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智囊 部落智囊英文

摘要: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部落智囊,部落智囊英文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明朝時,甘肅副將(魯麟)嫌官職低給皇帝耍小脾氣:“我要辭職,兒子還小,需要陪伴!...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部落智囊,部落智囊英文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時,甘肅副將(魯麟)嫌官職低給皇帝耍小脾氣:“我要辭職,兒子還小,需要陪伴!”。魯麟暴躁,不宜封將,朝堂議論紛紛。皇帝為此憂愁。兵部尚書劉大夏急中生智,提出一個計策,不費吹灰之力讓魯麟折命了!#我要上微頭條#

魯麟性格暴虐,性情彪悍,他是在(甘肅)地方上非常有實力,身邊聚攏著一批能力超群的兄弟。元朝以來,一直遵循著世襲的法度。然而,在競選甘肅總兵一件事情上,朝廷覺得魯麟不善用人,目無法度,不能給予重任。

一方面,魯麟的政考不過關,朝廷不放心給他甘肅總兵一職;另一方面,朝廷又非常忌憚魯麟的地方勢力,如果一言不合就可能造成叛亂,禍及百姓。到底該不該授予他總兵一職成了令人頭疼的問題。

馮夢龍《智囊》記載:魯麟為甘肅副將,求大將不得,恃其部落強,徑歸莊浪,以子幼請告。

朝堂上有三個觀點:一種是認為魯麟和其父親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魯麟父親辭世,理應讓魯麟繼承其位。第二種觀點,魯家軍的確有功,但如果不能聽從朝廷調遣,日后必是禍患,必須撤換最高統領。不如召他進宮,給他一個閑職,不給他實權就可以了!

第三種觀點是劉大夏提出的。他說:“魯麟為人殘暴,不善用兵,如今給他大將軍職務,顯然不合理,朝野難免會有意見。而且召他進宮,不見得他會來,那到時候多么傷害朝廷和皇帝的顏面!”

劉大夏想了一個辦法,他讓朝廷重重嘉獎魯麟先烈、祖宗,彰顯其忠臣、英勇,并讓恩澤惠及魯麟。

群臣同意了劉大夏的主意,于是皇帝大大嘉獎魯麟的先祖,一再宣揚其平叛有功。魯麟本以為自己很受朝廷重視,想著自己辭官后一定會被朝廷挽留,不曾想朝廷里居然有劉大夏這樣的高手,自己打出的一拳最后莫名其妙地錘擊在自己身上,一時間騎虎難下,欲言又止!

劉大夏的計策奏效了。不久后,魯麟抑郁而死了!

人們說:“打蛇打七寸”。劉大夏的計謀,正是看到了這件事情的關鍵所在——魯麟本來能力不是很強,為人暴虐,此人不適合擔任甘肅總兵。但是對于他的暴虐,又不能硬碰硬,所以對于他不妨“打太極”,嘉獎了魯麟祖先的英勇、忠誠,使其虛榮心得到滿足。

第二步,因為有好的聲譽加持,朝廷器重、嘉獎,接下來魯麟如果有不忠誠的舉動,無疑是給自己的祖先臉上抹黑,所以他只能就此接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魯麟看似有體面的排場,但實際上吃著啞巴虧,內心煎熬著。

在日復一日的這種煎熬下,魯麟最后抑郁而死了!朝廷的目的達到了。

同樣,萬歷年間,開國功臣沐英的第八代孫子(沐朝弼)是個野心家,按照朝廷法度,應該嚴懲。但沐朝弼府上有數萬名士兵,害怕兵變,實在不敢輕易下手。

張居正心生一計:“先提拔沐朝弼的兒子,然后再到沐府捉拿沐朝弼”。果不其然,張居正的謀略使得行動順利完成了!

這種思維,智慧,在如今我們也能沿用。當要懲處一號威脅人物時,不妨先給二號人物一些甜頭,這樣一來,二號人物就會積極配合,減少行動的阻力。

對譬如魯麟這種性格火爆的人來說,處理問題不宜與其硬碰硬,而應該迂回、以柔軟的方式切入,如果采用冷峻、強硬的態度,很可能讓其選擇破罐子破摔!

