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十八歲有什么雅稱(男子十大名器)

摘要: 大家好,小宜來為大家講解下。男子十八歲有什么雅稱,男子十大名器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2017年,青島驚現一座2000年前漢代古墓。匪夷所思的是:棺里竟然裝滿一...

大家好,小宜來為大家講解下。男子十八歲有什么雅稱,男子十大名器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17年,青島驚現一座2000年前漢代古墓。匪夷所思的是:棺里竟然裝滿一汪清水,一個留著胡須的男子,頭部被木盒牢牢罩住。為何如此離奇下葬?墓主究竟是誰?一起來揭秘真相。

2017年6月,青島土山屯村村民發現古墓痕跡,立即上報,很快考古專家趕到現場。經勘察有60多座古墓,所處時間為西漢末年,距今2000多年!

雖然古墓數量多,但清理完封土與墓室后,卻沒發現有價值文物,只有147號墓大有驚喜!它的墓室底部躺著一具黑色棺槨,上面貼著很多奇怪的封條。

當考古人員將棺蓋推開時,震驚的一幕出現了!

“水!”有人大聲驚呼。

出現在大家面前的不是一具千年不腐的墓主遺骸,而是一棺清亮的水!

這場景,很多考古專家還是頭一回見。大家瞪大眼睛,驚奇地打量:水面漂著零星雜質,但水底清亮,肉眼可見躺著一團黑乎乎的物體。墓主會在水底嗎?

這時正值正午時分,清水里閃過一道道耀眼金光,專家們心跳加速:棺里的陪葬品難道是金子做的?

果然,經過清理,發現一只包著金箔的精致小木龜,在水里栩栩如生。在古文化里,龜是長壽的象征,以金龜陪葬,說明墓葬講究。

就在大家忘情欣賞時,旁邊的金色又透了出來!原來是4只貼著金箔片的螭(chī)虎。

什么是螭虎?螭虎是傳說中兇猛的異獸,因其勇猛強悍,古人常將之刻于器物上,東漢蔡邕《獨斷》:“天子璽以玉螭虎紐”,就是說皇帝的玉璽常以螭虎作雕刻。

因此,螭虎在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權力與王者風范!此墓竟用了代表至高無上皇權的螭虎陪葬品,說明墓主身份不一般。

接下來專家開始打撈,卻發現4只金螭虎鑲嵌在一個奇怪的木盒上。木盒頂部鑲嵌晶瑩的琉璃璧,金螭虎裝在斜坡上,內部三面都有銅鏡。

大家更好奇了:木盒里到底裝了什么罕見之物?

就在大家小心地將木盒打撈上來時,令人驚嚇的一幕出現了:里面竟裝著一個黑呼呼的骷髏頭,還留著頭發與胡須!

眾人大驚失色:原來就是這樣的一個怪異的木盒子,將墓主的頭部給牢牢罩住了!

待大家鎮定后,眼光回落于木盒,盒身雕著精美青龍白虎,雖在水中浸泡2000多年,仍色彩艷麗,華貴如初。但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死者頭部為何要以木盒罩住?

這時,一位有經驗的專家激動地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玉溫明’”!

那什么是溫明呢?溫明是古代的一種獨特葬具,形狀像一個方形的桶,內附銅鏡,其中一面敞口便于罩死者頭上,土山屯墓主的溫明即如此。

《漢書.霍光傳》有溫明的最早記載。西漢權臣霍光死后,皇帝“賜金錢、繡被百領......東園溫明......”,東園溫明在當時制作最精良、規格也最高。

?

