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韓國(談談自己對韓國的認識)

摘要: 從十二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經濟飛速發展,工礦業、鋼鐵、汽車、造船、紡織等重工業,互聯網、內存、液晶顯示器、等離子顯示屏等等資訊科技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以...

從十二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經濟飛速發展,工礦業、鋼鐵、汽車、造船、紡織等重工業,互聯網、內存、液晶顯示器、等離子顯示屏等等資訊科技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以及韓流娛樂產業,在世界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十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五千多萬人口的韓國,人均GDP超過三萬多美元,國內生產總值按照國際匯率計算,排名世界十五,相對購買力排名世界十二,其國內有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同時經濟模式高度國際化,占有相當的世界貿易份額。絕對是發達國家的水準。

 

韓國前任總統

但是,總感覺,韓國,不是一個強國。事實上,韓國,確實是一個畸形的國家。國內的財閥權勢通天,國外美國日本的脅持,都讓韓國在國際上始終如履薄冰,處處受制于人。他們奇葩、耍賴、無恥、無節操的言行舉止,哪怕在國際場合上都屢見不鮮。

于是,一方面,承受著發達國家的光環,在國際上大言不慚;一方面,又處處卑躬屈膝、狐假虎威,像小小鼠輩,搞著見不得人的小動作。畸形嚴重,可見一斑。

 

韓國

大韓民國的建立

韓國之名的由來,是起源于古時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聯盟(辰韓、馬韓、弁韓),在東漢、三國時代,中原已經稱呼這個區域為“韓國”了,后來不管這些區域的政權怎么更迭,這個稱呼,一直在中國流傳了下來。

早在周朝時,周武王便封商紂王的叔父箕子于朝鮮,春秋戰國時燕國將領秦開攻占了現在的首爾和平壤,把這些區域也納入了燕國的國土。漢武帝時,派兵占領朝鮮半島北部,設置了四個郡,朝鮮南部出現了的“三韓”,后來出現了新羅、百濟、高麗等政權。

時間來到1388年,當時高麗國的都統使李成桂被國王派去遼東打仗,而李成桂通過“威化島回軍”,發動了武裝政變,自立為王,正式定國號為朝鮮,稱為李氏朝鮮,定都漢陽,也就是現在韓國首爾。不過,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李氏朝鮮,仍然是中國各王朝的附屬國。

 

美國鏡頭下的朝鮮

1873年,日本軍艦打開了朝鮮的國門,并摻和進了朝鮮的政權。此后,中國支持的“守舊派”和日本支持的“開化派”在朝鮮進行了長時間的明爭暗斗,你來我往的政權奪取戰斗,最終,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后,日本戰勝了清朝,朝鮮徹底切斷了與清朝的宗屬關系。

1896年,俄國外侵,趁機掌握了朝鮮的政權,朝鮮的高宗,在俄國的支持下,正式建立了“大韓帝國”的偽政權,從此時開始,李氏朝鮮,就成為了韓國。不過日俄戰爭中,俄國戰敗,大韓帝國最終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由于日本的殘酷統治,激起了朝鮮人民的反抗,在二戰前后,復國人士在中國建立了臨時政府,向日本宣戰。日本投降后,臨時政府也終于回國。

 

朝鮮戰爭下的鏡頭

不過,二戰讓世界格局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最終,以北緯38度線為界,美蘇兩國軍隊,分別受理日軍的投降事宜。兩種意識形態最終導致了朝鮮半島南北分制,38度線以南,便是如今的大韓民國。

真正為韓國奠定如今局勢的,是后來依靠軍事政變上位的樸正熙,他上臺之后,實行了軍事獨裁,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最終促成了韓國的經濟騰飛。

從歷史上發展中,可以看出,韓國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國際環境,使它始終依附于大國,或者受到大國的侵壓,或者游離于處于大國之間。而且,每次的政壇迭代,都不平穩,反而伴隨著政局的動蕩。

 

建立隧道

二戰后的韓國第一任總統李承晚是被人民推翻了,繼任的張勉是被樸正熙軍事政變推翻的,樸正熙是被其情報部部長金載圭刺殺的,又被全斗煥奪了權。此后,似乎就有了韓國歷代總統都不得善終的“傳統”……

近代起,盡管經濟極速發展,但是依然沒有能力改變自己不能在國際上發聲的狀況,甚至造就了“漢江奇跡”的經濟騰飛,也并不是全面健康的經濟發展模式。由此,畸形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發展模式,也留下了很多問題。