智慧、策略是個好東西,它抽象,但卻著實存在,一個人一旦擁有,便能在任何時候、任何危機前面處變不驚,從容應對!

1571年,蒙古俺答汗親率10萬大軍入寇大明,但隆慶皇帝不慌不忙僅出一招就讓俺答汗乖乖退兵,并俯首稱臣,之后更是開啟了蒙古與大明的百年和平。

事件的起因還要從一個傳奇的女人說起,她就是三娘子。三娘子是蒙古俺答汗的親外孫女,她生得貌美如花,聰慧過人,受到眾多部落貴族的仰慕和追求。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就是其中之一,他請求俺答汗做主將三娘子許配給她。俺答汗深愛著這個孫子就答應了。但是當俺答汗親眼見到三娘子時,立刻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于是就改了主意,自己娶了三娘子。

把漢那吉知道后,覺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一氣之下就帶領自己的妻子及阿力哥等10余人前往大同投降了明朝。

當時大同城內諸將都認為這是蒙古人的圈套,建議不予接受投降。當時任大同巡撫方逢時經過仔細盤問把漢那吉等人判斷投降是真的,于是力排眾議將把漢那吉等人放入大同城內。然后又將情況上報宣大總督王崇古。王崇古也認為把漢那吉等人“奇貨可居”,就將情況上報給了內閣首輔高拱。

高拱此時正在為大明和蒙古無休止的邊境戰爭而發愁,他敏銳地察覺到這可能是一次改變雙方關系的契機。他與當時主管軍事的內閣次輔張居正交換了意見,張居正認同高拱的判斷。于是二人商議后指示王崇古要好生厚待把漢那吉等人,為下一步行動打好基礎。

但是朝中很多大臣對高張二人的判斷不認可,其中以監察御史葉夢熊為首,他認為“敵情叵測”不可輕信,建議將漢那吉等人殺掉或遣返回蒙古。

而俺答汗這邊,俺答汗的妻子十分寵愛自己的孫子,知道孫子投降了明朝后,擔心孫子有危險;就天天吵著鬧著讓俺答汗去要人。

俺答汗無奈,只得親率10萬大軍入寇大同府,要求明朝歸還自己的孫子把漢那吉等人。

情況萬分危急,但大明朝廷這邊卻始終爭論不休。關鍵時刻,隆慶皇帝站了出來,他將葉夢熊貶到陜西郃陽縣擔任縣丞,結束了爭論,以實際行動力挺高拱和張居正。

有了皇帝的支持,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張居正指示宣大總督王崇古派使者前往俺答汗軍中告知俺答汗,把漢那吉等人在明朝過的很好,只要俺答汗將逃到蒙古的白蓮教余孽趙全等9人交給明朝,就放回把漢那吉等人。

明朝為何提如此的條件?原來趙全等人是白蓮教潛在明軍內部的臥底,他們在宣大邊軍中待了很多年對明朝內部了如指掌,所以他們逃到蒙古去后就成了俺答汗的軍師和智囊,為俺答汗出謀劃策,讓明軍疲于奔命

俺答汗在確認了把漢那吉確實毫發無損后,感受到了明朝的誠意,就答應了明朝的要求,但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條件就是封貢互市,實際上這才是俺答汗入寇大明的真正目的。

由于大明長期對蒙古的經濟封鎖,蒙古部落內部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人民苦不堪言,急需要從明朝輸入必要的生活日用品。所以俺答汗多次請求封貢互市,但都被當時的嘉靖皇帝拒接,有幾次甚至還殺了蒙古使者。俺答汗在一怒之下,在1550年率大軍沖破九邊防線殺到北京城下,逼著嘉靖皇帝簽訂城下之盟,同意封貢互市。但俺答汗走后,嘉靖皇帝又反悔了,所以封貢互市一直沒有開展。

