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內容
您好,今天小編胡舒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內容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您好 東漢后期,以門閥世族為代表的大地主貴族,依仗權勢操縱了地方選舉。
2、這樣一來,就同要求參予政治的中小地主及知識分子發(fā)生了矛盾。
3、地主階級內部的這種沖突,使得雙方在采取怎樣的選官制度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4、“九品中正制”就在此時應運而生。
5、 曹丕稱帝以后,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6、這個制度就是通過品評,將人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評;被評為上等的人士將被推薦到各級政府中去做官。
7、這一制度賦予中正官考察各地士人的權力。
8、在初期,他們在品評人物時也還比較注意人才優(yōu)劣和輿論的褒貶,使朝廷多少能夠掌握一些選官權力。
9、所以沈約在《宋書·恩幸傳序》中評論九品中正制是“蓋以論人才優(yōu)劣,非謂世族高卑”。
10、不過,他的評價是指九品中正制的初行階段,反映了庶族士人向門閥世族爭奪選舉權力的企圖。
11、這里所說的庶族士人,一般是指中小地主及知識分子。
12、在當時,普通勞動者是沒有資格參加品評的。
13、所以九品高下,只體現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差別。
14、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開始發(fā)生變化,它很快就被勢力雄厚的門閥世族所把持。
15、這些豪門大族世代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顯職,各級中正官也由他們任命或直接擔任。
16、在世族們極為注重家世、譜系的情況下,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門第出身作為品評的惟一標準了,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
17、從此,九品中正制就成了豪門世族手中的工具了,反而為他們操縱品評、把持選官大權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
18、 九品中正制是這一歷史時期選官制度的支柱,它可以保證門閥世族在政治上處于優(yōu)越地位和享有特權。
19、但是九品中正制只是將人品評為九等,作為授官的依據,而朝廷在選人任官時還要借用漢代察舉的某些做法來實現。
20、中正官一般是以孝廉、秀才兩種名義向朝廷薦舉人才。
21、按照習慣,孝廉側重于品行端正、精通儒家經學,秀才則突出于文學寫作才能優(yōu)異。
22、當然,在憑借門第才能中選的時代,那些被推舉為孝廉、秀才的人,未必具有真才實學。
23、在南朝,還有一種“明經”科目。
24、國家學校的學生可以通過明經科的考試,獲得官職。
25、當時的孝廉、秀才多為世族所壟斷,但是明經不限門第,所以庶族寒門士人便可以通過明經途徑躋入仕途。
26、在北朝,薦舉孝廉、秀才時對于家世門第的限制較之南朝要寬些,少數庶族寒門士人也有被選舉的可能。
27、隨著九品中正制走向衰落,北朝在選舉中首先對門第出身的限制呈現出松弛的趨勢。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31779.html發(fā)布于 2024-02-18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