還有,顧名思義,“溫明”即溫暖明亮之意,漢代講究死與生,希望將世間的光明與溫暖帶入死后黑暗冰冷的世界,因此用玉璧、銅鏡等象征光明之物制造葬具戴死者頭上。

但溫明是高規格葬具,一般只有皇帝、王公貴族才能使用,玉溫明則更少之又少。海昏侯墓出土過一件“海昏溫明”,因級別不夠,是自己制作的,故得名。

為弄清墓主身份,考古人員又在墓主頭骨下找到一顆龍珠,應該是含在死者口中的七竅塞。西漢高級喪制就是在死者面部放置玉敷面、七竅塞及溫明等。

后來專家鑒定骸骨,推測墓主死時約40歲,身高163厘米,體重約130斤,生前遭受過極大痛苦如患嚴重骨質增生等,但他的身份依然成謎~

突然,考古人員在水中摸到一塊冰涼之物,撈上來一看是一塊精致的玉片,四周有小孔,貼著閃亮的金箔,又在棺底發現大片玉石!難道是金縷玉衣?

大家定睛一看,才發現玉片鋪在棺材里,像一床席子一樣,上面雕刻著精美的花紋等!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金龍玉席!也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

在西漢,金龍玉席可以用來代替金縷玉衣,但只有皇室的人才能用。海昏侯墓也出土過類似之物,但這件保存最完好,也最罕見!

我們大致猜測,墓主很可能是一位皇室宗親。果然,墓主身份呼之而出!

專家在尸骨上發現兩枚印章,上寫“蕭令之印”和“堂邑令印”,又發現木簡文書《堂邑盜賊命簿》記錄了當地戶籍等,更重要的是在淤泥中發現第三枚印章,上刻:劉賜。

?

也就是說,這位叫劉賜的墓主很可能生前做過兩個地方的縣令,我們回溯下歷史~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長安城血雨腥風。但身在江南的劉賜仍敬業地做著本職工作,將本縣年度情況匯總成冊。因長年勤勉,堂邑縣富足安樂,而劉賜身體每況愈下。

次年王莽擁立9歲劉衎為帝,漢王朝風雨飄搖,劉賜在病痛與憂憤中離世,臨終讓家人將案牘帶入地下,希望來世再為漢室效力,劉家后人豪擲明器葬劉氏祖墳中。

劉賜雖是縣令,卻也是皇室宗親,可能他這一支在后來沒落了,但仍按皇族葬制進行。可惜,劉賜為百姓鞠躬盡瘁,卻英年早逝。

2017年,土山屯漢墓入圍“十大考古新發現”。如今面對千年珍寶,仿佛置身如煙青史中,歷史可回眸,然歷史車輪依然滾滾向前。#宅家漲知識# #博物館奇遇記# #青島頭條#

說起陜西西安,人們都知道有個秦始皇兵馬俑,卻很少有人知道秦始皇陵出土的另一件文物——彩繪銅車馬,也十分令世界震驚。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公里的臨潼區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博物館以兵馬俑為主體,還有一座就是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館,其中最值得一看的就是秦始皇帝的銅車馬了。

秦始皇陵一共出土了兩架銅車馬,據說是依據秦始皇御用車隊中屬車的真實形制,按照2/1的比例制作的名器,真實再現了秦始皇御用馬車的全貌。

剛剛揭曉的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青銅之冠——秦陵彩繪銅車馬”位列其中。

兩乘車表面通體彩繪,紋樣華麗精美。銅車馬整體采用青銅鑄造和制作,并配以金銀飾件,模擬古代馬車的形制和結構,大小約為真實車馬的二分之一。它是目前考古史上發現的形體最大、結構最復雜、造型最完美的古代青銅器,被譽為“青銅之冠”。

去西安,絕不可錯過的就是秦兵馬俑,參觀完三個兵馬俑遺址坑后,也別漏掉了位于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內的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館。雖然里面陳列的文物并不算多,但秦陵旁出土的兩架彩繪銅車馬就足以讓人不虛此行了。

#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西安頭條#

1955年,遼寧農民唐永興在山坡上挖出16件銅器。為了支援國家建設,他將銅器交給公社熔煉。就在銅器要被扔入爐中之前,唐永興發現銅器上有字。一批3000多年前周代的青銅器差點就變成了銅水。

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村民唐永興在山坡上辛勤耕作,一鋤頭刨下去,發出了清脆的金屬聲。

唐永興扒開土仔細查看,發現了一件銹跡斑斑的銅器。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又在四周仔細挖掘,一下子挖出了16件銅器。

其他干農活的村民們圍觀后,判斷這些青銅器是一般的廢銅。

于是,唐永興就將這些銅器送到當地合作社,并簽訂了收購合同。由合作社安排這些銅器進行熔煉。

就在這時,唐永興發現有些銅器上有字。他雖然不認識上面寫的什么,心里卻有些奇怪,這不是什么值錢的玩意兒吧?