俺答汗的這個條件在高拱和張居正的意料之中,于是雙方關系很快緩和,在用趙全等人換回把漢那吉后,俺答汗就退兵了。之后雙方派代表在大同城內繼續商量封貢互市的事情。

經過雙方多次協商達成一致后,由宣大總督王崇古向朝廷上了《確議封貢事宜疏》,提出封號、定貢期和貢額言、設互市、撫賞、嚴邊備等八項主張。

但這個奏疏在明朝內部卻阻力重重,畢竟大明自建國以來就與蒙古處于敵對狀態,多數明朝關于都不能接收與自己的死敵做生意。這時候,高拱和張居正高明的政治手腕起了作用。他們先以皇帝的名義,組織朝廷文武官員討論此事,并投票表決;但在投票時,高拱卻做了手腳,讓每次投票結果都是平局。無奈眾人只得奏請隆慶皇帝決斷,隆慶皇帝則下旨由內閣定奪,而內閣的首輔和次輔就是高拱和張居正,結果自然就通過了。

之后,明朝正式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雙方也隨即商定了具體的封貢互市的實際執行操作:

1、 設立貢市,有蒙古各部落貴族帶著部落的土特產向大明天子進貢,然后明朝官員代表天子賞賜各部落大量物資;

2、 設立馬市,在宣府到甘肅一線向蒙古開放11處馬市,由蒙古各部落攜帶馬匹在馬市進行交易;

3、 設置民市,就是大明邊境百姓和蒙古部落牧民自由交易貨物的市場,類似于現在的集市。

封貢互市開展以后,雙方的貿易量急劇擴大,漸漸地一年一次的互市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就逐步演變成了一月一次。而隨著雙方不斷的貿易和交流,雙方敵對關系就慢慢得到了緩解,之后長達百年的時間里,雙方基本沒發生過大的軍事沖突。

或許不僅隆慶皇帝朱載垕,就連高拱、張居正等一代名臣都沒有想到,封貢互市竟然會為大明朝的北疆迎來百余年的和平。俺答汗也沒有想到自己數次興刀兵都沒有求得的封貢互市,卻在迎娶自己外孫女后陰錯陽差地促成了。

總之,封貢互市促成了明蒙雙方偃旗息鼓、和平安寧,成就了一段歷史佳話。#頭條歷史#

公元200年,孫策遇刺,弟弟孫權接管江東,當時孫權只有18歲。一天,孫權把黃蓋叫來,讓他去石城做縣令。黃蓋搖頭推辭:“我是帶兵之人,哪做得了縣令啊!”孫權說:“我不會看錯,這個縣令非你莫屬!”

怎么回事呢?《智囊》記載,【諸山越不賓,有寇難之縣?!吭瓉?,當時孫策剛剛統一江東,地方士民仍存異心,局勢動蕩不安,山越部落并未完全歸附,經常有“賊寇”侵犯郡縣。

孫權一看,這怎么行呢,哥哥把這么大的一份家業給了我,我不能毀在自己手里嘛!山越不服,則后方不穩,性質很嚴重。于是,就以黃蓋等人充任山越活動頻繁地區的縣令,先把后方擺平了再說。

黃蓋被任命為石城縣令。石城就是今天的江西省贛州市所轄石城縣一帶?!吨悄摇酚涊d,【石城吏特難檢御。】當時,石城縣的縣吏出了名的油滑,很難統御管束。

黃蓋上任后,把大家召集起來,開了個見面會,樂呵呵地說:“我是個粗人,沒什么能力,因為戰功,所以封了這么一個官。我哪懂文書行政那一套啊,純屬趕鴨子上架。”

眾人哈哈大笑。

黃蓋又說道:“我本來就是個門外漢,而且又軍務繁忙,這樣吧,我選兩個助手,一人負責一塊業務,代我治理縣務,大家說行不行啊?!?/p>

嘿,大家一看,當然行了,于是,很快就選出了兩個副手。當然,這兩個人一貫奸滑,壞水較多,大家都不敢惹。

這時,黃蓋對這兩個人說:“現在賊寇未平,我主要精力在軍務方面。以后,一切文書就拜托二位,你們倆全權負責督導各部門,糾察僚屬失誤。如果有人膽敢糊弄我,我是不會用鞭杖之刑的?!?/p>

《智囊》這樣記載,【今寇未平,多軍務,一切文書,悉付兩掾,其為檢攝諸曹,糾摘謬誤。若有奸欺者,終不以鞭樸相加!】

命令發布后,剛開始,大家還規規矩矩,不敢做越軌之事。過了一段時間,大家一看,這個新縣令還真是個大撒把呀,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管,于是,就開始松懈下來,該干啥還干啥!

