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霸業1 三國霸業1和2對比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三國霸業1,三國霸業1和2對比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用一句話證明你看過《三國演義》# 青梅煮酒論英雄,統一霸業人稱頌。
廬州三國遺址感賦
舊址尋三國
征人正練兵
曹家開霸業
鼠輩得虛名
有此勾留處
無端喚恨生
今來懷滿寵
悵往最傷情
《三國演義》群雄爭霸中,劉備的霸業,因關羽張飛兄弟及諸葛亮、趙云組合,堪稱三國中精英實力最強,政治上最得民心,霸業可以走得更遠的一方。但夷陵之戰,劉備慘敗,被東吳年輕的都督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窩囊致疾,最后病逝白帝城,因而斷送政治生涯。
《三國演義》所展示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內部斗爭,以劉備為代表的西蜀政治勢力,是作者筆下封建統治階級的完美化身。
劉備以微弱的實力起家,通過桃源結義三兄弟起誓,三顧茅廬終身受諸葛亮輔佐,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火燒赤壁,三把火初步奠定勢力版圖。劉備據荊州后,又謀取益州,建立西蜀政權。
劉備本性胸懷大志,仁義愛民,盡忠漢室,善于收買人心,故所隨將校無不敬之,所到之處黎民百姓無不隨之。所以,三國鼎立大局,劉備最具匡扶漢室的希望和格局。
早年時期,劉備曾被呂布逼迫,敗順曹操。劉備假裝種菜掩飾自己的雄心壯志。一日青梅正熟時,曹操煮酒與劉備話誰是天下英雄。劉備說,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曹操指著劉備說,錯,天下英雄,是你和我!劉備還要掩飾呢!
如此看來,早期的劉備,善于韜光養晦,保存自己,謹言慎行,積累能量,不露鋒芒!
隨著勢力范圍的擴大,兄弟幾個的性格弱點隨之暴露。比如關羽,忠義神威,文武雙全,但是非常驕傲自大,關羽因驕傲大意失去荊州三郡,并敗走麥城,最后被東吳孫權所殺。
劉備為了替死去的兄弟關羽報仇,不顧趙云等諸將勸阻,毅然決然帶兵攻吳。此時東吳的都督陸遜,年輕有謀略,采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拖垮西蜀軍。由于補給困難,天氣炎熱,劉備不得不在林邊安營扎寨,結果陸遜抓住時機,率軍火燒七百里連營,一舉殺敗西蜀軍。劉備慘敗,且敗給年輕的陸遜,所以非常生氣窩火,沒多久便氣絕身亡。
此役大敗,主要原因在于劉備替兄報仇心切,幾乎失去理智,不聽勸阻,一意孤行,才導致結局慘敗。
非常可惜!劉備的前半生義薄云天,求賢若渴,盡忠漢室。但英雄也是人,人無完人,忠義成就了他,忠義最后也傷害了他。
諸葛亮的謀略可以說無人能敵!若是諸葛亮當時在劉備身邊的話,怎么也不至于犯下被東吳火燒七百里連營的低級錯誤。的確,諸葛亮也算計到了這一點,只不過路途遙遠,確實鞭長莫及!
《三國演義》中英雄人物表現精彩紛呈,當然也不無遺憾,比如關羽和劉備的死。
#如何用一句話證明你看過《三國演義》# 一群人光明正大的斗毆。還是三打一!還有膽小怕事整天哭窮的人還做了皇帝?真正的英雄人物都死于陰謀詭計和流言蜚語!說什么成王敗寇,談什么王朝霸業,論厚黑,不過三國!
最近看了看新三國,劉備到底何德何能被曹操稱為當時英雄?
為什么劉備到哪里都受到歡迎?為什么劉備只知道哭哭啼啼卻能在亂世成就一番霸業?也許答案出乎意料!
說實話劉備這個角色早已深入民心,就是哭出來一片天下!
這個觀念必須要從三國演義說起,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三國演義影響著幾代人,大家對人物的印象也多數停留在三國演義之中……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甚至稱天下英雄唯曹操與劉備!
總體來說有幾點可以證明劉備真的是當世英雄!
首先就是劉備真的是會選人!亂世剛起,劉備就得到了關羽、張飛兩位戰將!關羽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名!三英戰呂布可謂又是一段佳話!
除了關羽張飛,劉備還三顧茅廬請到了天下奇才諸葛亮!常勝將軍趙云!并且都死心塌地的跟著他,可見其人格魅力所在!
諸葛亮是何等的智慧之人,他看得起劉備,那劉備也必然是有常人所沒有!
但為什么在我們印象中他除了哭哭啼啼,似乎什么也不會呢?
這要從三國時代的英雄說起了,當世英雄個個戰功赫赫,要么就是兵多將廣!然而劉備都沒有!
戰功都是五虎上將的,計謀政策都是諸葛亮訂的,顯得劉備有些可有可無了……
然而,如今看來,沒有劉備這些人很難聚集到一起,也就是說劉備才是那個組織者!
像最初的阿里巴巴馬云一樣,無論技術跟資金都是別人的,但總的思想是馬云的,所以我們覺得他是個牛人!