于是,唐永興找了一個有字的銅器蓋子,帶著它去找孩子學校的歷史老師。

歷史老師拿出一些書籍進行比較,發現這個銅器有可能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距今3000多年,是珍貴的文物。

他們建議唐永興趕快跟合作社取消合同,千萬不要讓青銅器被熔化了。

唐永興馬上回到合作社,這批青銅器已經被送去熔煉。唐永興急急忙忙跑到熔化車間,在青銅器即將進入熔爐的時候,搶救下了這批珍貴的文物。

在這16件青銅器中,最出名的當屬西周匽侯盂,它與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盂鼎、龍虎尊等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國之重器一起,被評選為國家博物館的“中國十大青銅名器”。

匽侯盂內壁有5字銘文,“匽侯作饙盂”。

從銘文中可以得知,這是一個用來盛飯的盂。而制作這件器物的是“匽侯”。

文物本身最大的價值是傳承了歷史和文化,因此,帶有銘文的青銅器非常珍貴。

匽侯是燕國的君主,匽侯盂證明了,當時遼寧朝陽也是燕國的屬地。

除了文物上的五個字的銘文,它渾身精美的夔鳳紋也讓它尊貴無比。

夔鳳是以傳說中的鳳凰,現實中的雉雞、孔雀為基礎,創造出來的一種鳥。匽侯盂上面的夔鳳紋被幾何圖案化了,有變形化的雙翼和尾翼,看上去規整卻又具有動感。

如果唐永興沒有注意到青銅器上的銘文,這些從3000年前流傳下來的文物將無聲無息地消失在爐火中。

事實上,由于文物知識不完備,很多文物是遭受了這樣的命運。曾經有人把拾到的金器熔化后做成首飾,也有人將帶有文字的古籍隨手丟棄,還有人不小心摔碎了遠古的瓷器。

每每看到這樣的故事,都讓人非常惋惜。

唐永興這樣的行為保護了中國的古文物,使得匽侯盂安靜地陳列在國家博物館,讓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都能夠觀賞到祖先的智慧,實在功不可沒!

五年前,青島土山屯挖出一座兩千年前古墓。令人驚訝的是:棺材里裝滿一汪清水,一個留著胡須的男子,臉部被木盒牢牢罩住……而古墓其他考古發現,更是修補了史書空白。

?

兩千多年前,西漢皇朝開辟鴻蒙,漢高祖劉邦定鼎天下。如今的青島黃島區先屬瑯琊郡,后屬瑯琊國,紅塵里熙熙攘攘,留下無數故事。

?

千年流逝,繁華化入煙霞,剩下一座座土堆,記錄了滄海桑田。

?

2016年底,因工程上馬,考古隊員先行開進土山屯,發掘出大小百來座墓葬,包括不少保存完整的漢朝古墓。

?

其中一座小土堆,就此走進歷史返場。

?

封土夾雜了碎陶片、高約3米……考古現場,隊員依次記錄發現。這是一座漢墓,長約5米,整體呈現“甲”字型。

?

就在墓室底部,躺著一具黑色棺槨。棺材表面非常奇怪,像是被人封了四道膠帶,這些用麻布縫制的束帶,似是封鎖棺中秘密。

?

仔細研究,考古隊摸清了棺槨結構。隨著嘎吱響聲,大家小心揭開了內棺,現場一片驚訝喊聲:

?

“水!”

?