這時,黃蓋出手了。《智囊》記載,“蓋微省之,得兩掾不法各數事,乃悉召諸掾,出數事詰問之,兩掾叩頭謝?!可兑馑寄??黃蓋暗中調查,發現兩個助手各有幾件不法之事,于是把大家召集起來,把證據往桌上一扔,兩個助手嚇得叩頭求饒。

黃蓋冷冷一笑,說道:“我早就有言在先,如果你們敢蒙騙我,我不會拿鞭子抽你們,也不會用板子打你們,我的懲罰只有殺頭!我是帶兵之人,從來不開玩笑!”

說完,黃蓋抽出寶劍,把這兩個助手立時斬殺。那些僚屬們嚇壞了,滿頭大汗,兩腿直抖,有的人竟然嚇尿了褲子。從此,石城縣大治。

后來,黃蓋又轉任春谷縣令、尋陽縣令,前后任職九個縣,每去上任之前,縣吏們都戰戰兢兢,并互相轉告:“黃蓋要來了,大家都小心點?!焙芸欤皆街T部落就穩定下來。

這個故事,記載在《智囊》中。這是一個很好的帶團隊的管理智慧。作為一個領導,接手一個新部門(條線),都會面臨一個立威的問題。威立不起來,工作就難以開展,局面也難以打開。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會殺人立威。

韓非子說:“威勢獨于主,則群臣畏懼;威勢分于臣,則法令不行”,所以,“威不兩錯,制不二門?!鳖I導如果不立威,下屬就會拿豆包不當干糧,歷史上這樣的教訓太多了。張學良為何殺楊宇霆,根本的原因是威信缺失,得不到下屬的尊重。

殺人立威說起來簡單,殺誰呢?這個很有技巧,否則殺不好,還會惹禍上身。從人性和心理來說,殺猴嚇雞的立威效果,比殺雞嚇猴要好的多。所以,殺人立威一般有:殺親、殺貴、殺大、殺首、殺熟,如田穰苴殺莊賈,就是很好的殺貴立威。

《智囊》是明代奇才馮夢龍所著智慧總集,后人譽之為“小資治通鑒”。全書收錄了先秦至明代1200多個謀略智慧故事,既有管理類的大謀略,也有生活間的小計謀,堪稱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每個朝代的末尾,都會有一些有野心得人,趁機發動起義。在唐末時期,黃巢做了領頭羊,帶兵起義,史稱黃巢起義。

黃巢出身富貴人家,他家靠著販賣私鹽起家,積累了驚人地財富。因為不缺銀子花,所以黃巢從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熟讀詩書,精通騎射,是當地有名的神童。

黃巢從小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華,在他5歲時,他就以菊花作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句:“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p>

從這首詩里,看得出來,黃巢是一個很熱愛權力的人,他天生有著反骨,敢于對抗。一個5歲的孩子,就能有如此大的野心,就能這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來,他注定是一個要干出一番大事的人。

可這樣一個有才華的人,長大后,參加科舉考試,卻屢屢不中。

悲慘的現實,讓黃巢越發恨世疾俗,在郁郁寡歡中,他又做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p>

公元874年,王仙芝起兵造反,這一舉動刺激到了黃巢,他也有樣學樣,帶兵造反。

唐末時期,人心渙散,關東大旱,官吏還不管百姓死活,迫使百姓交稅,這使得百姓對唐朝的信任感越來越低,此時有人帶兵造反,他們也愿意跟從。因此,黃巢的部隊擴展的很快,沒要多長時間,他就有了幾萬兵馬。

公元877年,王仙芝被殺,黃巢借機奪了他的位置,自立“沖天大將軍”,帶兵轉戰黃河流域。

黃巢很有頭腦,他根據唐朝的特點,發明了著名的流動戰術,避實攻虛,轉戰大半唐朝江山,致使唐朝國力大衰。正因如此,黃巢成了中國第一流寇,讓官府頭疼不已,也讓百姓苦不堪言。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屢屢不得志的原因,導致黃巢心態有些問題,他愛好燒殺搶掠,去到一個地方,就鬧得當地民不聊生。甚至有傳言,黃巢用人肉做軍糧,以此保證起義軍的戰斗力。當然,好吃人肉這個說法,如今依然存有爭議,許多人覺得,從科學的角度看,這件事可行的幾率,非常小。但是不管怎么說,從正史、野史中,我們都能夠看出,世人對黃巢的評價都是負面的。

