時間的事情。其實在當時,孔子跟我們普通人一樣,也有活得很窩囊的時候。

讀《左傳》里面的《子魚論戰》,感覺有那么點意思。

一,背景

①齊孝公虛與委蛇的態度

魯僖公十七年,齊桓公死悄悄了,宋襄公這個蠢貨想繼續齊桓公的宏圖霸業,還去拜會了齊孝公,齊孝公何許人也?他能繼承王位,完完全全是托宋襄公的福,要不是他宋襄公派兵護送他回國繼位,是很難在其他幾個兄弟爭位的亂斗中立足的。現在人家宋襄公明擺著要討回人情,難道不行啊?其實吧,齊孝公心里明鏡似的,你宋襄公何德何能,這盟主想當就能當的嗎?當上了,是不是吃飯就是香一些啊?雖然說我現在立足未穩,暫且也不去考慮那什么勞什子盟主之位。你宋襄公想當就當唄!我嘛,明面上會跟著你一起打哈哈的!

②楚成王的假心假意

而楚成王呢?簡直是個偽君子,他何曾不想當盟主呢?只可惜,他也明知道,中原那些總認為自己都是正統的華夏族,自己嘛?蠻夷而已,噓噓噓幾下想問鼎中原,簡直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所以,當宋襄公為了盟主之位來尋求支持,楚成王也只能按下野心不表,也假裝答應宋襄公當盟主,卻于魯僖公二十一年在孟地的聚會當中把宋襄公抓起來,又同時進攻宋國,不久又覺得似接手了一個燙手山芋,于是又釋放了他。

二,交了不少智商稅的宋襄公不嫌事大

①真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我們的宋襄公不但不知醒悟,反而繼續聯合幾個諸侯國進攻鄭國,因為鄭國歸附了楚國,于是發生了泓之戰。

②宋襄公想以假仁假義籠絡諸侯,在你死我活的戰爭中卻要罷出一副仁義長者的姿態,結果吃了敗仗,負了傷。而他卻自認為有理,至死不悟,以致成為千年笑柄!

③聰明的子魚

和宋襄公的愚蠢相對照的是司馬子魚。他一開頭就指出宋弱強,敵眾我寡,反對輕率地和楚國作戰。

但在宋襄公決定作戰之后,他又積極謀劃,主張趁自已處于有利的位置和有利的時機,一舉擊潰楚軍,爭取戰爭的勝利。最后反駁宋襄公的一段話,駁中立論,有理有據,層層深入,句句斬截,頗有說服力。

從中可以看出,子魚何其高明!是的,面對如此頑固不化的國君,我子魚時時刻刻都站家利益最大化,還得一要照顧國君的面子;二要考慮好國家的現實處境;三要始終如一有擔當,忠誠可貴!

三,點評

怪不得歷盡二千多年,人們難以忘記宋襄公刻板的形象,歷史文化生趣多,可是到了宋襄公這,簡直不敢讓人相信,世界上還有此等榆木疙瘩!

清朝康熙年間,山東曾發生一起“吹牛殺人案”,又稱“淄川無首尸案”,案情曲折離奇,亙古未聞。

康熙年間,在山東淄川有胡成、馮安兩戶人家,互為鄰居。胡家有錢有勢,馮家則備受欺壓,但一直虛與委蛇,只待有機會好翻身。

一日,胡成和馮安在一起喝酒,胡成吹牛說:“現在這世道,一百兩金子,都不算什么錢了。”

馮安自幼家貧,聽到這話,面露疑惑。胡成此時已經酒酣,繼續吹牛說:「實相告,昨途遇大商,載厚裝來,我顛越之于南山眢井中矣。」

意思是,實話告訴你,昨天我在南山遇到一個大富商,我見他腰纏萬貫,便把他殺了,拿走了他百兩金子,把他的尸體拋入枯井中了。

馮安不相信胡成有這個膽子,讓胡成把金子拿出來證明。胡成本來是吹牛,但巧合的是,前天他妹夫鄭倫正好給他一百兩金子,委托他買田產。于是,胡成便把妹夫的一百兩金子拿出來,證明自己的確“圖財害命”了。

馮安見到了金子,立即相信了胡成的話。這天夜里,馮安輾轉反側,他覺得自己等來了翻身的機會。于是,第二天一大早,馮安便到衙門告狀,把胡成圖財害命的事情捅了出去。

縣令接到報案,不敢含糊,立即派人到南山枯井中查看,結果真有一具無頭尸體,只是這尸體衣著破爛,不像是個富商。縣令只好帶上衙役去抓胡成。胡成昨晚喝得太多,此時還在睡大覺,被衙役從床上拉出來,糊里糊涂地被捆到了縣衙里。

胡成到了縣衙才知道自己為何被抓,他驚駭萬分,自己明明是吹牛,難道吹牛也能殺人?