沒錯,水——這具長達1米8的棺材,里面竟灌滿了清水!漂著星星點點的雜質,像是沁出了油花兒,水底倒是清清亮亮,躺著一團黑乎乎的沉淀。

?

突然之間,清水里似有一道金光閃過。

?

這是什么?考古隊員心跳加快,小心翼翼清理。

?

輕輕刷去泥土,是一只包了金箔的小木龜,雕琢入微,在水里如同活得一般。

?

正當大家醉心欣賞,且慢!旁邊又有金色透了出來!原來是金銀的螭(音同吃)虎。

?

在古代,螭是一種傳說的神異怪獸,身為龍形,軀體粗壯。漢朝人尤為崇尚螭虎,《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曾得藍田玉璽,便雕琢了螭虎的印紐。

?

且看這金銀螭虎,一共發現四只,木雕包裹金銀箔,閃爍粼粼光芒。

?

接著打撈,出現一件木盒般的奇怪器物。整體上窄下寬,頂部鑲嵌了晶瑩的琉璃璧,中央放置小金龜,金螭虎裝在斜坡,內部還附了三面銅鏡。

?

里面究竟裝了什么?考古隊員好奇心大盛,一點點從水中提取。

?

忽然,一具黑洞洞的骷髏露了出來,還留著頭發和胡須。

?

所有人大驚失色,恍然明白:這件怪異木盒,原來牢牢罩在墓主的頭上!

?

電光火石之間,考古學家聯想起:漢朝古書曾記錄一種神秘陪葬品,溫明。

?

根據《漢書·霍光傳》,西漢權臣霍光死后,漢宣帝特地賜予了金器、錢幣和溫明陪葬。

?

這溫明長啥樣?東漢學者曾注解:形如方漆桶,以鏡置其中,以懸尸上。比照史書,專家將這件墓主頭部的木箱,鎖定為傳說的“溫明”!

?

隨后激動人心的是,棺材里整理出11件木簡,其中2件是隨葬清單(遣冊),上面清楚記載:墓中陪葬溫明。

?

歷史迷霧,仿似一步步退散。然而,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這位墓主究竟會是誰呢?

?

有人想起,封土里曾出土的陶瓦片,部分刻有“千秋萬歲”,難道說:這位墓主是某位西漢皇族?

?

帶著疑問,隊員的指尖,突然在水中觸到一塊冰涼!

?

趕緊打撈,原來是一塊精致的玉石片,四周綴有小孔,貼著亮閃閃的金箔。正在疑惑之時,在棺材底部又發現了大片的玉石!

?

難不成是金縷玉衣?但且慢,大家發現些許異樣:玉片整齊排布在棺材里,與棺底同寬,連綴在一起就像一床席子。

?

對照遣冊,果不其然:正是“玉席”!

?

諸位看官留意,這玉席可不簡單。海昏侯大墓的1號和5號墓里,也曾出土類似物品。而土山屯漢墓這件,不但保存最為完好,還有記錄可以證明,堪稱極為難得的漢代玉席實物!

?

正在大家振奮之時,證實墓主身份的印章,在尸骨的腰部重見天日。

?

奇怪的是,這兩方印章并非篆刻,而是用墨書寫就,應當只是陪葬明器,寫著幾個大字:蕭令之印”和“堂邑令印”。

?

隨著專家對墓中木簡的解讀,更多線索浮出水面:木簡包括不少珍貴的漢代文書,像是《堂邑盜賊命簿》 等。

堂邑縣約在今天江蘇南京一帶,文書詳細記錄了當地戶籍、錢糧等情況,全部都是國內首次發現!

?

更重要的是:墓主姓名也隱藏其中:劉賜。

?

@史徒行者阿倫說,到這里,兩千年時光瞬間閃回,土山屯漢墓的前世重回人間:

?

公元前1年8月,漢哀帝駕崩,王莽開進長安,血腥清洗了哀帝情人董賢、先帝皇后趙飛燕等勢力,向著謀朝篡位百米沖刺。

?