《智囊全集》里評價他:“賊圍陳郡三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俄倚墻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p>

《資治通鑒》里評價他:“巢益怒,營于州北,立宮室百司,為持久之計。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于碓,并骨食之,號給糧之處曰‘舂磨寨’。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卞、曹、濮、徐、袞等數十州,咸被其毒。”

公元880年,黃巢帶著60萬兵馬,越過長江,拿下洛陽,逼近長安。

見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唐僖宗坐不住了,火急火燎地帶著人出逃成都。這就給了黃巢機會,他沒費什么力,就殺入長安,自立為王,建立“大齊”。

不過,黃巢的好日子沒有過太久。

黃巢借著“黃王起兵,本為百姓”為理由,搜刮富人的財富,掠奪達官貴人的子女為妃。

這樣一個品行低下的人,居然能夠攻破長安,這著實讓人費解。

事實上,黃巢能夠自立為王,并不是他能力有多出眾,而是因為各大藩王的縱容。

但是,他攻入長安稱帝,這已然涉及到了各藩鎮的利益,這些人自然不會再對他放手不管。

為了剿滅黃巢,唐朝與沙陀部落合作,沙陀酋長李克用派了5萬騎兵,進入關中支援。

很快,唐朝這邊整裝待發,圍剿黃巢。

黃巢這邊,缺兵少糧,沒多久,便堅持不住了。在公元882年,黃巢手下的大將朱溫,帶兵向唐朝投降。這對黃巢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最終退無可退,黃巢只好舍棄長安,轉戰山東,等待時機,再東山再起。

但因為他這次敗得太徹底了,以至于起義軍們不再信任他,他的威信大跌。

《智囊全集》記載:公元884年,黃巢在泰山虎狼谷與唐軍交戰,被擊殺,他死后,他的妻妾全部被俘。

黃巢的這些妻妾,之后被抓到了唐僖宗的面前。

唐僖宗看著這些女子,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指責她們:“汝曹皆勛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為從賊?”

也就是說,他問這些女子:“你們都是世家女,深受國家的恩惠,為什么要委身于賊?”

其中一位女子,聽到了這番不屑的斥責,心有不甘,她知道自己已經必死無疑,也沒有什么可怕的了,因此大聲回復:“狂賊兇逆,國家以百萬之眾,失守宗祧,播遷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于何地乎!”

很顯然,她對唐僖宗也是很不屑的。

這一番話,罵得唐僖宗啞口無言,他知道這是事實,無法反駁。但是,作為天子,這些話,他不喜歡聽,更不喜歡別人說。因此,他手一抬,命人將這些女子拉下去處死

@江上孤舟

知道要面臨死亡的結局,這些女子們哭哭啼啼,不愿上路。唯有那名敢于羞辱唐朝皇帝的女子,決然地喝下了毒酒。

看來,司馬光是想借由此事,諷刺那一些外強中干,不懂得從自身找問題,只會欺負弱女子,或是只會為自己找借口,讓旁人背鍋的帝王。同時,他也是想借由這件事情,給世人敲一個警鐘,讓人明白:一個無能、懦弱、膽怯的人,不管他有多高的地位,都會有人唾棄他。

算計了一生的朱元璋怎么也沒想到,自己不經意間的一個舉措,卻給了心懷異志的朱棣增添了一個重要的幫手,也給帝國未來的繼承人朱允炆埋下了一個惡果。

明朝洪武23年,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接到了朱元璋指令,和三哥晉王分別統帥兵馬合擊前元叛將阿里不花。

朱棣先是派出幾股哨兵四處偵查,明確了阿里不花的確切位置,然后又趁其不備,突然出現在阿里不花面前。

大驚失色的阿里不花在與彪悍的朱棣交鋒之后,很快就敗下陣來,率領殘兵敗將逃往漠北,朱棣深入蒙古腹地緊追不舍。

大勢已去的阿里不花叫天不應,叫地不靈,正欲和朱棣拼個魚死網破,卻不料朱棣竟然對阿里不花說道:“我不僅不想殺你,還要上奏父皇,給予你家園和牧場。”