 

朝鮮鴨綠江

經濟騰飛

韓國之所以能夠成為發達國家,離不開樸正熙統治時所采取的經濟措施。

1962年,樸正熙上臺不久,在鐵血鎮壓在野黨、工人和學生的運動,保證了社會穩定之后,他先著手進行了大規模的鋼鐵冶煉、修公路、架電線以及掃盲的基礎準備。

在人民素質和國家基礎建設有所改善之后,樸正熙效仿蘇聯,制定五年計劃,加強了紡織業、水泥業的發展,用輕工業換取外匯,再換取高標準的工業設備、以及相關的技術和人才的培養。

 

朝鮮戰爭下美軍視角下的影像

資金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經濟發展的重點便轉向了鋼鐵、造船、化工等重工業,在經濟上采取了吸引外資、外援、外債的方針,利用本國的廉價勞動力資源,發展勞動密集工業。從此,韓國便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騰飛之路。

當然,韓國的經濟騰飛,也離不開恰逢其時。當時,二戰過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邁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為韓國的出口導向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科學技術革命也讓發達國家的工業發展轉向資本密集工業,韓國的此時的經濟舉措,都迎合了國際發展趨勢。

因前期深受美國的軍事和政治的影響,沒有障礙地與歐美的價值體系和經濟體系接軌, 三十年時間,韓國從“進口替代的內向型經濟,向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再根據時局,進行了“資本技術密集型”和“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調整,乘著東風,快速起航。

 

美國

為了確保自己制定的國策能夠不間斷地施行下去,樸正熙采取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連任總統,施行了“全國非常戒嚴令”,解散國會、禁止政黨活動,將立法、司法、行政大權攬于一身,通過集權化管理,把民眾的注意力和國家的資源都調配到了經濟發展當中。

在工業底子非常薄弱的狀態下,民間自發的力量是完不成工業建設的快速轉變的,國家的宏觀調控,對有限的資源進行了集約化的配置。可以說,韓國的經濟起飛是在政府高度集權,甚至可以說是獨裁專制的高壓政治之下取得的。

在樸正熙政策的引導下,他提出的“對待工人要像對待家人一樣,做工廠的工作要像做自己的事一樣”的口號,成了韓國人的精神力量,靠著勤勞的精神和極其嚴格的導向政策,韓國集中了全國的優勢力量,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小農國家,一躍而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

 

韓國的角落

畸形的發達國家

韓國,是個畸形的國家。首先,它的經濟發展畸形。韓國,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稱得上是城市國家。雖然擁有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但是其舉國的科技資源、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從金融、高科技產業,到汽車輪船等重工業,都集中在首都經濟圈,GDP占了全國21%。

全國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占國土面積千分之六的首爾,并且全國的政教名流、財閥巨賈、明星名人等也都在首爾。

有人說,首爾集中了韓國幾乎全部的財富,“拿掉首爾,韓國也就剩不下什么了”。雖然夸張,但是,也非常到位地表明了韓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畸形,即高度集中的城市化模式和不均衡的城市發展模式。

 

韓國街道

所謂“漢江奇跡”,也說明了韓國的經濟發展不是韓國全國的奇跡,而是依靠漢江兩岸,即以首爾為代表的城市群造就的奇跡。這是因為,在集約化發展的戰略引導下,原李氏朝鮮的政治根據地,也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漢城,是當時承載樸正熙經濟發展戰略的唯一選項。

首爾的工業化進程,既帶動了整個韓國的工業化進程,也帶來了嚴重的住房短缺、交通擁擠、地價房價飛漲、環境污染,以及地區間貧富差距加大等等問題。

城市化的空間發展不均衡性在世界各國都有發生,但是首爾的過度程度,實屬罕見,韓國的國家統計局資料就顯示,全國每年度的人口遷移,有一半都是向首爾的經濟圈進行。如今,圍繞首爾形成的首都經濟圈的人口,已經占了韓國人口的一半。

 

舊韓國

有人說:“首爾就像韓國的那些財閥,壟斷著這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掌控著韓國的命脈”

提到財閥,這就是韓國的另一個非常顯著的現狀,政治畸形。

以“工業為主,大企業為主,大城市為主 ”的政策,雖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也留下了財閥階層,而如今的財閥,已經達到了二代或者三代,他們對于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韓國的政權,就可以說是掌握在財閥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