長安多少風雨,江南卻依舊寧靜。堂邑縣令劉賜乃瑯琊人士,出自劉氏皇族旁支,雖然早已不能繼承官爵,但還是默默為漢朝效力。他精心編纂了堂邑民情,留待有朝一日,皇帝能注意到這處小城。

?

一切只可惜,這年寒冬來襲,漢朝未能挺過最后關頭,隨著王莽擁立小皇帝劉衎,天下局勢越發動蕩不安。

風雨聲聲把命催,劉賜也在憤慨中悵然死去,家人依照漢室制度,墳墓里埋入溫明和玉席等隨葬,還有劉賜費盡心血的堂邑案牘,留待來世繼續為漢朝報效犬馬。

?

2017年,青島土山屯漢墓入圍“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重現人間的漢朝珍寶,連同深埋黃土的末世幻夢,正是應了句:

黃土埋幽徑,今古各千秋,興亡多少事,且為后人留!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十大考古#江蘇漢墓多次被盜取,4名盜墓賊折損墓中,專家得知后立馬行動

江蘇出現罕見的漢墓,墓穴多次遭到盜墓賊光顧,墓中卻另有玄機,導致4名盜墓賊折損墓中,專家得知后立馬行動。那么,古墓中究竟有何秘密?現在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紀錄片,了解這座古墓隱藏在背后的秘密。

盜墓賊也被人們稱為摸金校尉,早在東漢末年時,曹操為了拿到更多的軍資才設置了這個稱謂,他們從盜竊梁孝王墓為開始,成為了盜墓賊的祖師爺。有些盜墓賊確實具有一些本領,會利用特殊手段尋找和挖掘古墓,以此來獲利。然而,也并不是所有盜墓賊都能夠拿到古墓中的寶貝,在江蘇有個大云山漢墓,這個古墓曾多次被人盜取,但后來有4個盜墓賊死在了漢墓之中,這個消息傳出后,很快成為人們飯后茶余的閑談,以至于現在還有人津津樂道。

這件事還要從2009年開始說起,當時一伙盜墓賊發現了大云山的漢墓,為了盜取其中的寶貝,盜墓賊們很快就開始動手挖掘。但沒想到一下子死了4個人,以至于很快就驚動了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后來在獲得了國家文物局的批準之后,南京博物館以及當地人民政府斥巨資對大云山漢墓進行開采,考古專家得到消息后立刻動身,最后歷史一年多才終于完成了整個古墓的挖掘。

據悉,當考古專家到達現場之后,很快就發現了一個看起來很怪異的盜洞,之所以說這個盜洞怪異,是因為它先是向下延伸十幾米,之后卻改變了方向,橫向挖掘十幾米,之后才到達墓室門前。專家指出,這個盜洞的方向就是大云山山頂水塘的正下方,如果按照古人的風水來看,這里正是難得的風水寶地,也有人將其稱為“龍塘”。專家們在感嘆這座古墓結構復雜的同時,也為盜墓賊的才能驚嘆不已,沒想到這樣復雜的古墓盜墓賊竟然能夠找到。

隨著開采進度的推進,這座漢墓帶給人們的驚喜和震驚也越來越大。這是一個十分壯觀的西漢古墓群,而且還是諸侯王級別,整個墓園內總共有3座大墓,2座武器坑以及1座車馬坑,其中大大小小的陪葬墓就有13座。專家們在其中發現了大量珍貴文物,比如說漢代高規格殮服金縷玉衣、鑲貼玉片的玉棺、各種實用器和明器等等。可以說,這里擁有各種金、銀、銅、鐵、陶制作而成的器具,同時還具有多種禮器、樂器以及生活器具,或許也可以說這是將死者生前奢華生活的所有物品都原封不動的搬到了地下墓穴中。