面對縣令的詰問,胡成只好實話實話,說自己這幾天從未到過南山,昨晚的話,都是喝醉酒吹牛的,昨晚的金子,是妹夫鄭倫的。縣令于是又叫來鄭倫,證明胡成果然沒有撒謊。縣令覺得此事有蹊蹺,先將胡成關進大牢,也沒對他用刑。但對外聲稱,嫌疑人已經捉拿歸案。

果然,聽聞嫌疑人被捉拿,沒等半天,就有一個婦人哭哭啼啼來到縣衙,說井里的無頭尸首是她的丈夫何甲。縣令非常奇怪,問她:“你都沒有看到尸體,怎么確定是你丈夫!”婦人支支吾吾。縣令讓人帶婦人去看尸體,婦人只敢遠遠地看,不敢靠近。只是一口咬定這就是他的丈夫何甲,并且說丈夫帶著百兩黃金出去做生意,不料一夜未歸。

縣令點頭說:“現在嫌疑人已經抓了,只是他殺人后扛著尸體慌不擇路,不知道把你丈夫的人頭丟到哪了。現在還沒找到人頭,你先回去,待找到你丈夫的人頭,我就將兇手繩之于法,并且讓他賠你百兩黃金。”

那婦人一聽,面上立即漏出喜色。不一會,縣令張榜懸賞一千錢,尋找何甲的人頭。到了第二天,有一個叫王五的主動送來了一個人頭,說是自己在南山無意中發現的,特地來領賞錢。

縣令把賞錢給王五。然后召來婦人,對他說:“你丈夫已死,你膝下也無兒無女,不如我做主,把你另配他人吧。”婦人聽完,大喜,立即磕頭拜謝縣令。到了下午,那個王五又來,主動對縣令說,他想要娶何甲的遺孀為妻。縣令一聲令下,逮捕了王五,然后又派人去抓那婦人。

縣令將二人分開關押,分別審問,沒經動刑,二人就全部招認了罪行。原來,何甲之妻早和王五有私情,二人合謀殺了何甲,將尸體投入南山的枯井中。但怕人發現死者身份,二人還特地把何甲的頭和尸身分開藏匿。沒想到,正巧碰上胡成吹牛,二人一聽胡成拿了一百兩金子,便有意嫁禍胡成,還要訛對方一百兩金子。不料漏出破綻,最終被抓。何甲之妻和王五到底漏出哪些破綻呢?

第一,何甲之妻在沒有見到尸體的情況下,就說尸體是何甲,非常不合常理。若是其他婦人來認領丈夫的尸體,必定上前仔細打量,希望證明這具尸體不是自己的丈夫(希望丈夫還活著)。但何甲之妻只敢遠遠地看,這就意味著,她或許早就知道井內的尸體是何甲。

第二,何甲之妻說何甲帶著百兩黃金出去做生意,但何甲臨死前的衣服破爛,根本就不像有百兩黃金的人。

第三,縣令說要找到何甲的人頭才能結案,結果第二天王五便帶來了人頭。看來,王五可能早就知道人頭在哪。

第四,縣令說要把何甲之妻重新配人,這個消息并沒有放出去,結果當天下午王五就來提親。可見,何甲之妻和王五必有聯系,她私下把消息給了王五,王五才這么快就過來提親。

其實,縣令從前兩個破綻開始懷疑,故意設立兩個陷阱,等二人漏出后兩個破綻,最終破案。

這個故事出自《清稗類鈔》,斷案的縣令名叫費祎祉,是清朝著名的刑獄專家。此案,費縣令沒有對一個人動刑,全憑心思縝密就破了奇案,令人嘆服。

事后,王五和何甲之妻被判處斬刑,吹牛的胡成被宣布無罪釋放,而那個誣告胡成的馮安,則被痛打一頓。#歷史趣聊##婚姻與家庭#

讀20世紀中國史綱有感

最近正在讀金沖及老爺子的《二十世紀中國史綱》,讀完一本以后,感慨萬千。

可以說,二十世紀對中國來說,是翻天覆地的時代,可以說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中國變化這么大!

感性地說, 整個二十世紀,感覺過得很快,但是又很慢!