朱棣的熱情和真誠讓阿里不花大為感動,朱棣當場表示北平五百里以外,你們可以安心放牧, 八百里之外,你可以帶領你的部落重建家園。

寬闊的胸襟和眼界讓阿里不花不得不臣服,當即表示愿意歸降。

就這樣,朱棣以最小的代價為他第一次大規模的出征寫下了輝煌的一筆。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與他同行的靖王一無所獲,讓朱棣的這份戰功顯得更加的卓著。

原本就器重朱棣的朱元璋更加的對朱棣大加褒賞,盡管朱棣越發的謙虛謹慎,可這份器重還是把他推到了風口浪尖。

侍奉一代賢后馬皇后殯天尚未班師的朱棣接到傳報,快馬加鞭、星夜兼程趕到京師吊唁,卻不想遭到了太子身邊紅人方孝孺和齊泰等人的共同發難。

對朱棣說:“朝廷給各王爺報喪的廷記文書五天之前才發出,燕王遠在幾千里之遙的漠北卻收到了,這可真是快呀?!?/p>

朱棣含糊其辭,躲躲閃閃,齊泰二人對朱棣遠在漠北卻能收到馬皇后去世的消息產生了質疑。

話說得難以入耳,言辭也越來越激烈,朱棣額頭滲滿汗水,青筋暴起,叫苦不迭。而這一幕被一個和尚盡收眼底。

和尚道:“母子萬里之遙,魂魄相應,心心相合。貧僧今天算是領教了天人感應,陰陽相通的曠世奇觀?!焙蜕械娜詢烧Z幫朱棣化解了危機,朱棣對和尚充滿感激的同時,也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于是朱棣派張裕暗中調查,不查不要緊,一查嚇一跳。這個和尚名叫姚廣孝,法號道衍,名為和尚,卻不修佛法,窮盡半生苦心鉆研陰陽五行和縱橫之術。

恰逢馬皇后病逝,朱元璋悲痛欲絕,下令各地推薦高僧上來為馬皇后誦經祈福,姚廣孝才得以進入皇宮,機緣巧合抓住了機會,進而結實了朱棣。

姚廣孝半生坎坷,親朋好友大多死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因此對帝國嚴酷制度懷有極大的質疑和渴望入世的積極欲望。

而朱棣屢立奇功,野心勃勃,鎮守北平卻心系天下。這兩個人剛一碰面就很談得攏,大油相見恨晚的感覺。

姚廣孝甚至揚言愿意送你一頂白帽子戴戴,朱棣是王,王字上面加個白,就是皇帝的皇,其用意再明顯不過了。

對于心懷異志的朱棣來說,雖然這個說法很瘋狂,但無疑正中自己下懷。

姚廣孝先是勸諫朱棣萬萬不可在京城逗留,以免過早地暴露自己的領先于其他諸王的野心和志向。

而后又模仿當年朱生向朱元璋獻策,也送給了朱棣,固根基、攬人才、建奇功的九字真言,朱棣大喜如獲至寶。

國后葬禮一結束,朱棣就向朱元璋請奏把姚廣孝要到北平做一名寺廟的主持,名義上是替馬皇后誦經祈福,實則收為自己的智囊軍師。

不知情的朱元璋念在朱棣的一片孝心,就準了他的奏請。

算計了一生的朱元璋怎么都不會想到,自己不經意間的一個舉措,卻給了心懷異志的朱棣增添了一個重要的幫手,也給帝國未來的繼承人朱允炆種下了一個惡果

后來姚廣孝成了朱棣的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幫助朱棣登上帝位的同時,也使得自己成為了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

@再話歷史

朱棣是一個有野心的藩王,當他的勢力越來越大,想當皇帝的野心也越來越強烈。

加之還有人在旁煽風點火,助力朱棣的篡位計劃,這才讓朱棣有了更大的信心奪位自立門戶。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隆慶三年,明穆宗朱載坖接到密報:黔國公沐朝弼私自調兵入京,刺探軍情,恐沐府要發動叛變。