在這些文物中有一個特殊的箭箙,里面總共有300支箭,但品種卻囊括了15種,不管是遠程射擊還是近程射擊的品種都在其中,由此可見,墓主人對兵器十分偏愛,而且非常了解。另外,出土文物中還有一件比較特殊的銅鈹。據悉,鈹指的是一種兩面都開了刃的武器,看上去和劍很相似,屬于長兵器,可以分為鈹首、木朼以及銅鐓三個部分,能夠用來直刺或者是砍殺。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西漢時期都十分流行,不過西漢中期之后這種武器就比較少見。而這次發現的銅鈹距離現在大概擁有2100多年的歷史,但卻保存的非常好,不僅沒有任何損傷,而且還可以清晰的看到刀刃上散發出來的幽光,可以說這件銅鈹具有非常大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經過長時間的開采和研究,專家們在古墓中發現了印有“江都”二字的封泥以及印章,并由此而推斷出這座漢墓的主人就是江都王劉非。可能有些人對這個人物不熟悉,實際上,他和漢武帝劉徹屬于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年齡要比劉徹大12歲,在公元前155年曾被立為汝南王,之后又被封為江都王。據說,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劉非年紀只有15歲,但卻以力大無窮而聞名,幾次參加作戰立下了不少的功勞,所以才被冊封為江都王。

劉非在位的27年間,非常推崇董仲舒,在他的治理下,不管是王室成員還是官員都一直遵紀守法、忠君愛民,但在公元前129年,劉非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劉建繼承了江都王的位置,但他卻和父親完全不同,不僅毫無作為,還讓整個王室混亂不堪。而且劉建更是胡作非為放蕩不羈,以至于最后被漢武帝查辦,他知道自己罪無可赦,最后自縊而亡。專家們由此推斷,大云山漢墓中應該只有江都王劉非,他的兒子劉建并不葬在此處。

總之,這座大云山古墓曾先后遭遇過多次被盜,卻始終沒有人成功過,直到4個盜墓賊死于其中,這才讓大云山漢墓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專家們才開始對漢墓進行開采,其中各種名貴的文物無一不記載著江都王當時奢靡富貴的生活,同時也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文明。

青島土山屯挖出一座兩千年前古墓。令人驚訝的是:棺材里裝滿一汪清水,一個留著胡須的男子,臉部被木盒牢牢罩住……而古墓其他考古發現,更是修補了史書空白。

兩千多年前,西漢皇朝開辟鴻蒙,漢高祖劉邦定鼎天下。如今的青島黃島區先屬瑯琊郡,后屬瑯琊國,紅塵里熙熙攘攘,留下無數故事。

千年流逝,繁華化入煙霞,剩下一座座土堆,記錄了滄海桑田。

2016年底,因工程上馬,考古隊員先行開進土山屯,發掘出大小百來座墓葬,包括不少保存完整的漢朝古墓。

其中一座小土堆,就此走進歷史返場。

封土夾雜了碎陶片、高約3米……考古現場,隊員依次記錄發現。這是一座漢墓,長約5米,整體呈現“甲”字型。

就在墓室底部,躺著一具黑色棺槨。棺材表面非常奇怪,像是被人封了四道膠帶,這些用麻布縫制的束帶,似是封鎖棺中秘密。

仔細研究,考古隊摸清了棺槨結構。隨著嘎吱響聲,大家小心揭開了內棺,現場一片驚訝喊聲:

“水!”

沒錯,水——這具長達1米8的棺材,里面竟灌滿了清水!漂著星星點點的雜質,像是沁出了油花兒,水底倒是清清亮亮,躺著一團黑乎乎的沉淀。

突然之間,清水里似有一道金光閃過。

這是什么?考古隊員心跳加快,小心翼翼清理。

輕輕刷去泥土,是一只包了金箔的小木龜,雕琢入微,在水里如同活得一般。

正當大家醉心欣賞,且慢!旁邊又有金色透了出來!原來是金銀的螭(音同吃)虎。

在古代,螭是一種傳說的神異怪獸,身為龍形,軀體粗壯。漢朝人尤為崇尚螭虎,《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曾得藍田玉璽,便雕琢了螭虎的印紐。

且看這金銀螭虎,一共發現四只,木雕包裹金銀箔,閃爍粼粼光芒。

接著打撈,出現一件木盒般的奇怪器物。整體上窄下寬,頂部鑲嵌了晶瑩的琉璃璧,中央放置小金龜,金螭虎裝在斜坡,內部還附了三面銅鏡。

里面究竟裝了什么?考古隊員好奇心大盛,一點點從水中提取。

忽然,一具黑洞洞的骷髏露了出來,還留著頭發和胡須。

所有人大驚失色,恍然明白:這件怪異木盒,原來牢牢罩在墓主的頭上!