我們的二十世紀以西太后老佛爺利用義和團去攻打外國人開始,最終經歷了1900年的八國聯軍列強侵華的屈辱結束,簽訂了《辛丑條約》,賠償4.5億兩白銀,華夏每個人賠償1兩白銀,意思是我們所有人都有罪!

下面簡述一下二十世紀每個十年的重大事情。

第一個十年(1901-1910年),其實自中日甲午戰爭失敗開始,偉大的民主先行者們在已經覺得清政府不行了,開始號召人們推翻清政府,要求開啟新的時代,從而發動一系列起義,但是很不幸,都失敗了。這期間,清中央政府也在開啟所謂的改革,但是很不幸,就像所有古老帝國一樣,因為積重難返,思想陳舊,自救行動也都失敗了,最后的掌舵人老佛爺也在1908年去世,清政府中央再也沒有鎮得住的人了!各地實權派開始了虛與委蛇的所謂自治過程。革命者們依舊不放棄,依舊在積蓄自己的力量!最突然的事情在第二個十年的第一年發生了!那就是辛亥革命!

第二個十年(1911年-1920年),新的十年第一年的第十個月第十天,由于守備武漢的清朝軍隊力量空虛,受到革命思想推動的新軍振臂一呼,應者云集,開始了辛亥革命,號召推翻清政府,結果在老佛爺去世以后,清廷軍事力量落入袁世凱等軍人實力派手中,南北兩派軍閥達成合作,清廷于1912年2月退位,至此,從1644年-1911年,統治中國267年的清王朝壽終正寢,從秦始皇公元前221年開始,到1911年結束,在中國這片偉大的土地上延續2132年帝國時代終于落幕!華夏大地開始了新的時代,盡管這個時代開始不是以自己的探索結束的,是在亡國滅種的威脅上結束的。由于清王朝的突然結束,南北兩派軍閥開始了長達17年的爭斗,直到1928年東北易幟時才真正結束!

清帝退位后,中國開始了所謂的共和時代,一個沒有皇帝的皇帝時代,南北兩派軍閥爭斗不斷,中國繼續沉淪,這期間,雖然開始了所謂民主的嘗試,也曾搞過國會議員那一套,事實上,所有當時的民主派都忽視了現實環境的惡劣,這些個軍閥,投靠各個列強,互相為了地盤你爭我奪,搞的華夏大地,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事實證明,沒有人去推翻,他們是不會自己倒的,這期間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被袁世凱無情的打擊,宋教仁被刺殺后,國會議員那一套方略,徹底失敗,共和是不能不能的,還是得打倒他們,華夏才能迎來新生!這是沒辦法的事情,這就是現實的環境,我們不能像英國那樣,靠著獨特的天時地利環境,來慢慢演化自己的政治制度,最終一點點的低烈度的進化,我們不能,列強虎視眈眈,把中國搞的四分五裂,中國分裂,他們的利益才能最大化!我們也不能像美國那樣,在一片沒有國際敵人的土地上,嫁接他們認為最合理的制度,即使他們虛弱,他們也沒有帝國主義侵略!所以,伴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這十年最關鍵,頂尖的知識分子都在找各種理論救亡圖存,也在變革新的文化,除舊迎新,接受最為先進的制度來拯救華夏大地。這十年,對中國最有影響的事情,就是發生在沙皇俄國的十月革命事件,俄國的革命黨人帶領工人階級,發動了十月革命,奪取了國家最高政權,建立了一個世界上全新的國家,這個國家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聯盟的,不是資產階級主導的,換句話說,是底層人的政權!這對中國的有識之士來說,無異于天大的震撼,以前除了英國模式,美國模式,還沒有見過這種革命模式,以底層人團結起來,造就了一個全新的國家政權!所以十月革命一發生,迅速傳入中國,從此列寧的革命理論在中國落地生根!為第三個十年開啟了全新的時代!

未完待續

這是一個成事者的厚臉皮的故事。

厚臉皮是緣于強大的心理素質,更是因為有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撐。

后秦的開國皇帝叫姚萇。姚萇曾經是前秦皇帝苻堅的部下,苻堅在淝水之戰后一蹶不振,后來被俘被殺,前秦也玩完了。姚萇趁勢而起,建立后秦。

姚萇做了后秦的皇帝,志滿意得,大宴群臣時就有點摟不住:你們以前和我同朝為臣,現在卻做了我的臣子,難道不覺得可恥嗎?

