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柿子樹嗎(漫步游中國:成都街頭刮起柿子風)

摘要: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成都有柿子樹嗎,漫步游中國:成都街頭刮起柿子風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你到過成都柿子巷,會發現這條巷不過是一條不到30...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成都有柿子樹嗎,漫步游中國:成都街頭刮起柿子風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你到過成都柿子巷,會發現這條巷不過是一條不到300米長的小巷。

  下面就來講講柿子巷的歷史和名字的由來。

  辛亥革命以前,柿子巷是成都滿城里一條不起眼的小胡同,叫作太平巷。后來“成都滿蒙和平易幟”,民國新政府便宣布取消全城的“胡同”名稱。由于當時巷內有一棵巨大的柿子樹,人們就干脆以“柿子”命名,于是就有了現在的柿子巷。

  現在這棵柿子樹早已經沒有了。

  (一)消失無影的日本領事館

  也許你聽過1936年的“大川飯店事件”。日本違規在成都設立領事館,引發了這場震驚中外的流血事件(四個日本人在本次事件中被打,其中兩名日本人身亡)。這次事件之后,日本幾經周折,終于在柿子巷口重新設立了領事館。這座領事館在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日斷交后,隨著日本領事人員的撤離而被遺棄,后來成為國民革命軍28軍軍長鄧錫侯的公館。解放后,這里是成都軍區后勤部幼兒園所在地。當然現在,幼兒園也早已搬離…

  (二)抗日名將的故居

  柿子巷最出名的,還是得數巷子深處的王公館。別看它外觀低調而老舊,它的舊主人,可是原四川省主席(當時四川最高行政長官)王纘緒的兒子王澤浚,他曾在抗日戰爭期間任第44軍軍長。

  雖然,“王公館”是抗日名將王澤浚的故居,但后來王澤浚在戰爭中被俘,“王公館”能夠保留至今,不可謂是沒托他父親王瓚緒的名譽。

  (三)杜氏骨科

  不只是和“抗日”相關,在柿子巷里,還出了兩個近現代骨科學界的泰斗先鋒。

  當時,聞名全國的四川骨科杜、何、楊、鄭四大流派中的兩家就出于柿子巷,即以杜自明、杜瓊書父女為代表的杜氏骨科和以何仁甫、何天祥父子為代表的何氏骨科。他們兩家的故宅都在柿子巷。

  其中,杜自明(1878 - 1961)出生于一個滿族骨科世家,自幼習武,并隨父學習骨科醫術。從1902年開始懸壺濟世,逐漸成為當代骨科泰斗級人物。

  1931年,成都女子師范學校發生塌樓大事故,傷百余人,經杜自明逐一治療,沒有一例殘疾,更無一例死亡,成為中國搶救傷員的一次奇跡。

  新中國成立以后他被聘到成都鐵路醫院工作,為當時在修建鐵路中大量的骨傷患者解除了病痛。

  1956年,因鄧小平、賀龍的推薦,杜自明以年近80的高齡進京,在中醫研究院創建骨科并任主任。

  (四)何氏骨科

  而提及何氏骨科流派,當然就得說一說何仁甫。

  何仁甫(1895-1969)出生于蒙古族正骨世家,為何氏骨科第四代傳人。他武功高強,自制方藥,一生中為無數患者解除了病痛,特別是為很多運動員和表演藝術家治好了各種傷痛,往往有手到病除的奇效。

  撰寫有《仁濟醫話》《無暇齋正骨經驗》《特呼爾氏骨科手法》。在成都有很高知名度的四川舞蹈損傷研究所所長何天祥、八一骨科醫院院長何天佐、四川省中醫研究院骨科醫院院長何天祺都是何仁甫之子。

本文成都有柿子樹嗎,漫步游中國:成都街頭刮起柿子風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