電光火石之間,考古學家聯想起:漢朝古書曾記錄一種神秘陪葬品,溫明。

根據《漢書·霍光傳》,西漢權臣霍光死后,漢宣帝特地賜予了金器、錢幣和溫明陪葬。

這溫明長啥樣?東漢學者曾注解:形如方漆桶,以鏡置其中,以懸尸上。比照史書,專家將這件墓主頭部的木箱,鎖定為傳說的“溫明”!

隨后激動人心的是,棺材里整理出11件木簡,其中2件是隨葬清單(遣冊),上面清楚記載:墓中陪葬溫明。

歷史迷霧,仿似一步步退散。然而,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這位墓主究竟會是誰呢?

有人想起,封土里曾出土的陶瓦片,部分刻有“千秋萬歲”,難道說:這位墓主是某位西漢皇族?

帶著疑問,隊員的指尖,突然在水中觸到一塊冰涼!

趕緊打撈,原來是一塊精致的玉石片,四周綴有小孔,貼著亮閃閃的金箔。正在疑惑之時,在棺材底部又發現了大片的玉石!

難不成是金縷玉衣?但且慢,大家發現些許異樣:玉片整齊排布在棺材里,與棺底同寬,連綴在一起就像一床席子。

對照遣冊,果不其然:正是“玉席”!

諸位看官留意,這玉席可不簡單。海昏侯大墓的1號和5號墓里,也曾出土類似物品。而土山屯漢墓這件,不但保存最為完好,還有記錄可以證明,堪稱極為難得的漢代玉席實物!

正在大家振奮之時,證實墓主身份的印章,在尸骨的腰部重見天日。

奇怪的是,這兩方印章并非篆刻,而是用墨書寫就,應當只是陪葬明器,寫著幾個大字:蕭令之印”和“堂邑令印”。

隨著專家對墓中木簡的解讀,更多線索浮出水面:木簡包括不少珍貴的漢代文書,像是《堂邑盜賊命簿》 等。

堂邑縣約在今天江蘇南京一帶,文書詳細記錄了當地戶籍、錢糧等情況,全部都是國內首次發現!

更重要的是:墓主姓名也隱藏其中:劉賜。

到這里,兩千年時光瞬間閃回,土山屯漢墓的前世重回人間:

公元前1年8月,漢哀帝駕崩,王莽開進長安,血腥清洗了哀帝情人董賢、先帝皇后趙飛燕等勢力,向著謀朝篡位百米沖刺。

長安多少風雨,江南卻依舊寧靜。堂邑縣令劉賜乃瑯琊人士,出自劉氏皇族旁支,雖然早已不能繼承官爵,但還是默默為漢朝效力。他精心編纂了堂邑民情,留待有朝一日,皇帝能注意到這處小城。

一切只可惜,這年寒冬來襲,漢朝未能挺過最后關頭,隨著王莽擁立小皇帝劉衎,天下局勢越發動蕩不安。

風雨聲聲把命催,劉賜也在憤慨中悵然死去,家人依照漢室制度,墳墓里埋入溫明和玉席等隨葬,還有劉賜費盡心血的堂邑案牘,留待來世繼續為漢朝報效犬馬。

2017年,青島土山屯漢墓入圍“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重現人間的漢朝珍寶,連同深埋黃土的末世幻夢,正是應了句:

黃土埋幽徑,今古各千秋,興亡多少事,且為后人留!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