得知這個消息的明穆宗,又急又惱,頭發都愁白了。當時,邊境時局動亂,北方有草原部落虎視眈眈;南方有個大土司爭斗不休;貴州地區又發來急報,請求發兵平亂;廣西那邊也隱隱透著不平靜。

在這種四面楚歌的情況下,若沐府也反,那就真是雪上加霜了。

沐府本是最忠心大明朝的南方藩鎮,第一代藩王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自七歲那年,就跟在朱元璋和馬皇后的身邊。長大成人后,他更是為朱元璋鞍前馬后,為朱元璋奪天下出了不少的力,所以朱元璋賜他“沐”姓,寓意“永沐皇恩”。

因為沐府與皇室有著這一層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沐府一直都忠心皇室,為皇家鞍前馬后。沒想到傳到了第七世沐朝弼手上后,這份忠心就沒了。

說起來,沐朝弼能繼承王位,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這個位置,本是他哥哥沐朝輔繼承,可惜他才剛過20就去了,這個位置便傳到了他的長子沐融手上??摄迦谀陜H4歲,哪能擔起這重責,于是朝廷插手,任沐朝弼為都督府僉事,輔佐沐融管理封地。兩年后,沐融夭折,他的弟弟沐鞏繼位,大權仍在沐朝弼手中。

一直這樣只有實權沒有實名,低那黃毛小兒一頭?再者來說,沐朝弼在軍中很有威名,他哪能甘心一直當一個都督僉事?

他的母親看出了兒子的野心,擔心兒媳和孫子的安危,于是多次向朝廷上書,請求將王位傳給沐朝弼。但朝廷還沒有答應,沐鞏便病逝了,沐朝弼順理成章得到了沐府。

人的野心不會那么容易滿足,沐朝弼坐上了心心念念的王位之后,心也就更大了,想要做上皇位。因此他開始蠢蠢欲動,頻繁派出親信刺探國家軍機大事。

察覺沐府散發出來的危險信號,朝中大臣也坐不住了,開始商量主意。有人說,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將沐府一網打盡算了。但也有人說,沐府算是云南地界上的地頭蛇,輕易動不得。

此時,大明朝的局勢可以用《智囊全集》中:“危巒前阨,洪波后沸!”這句話來形容了。

這時就該:“人皆棘手,我獨掉臂。動于萬全,出于不意,游刃有余,庖丁之技?!?/p>

也就是說,這時就該有聰明的人站出來實行庖丁之技了。

好在張居正就擅長此計。

他僅用了三招,便解決了沐府這一大隱患。

第一招:扶持沐朝弼兒子。

第二招:禁止沐朝弼干政。

第三招:封查沐府。

這三招看著簡單,實際上頗有深意,張居正完美利用了沐朝弼既想要權勢,又想要親情的矛盾心理,一步一步將他逼上了絕境,使他在選擇魚與熊掌的過程中,變得孤立無援。

他被抓的那一天,沐府上上下下為了不被牽連,眼睜睜的看著他被抓進了大牢,沒有一絲想要救他的舉動。

可見,張居正的這三招用的確實是妙,兵不見刃便為朝廷解決了一大隱患。

都說“讀史使人明智,鑒古方能知今”。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不僅記錄著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而且隱藏著無數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敗的奧秘、可吸收借鑒的智慧,讓人生少走彎路。

我很喜歡讀中國古代史,感覺越讀越厚重,越讀越有趣,越讀越啟智。所以,我強烈建議大家讀一讀這套《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是什么?這是“明代奇才”馮夢龍所著智慧總集,人稱“小資治通鑒”。全書收錄先秦至明代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加上點評中的同類故事,共有3000多個)。將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現,有趣;然后解讀提煉出人生智慧,有料。

清代大才子紀曉嵐非常喜歡此書,無論到哪兒,此書都隨身必備。曾國藩也對此書頗為推崇,曾諄諄告誡諸位弟弟:“此書務讀三遍。”杜月笙也對此書愛不釋手,他識字不多,讓別人讀給他聽,感慨道:“讀懂此書,才算讀透了社會。”

本文部落智囊,部落智囊英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