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型文學作品舉例
和《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第一次接觸是在電臺的廣播里,它以廣播劇的形式闖入了我的世界。
那時的天氣有點微涼,不是冷,冷了會凍結人的思緒,而帶有陽光的微涼卻很容易使人思緒翩飛。
于是,在那樣一個空氣中浮著絲悲涼,迷離和不安隨塵埃四處游蕩的日子里,劇中男主角極富磁性的深情的聲音,女主角軟中帶甜、嬌而含俏的笑話還有那似水如畫的凄美的背景音樂便隨滿天飛舞的黃葉一起幻化成了我心中的詩。
滿腦子瘋長的是那劇情的浪漫和凄美,還有那一點點的迷離。
再后來,我知道了那是由蔡智恒寫的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改編成的。它還被改編成了話劇、出版成書,紅極一時。
一口氣,我讀了它兩遍!
作者用有點超現實的、夸張卻又個性張揚的語言來講述輕舞飛揚和痞子蔡由網上聊天認識到見面相愛的浪漫故事,又用凄婉的手法讓輕舞飛揚得病死去,整部小說都因其浪漫加凄美而顯得離幻不確實,營造的意境又美得讓人心痛。
所以,當我要評論文學類型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它。盡管,它可能不是典型的嚴格意義上的理想型文學,可我還是愿意把它納到理想型中去。
一、用“虛化性”來尋求心中的完美
如此凄迷的愛情故事,誰忍心給它冠上現實的殘酷呢?而且它本身就是在虛幻的網絡中產生的。
正如北大副教授張頤武在這本書的序中所說的:“網絡文學有很大虛幻性,網絡為作者提供了最自由的發揮空間,他可以任意馳騁想象而無須負半點責任,這不僅因為作品,還因為作者本身也可以隱身于網絡背后,而不以真實面目示人,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如果以現實生活中的體驗來理解網上作品與人物,能難免產生幻覺和錯覺。”
那么,讀這部作品,我們也只能感受其中的美而不能以現實生活中的體驗來理解其中的人物。
作者在描述男主角痞子蔡的室友兼死黨阿泰的時候是這樣寫的:
我喜歡叫他“lady killer”,而且他還是職業的。
慘死在他手下的女孩,可謂不計其數,受害者遍及臺灣全島,
他在情場上百戰百勝,但絕不收容戰俘,他說他已經達到了情場上的最高境界—— 即“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據說這比徐志摩的“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還要高級。
徐志摩還得揮一揮衣袖來甩掉粘上手的女孩子,阿泰則連衣袖都沒有了。
試問,這樣的一個阿泰,現實中我們哪里找?無可置疑,阿泰只是作者根據自己的需要把現實夸張變形而虛幻出來的人物罷了。
虛化了的阿泰正像肚子餓時發出的“咕嚕”一聲響那樣自然地響應了理論中的理想型文學的特點之——虛幻性。
虛幻性的特點是充分運用夸張變形、虛構的方法,不求生活的真實而遵循情感的邏輯。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阿泰,但阿泰卻有血有肉地立在我們面前。
罵阿泰的人很多,贊阿泰的人也不少,但無論罵還是贊,阿泰都始終那么不卑不亢地在讀者心中扎根不走,因為阿泰身上流著作者的感情,也符合讀者的情感邏輯。
作品中那個每天在三點一刻準時在痞子蔡窗外叫喊的貓,也是個虛化了的形象。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34117.html發布于 2024-02-28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