姚萇說這話,前提是覺得自己光榮。

光榮在于,苻堅當初有這么多臣子,只有我這個臣子成事了,這是我的光榮;你們沒有成事,自然是你們的恥辱。

姚萇覺得他人恥辱,還在于,你們既不能成事,又不能為原來的皇帝盡忠死節,從前伺候前秦皇帝苻堅,現在又跑過來伺候我這個后秦皇帝姚萇。

姚萇不會稱自己的王朝是“后秦”,苻堅也不會叫自己的王朝為“前秦”,他們都叫“秦”,這都是寫歷史的為了自己方便弄出來的事。

姚萇的意思是,做臣子的,如果不能盡忠,只能像我這樣另起爐灶成大事,像你們這樣吃了苻堅再吃姚萇,就是無恥。

姚萇說這些人無恥,這些無恥之人還有無恥的應對之言:老天爺都不認為收陛下您做兒子是恥辱,我們怎么會覺得跟著您混飯吃是恥辱呢?

皇帝是天子,所以這些臣子把姚萇稱作上天的兒子。皇帝是臣子的君父,臣子自然也是皇帝的兒子。

這第一層意思是拍姚萇的馬屁。

你姚萇可以反叛前秦、自立為國、不以為恥,我們這些人看樣學樣、混口飯吃,哪里算得上是什么恥辱呢?

禮崩樂壞的時代,大哥也別笑二哥,大家都差不多。

這第二層意思是不軟不硬地回懟了姚萇。

臣子們的話含含糊糊、虛與委蛇,其實說到了根子上。

姚萇當然也聽懂了,《資治通鑒》上說他“大笑”而已,這是會心的一笑,也是不好意思的訕訕而笑,更是為了遮掩尷尬貌似大度的笑。

在亂糟糟靠強力說話的時代,勝利者就有資格厚臉皮,厚臉皮者也最有可能成為勝利者。

姚萇笑得理可能不直,但是氣卻足夠壯。

有人說,酒桌上最不喜歡的有兩類人,一類人是喝十次醉十次的人,這類人,一點節制,一點數都沒有,逢喝必醉,素質不高,還影響大家,這種人不能當朋友。另一類人就是喝十次一次都不醉的人,這類人沒有一點煙火氣,太虛假,太清醒,也不值得可交。

其實喝十次醉十次的人,心里最苦,他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出手相助,重情重義,換來的卻往往是薄情寡義,敷衍了事,心生埋怨;這類人往往對愛情忠貞不二,矢志不渝,換來的卻是得寸進尺,毫不珍惜!痛苦、郁悶怎么辦,一切都在酒里面了。

我只想說,我就是喝十次醉十次的人!以前一位企業的女老總很賞識我,想讓我去干副陪,陪個酒,結果別人虛與委蛇,虛情假意,偷奸耍滑,矯揉造作,我一來氣,自己喝多了,當場趴在了桌子上,自打那以后,女老總再不敢讓我陪客了。我也懶得去陪,跟這種虛情假意、逢場作戲的人在一起喝酒,有什么意思?沒勁!

《裝臺》電視劇火了,它連同小說必將以其精湛準確的地方用語,直面本質的對話,構起一座地方文化高峰。

不僅僅把陜西方言以“陜普”形態留在人間,還為平民百姓樹碑立傳,濃濃人間煙火。

仔細看,你會發現這群都市底層雖然不會“之乎者也”,但個個堪稱語言大師,簡直個個都是哲學家。說情論事,直達本質要害,既不拖泥帶水,也不哼哼哈哈,包括做人做事。

大量的陜西歇后語更增添了特色與風采。順子是住在城市里的下層勞動者。他善良樸實,洞察事態,很會從尊奉抬高別人,同時壓低壓扁自己。見多識廣的竇老師與老成持正的瞿團長對他信賴有加。他的勤勞體貼贏得高傲的靳導的認可。

因為是實際工作中的主要聯系者,在戲里與鐵副主任 多有虛與委蛇,既不能得罪,也不能讓他把農民工當瓜子(傻子)。他明知張家堡工錢被鐵扣黑走了,就時不時地說:“只要給咱把張家堡的工錢結了,啥事都好辦。”鐵扣常常把順子呼來喝去,但在具體事上,鐵扣因為有私心邪念,往往又處于被動。

蔡素芬是以局外人看待順子他們的裝臺工作。就明確告訴順子:“你們憑本事吃飯,裝臺誰也代替不了。”

從老藝人老前輩張老師,竇老師,直到虎頭虎腦墩墩,每個人的對話、表達,都非常干凈洗練。往往妙語連珠,充滿哲理。

張老師為給二代撐場子 親自上臺彈唱,并告訴二代也是告訴觀眾:“刀架在脖子上,把戲要唱好,不能對不起聽戲的(人)。”圖1。

大雀兒,堪稱陜西歇后語大師:“城里套路深,不勝回農村。”他與順子半夜出去喝酒吃烤串時說“人這一輩子,都是自己哄自己。想高興咋都能高興。不想高興,咋都得不高興”

“十二生娃 ,能的不行。”

在張家堡被鐵扣誆去敲磚時說:“茄子一行,豇豆一行”。

順子享受蔡素芬的美食,喝七兩半鳳酒時說:人如果對脾氣對口味了,“要襪子連鞋都給。”。

如果你仔細檢索,回看,會發現蔡素芬是全劇中最具有文化的生活達人,是生活導師。在決定離開這座城市時,給菊說了肺腑之言:“你快生了,生在一個完整的家庭里,才是對他最大的愛”

她站在古城墻上,她面對兩個追求者說:“周秦漢唐,十三朝的帝王都,多好的地方!”

她很喜歡,但她不想重復昨天的悲劇(因愛而出人命),痛下決心離開非常喜歡的古城。圖4,圖5。

全劇一個最真誠的人物就是二代對蔡姨透露了實情:他送外賣,被刁菊花收拾“她連面帶我一搭而拿下。”僅僅十個字,就把尷尬的隱私及主要責任說得一清二楚!

他對菊說的聲音最大一句話,也是最令人想笑的一句話就是:“我的事,你做主!”

當順子面對蔡素芬不辭而別,三皮猛追不舍時,去竇老師家里傾訴時,竇老師斬釘截鐵地說:“愛,是不能考驗的,也不能讓。”

順子到了“梅滿婚慶公司”對二女兒與新女婿莊嚴承諾:“等分下房 有我娃一套呢,我今天就把話撂在這里!”真是擲地有聲,一錘子下去,火花四濺!他面對雀兒媳婦與女兒麗麗,又承諾,一定要給娃植皮。把啞巴接來一塊干裝臺,完成了大哥的臨終囑托。

菊在全劇中的表現,實際占據女一號,或者與女一號蔡素芬平分秋色。她哭著問蔡姨“女人長的好看就禍嗎?”她情急下說出口,實際上是中國人叩問了三四千年的老話,從妲己貂蟬到楊貴妃。素芬毫不遲疑地回答:“我就是!”

梅梅主持姐姐姐夫婚禮:“祝愿新人生活美滿家庭幸福!”不僅說給一對新人,也是說給自己,說給勤勞的父親與善良的蔡姨及普天下平凡的人們,她的眼里漫飽含深情!

再堅強的關中男人都會羞愧,都會急,都會口不擇言。墩墩不會經商,高興地答應順子明天一定要趕到秦腔團回歸裝臺集體,但樂感太差(與練武愛體育的一般人不一樣),推不好表演抬架,被鐵扣大罵,墩墩也不顧鐵口是他們衣食父母,大喊:“你X能你上來,來!”兔子急了也咬人,大概墩墩這時就屬于這個情況吧。

表演崔護崔幼卿的“角兒”,非得順子打追光不可,他不來,絕不上臺排練。裝臺團隊的事實上的二把手雀兒再求沒用,還被他訓了一頓:“這行頭也是你碰的?”臺詞雖短,含義卻非常豐富:裝臺團隊里,他只認順子——他們都是靠自己本事吃飯。他就不搭理鐵扣這個哈慫人。在雀兒病逝后,全臺八萬元的捐款里,角兒一人就拿了一萬元,他一是同情雀兒,二是看重順子為人。藝人憑本事吃飯,順子他們憑力氣吃飯。

八嬸上秦嶺尋找裝神弄鬼的八(疤)叔,恢復其家庭戶主的地位,他情不自禁地說:山中方一日,世上已百年啊。能一下子想到這個詞,也說明疤叔絕非平地臥的虎。

三皮向順子挑戰:“反正我比你年輕,你走了,蔡老師還是我的。”急著去珠海處理大哥事情的順子急忙趕不走 ,說了五個字“立馬,速度,回!”這也是陜西人急了說話特點。

猴子,可以說是個話嘮,但都是車轱轆來回話,含量不高但都是劇情所需。

大家認為黑總可能是欠了外債吃住在破車上,最后才明白是個的大慈善家。

瓜娃(啞巴)的音樂天才,使他一進裝臺隊,就有了較好的飯碗。墩墩第一個跑過來抱住他,幾個人把他扔到空中。是認可,是祝福,是禮贊, 更是感動。此時無語勝吶喊!

本文虛與委蛇什么意思,虛與委蛇是什么意思呢)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