放到三國時期劉備亦然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
與此同時正史上,無論曹操、袁紹、劉表、周瑜、孫權等一大批,都是大人物,他們既然都認同劉備是英雄,也都是有道理的,畢竟三國演義是演繹的三國故事!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46歲,沒有城池,兵力不足,屢戰屢敗。這也使得他多次逃跑,時常憂愁!作為一個以英雄自居,有遠大抱負的人來說,誰也會有些痛苦,畢竟四十了,年歲不多了!
關羽三國演義,我更喜歡新版于和偉老師飾演的劉備,比以往帶了一些霸氣,才更像一代梟雄!
#真知新坐標#三國第一軍師是誰?
是諸葛亮還是司馬懿呢?
其實都不是,這個人比諸葛亮算的還要準,甚至可以說這個人是近2000多年來天下第一軍師。曹操因為有了這個人,才完成了統一中原的霸業,成為了北方的霸主。
在我國歷史上,北方匈奴不斷進犯,但是在三國時期他們去哪兒了呢?是因為有這個人在曹操的身邊,所以匈奴不敢造次。
這個人在江湖上混的時候,諸葛亮是不出山的,諸葛亮后來出山的時候,恰好是這個人過世的時間是公元207年,所以有一種說法,此人不死,臥龍不出,他如果不死,三國甚至中國的歷史都要被重寫!
你猜到他是誰了嗎?@創作者小助手 @微頭條 @微頭條
曹操知人善任終成大業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曹操塑造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形象,然而,小說歸小說,演義歸演義,歷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他之所以能成就一番霸業,與他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知人善任是分不開的。
曹操破山東黃巾軍,領兗州牧后,第一件事,就是招賢納士。先是潁川穎陰人荀彧、荀攸叔侄來投曹操,曹操與荀彧交談,十分投機,曹操說:“此吾之子房也!”遂委任荀彧為行軍司馬,委任荀攸為行軍教授。
荀彧又推薦程昱,曹操令人尋訪,訪得他在山中讀書,曹操也將他請到軍中,程昱又推薦了郭嘉,郭嘉又推薦了劉嘩,劉嘩又推薦了滿寵和呂虔,滿、呂二人又推薦了毛玠,曹操一一錄用。
武將方面,除隨曹操起兵的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親戚子弟外,又有于禁、典韋來投。曹操任于禁為點軍司馬,任典韋為帳前都尉,并脫身上棉襖,及駿馬雕鞍賜予典韋,于禁、典韋后來都成為曹操的著名勇將。典韋在濮陽大戰中,為救曹操三進三出,英勇無比。后來,曹操中張繡計,兵敗南陽,典韋救曹操,戰死沙場。曹操后來親祭典韋,對諸將說:“吾折長子、愛侄無痛淚,獨號泣典韋也!”由此可見曹操的愛才之心。
曹操用人,除了不論資歷門第外,還表現出寬廣胸懷。
官渡之戰,曹操取得勝利,在清理戰場時,從繳獲袁紹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曹軍中諸人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曹操卻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這一舉措,使那些十分恐懼的人,放下了包袱,對于安定人心,籠絡部下,十分有利。
張繡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曹操第一次攻南陽,張繡被迫投降了曹操,不久,張繡又反叛。宛城之戰中,曹操中張繡計,兒子曹昂,親侄曹安民和愛將典韋戰死,曹操也被射傷。后來張繡又投曹操,曹操不記前仇,為了使張繡安心,又與他結為兒女親家,封張繡為楊武將軍。自此,張繡死心塌地地跟隨曹操。
劉備是一個反復無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謀士荀彧主張殺掉劉備,郭嘉認為劉備素有英雄之名,如果殺了他,就等于殺了賢能之人。于是,曹操不但不殺劉備,還表薦劉備領豫州牧。這時,程昱又主張除掉劉備,被曹操拒絕,并撥給劉備兵馬三千,糧萬斛,上任豫州。
后來,劉備以圖擴大勢力范圍,屯兵小沛,召集原散之兵,攻打呂布。劉備再次為呂布所破,走投無路,又投到曹操帳下,曹操仍然以禮相待,平定呂布后,曹操又引呂布覲見漢獻帝,拜左將軍,封宜城亭侯。
當謀士們再次要求殺掉劉備時,曹操堅決拒絕,后來,劉備叛離曹操,曹操部下要追擊,曹操卻淡淡一笑說:“彼既去矣,若再追,恐成怒矣。”
陳琳是一個很有文才的人,他為袁紹謀士時,起草了討伐曹操的檄文,傳至許都,當時曹操正患頭風病,臥床不起,左右把檄文呈報曹操,曹操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覺頭風頓愈。袁紹兵敗,陳琳被俘,曹操部下要殺陳琳,曹操卻愛其才,不僅不殺,還任命他為從事。
曹操大破呂布后,俘虜了猛將張遼,張遼怒罵曹操,曹操大怒,欲殺張遼,劉備、關羽為之求情。
曹操擲劍大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故相戲耳。”親自解開繩子,給穿上衣服,說:“縱使殺我妻子,亦不記仇。”遂拜張遼為中郎將,賜封關內侯。張遼自此歸順曹操,為曹操成就大業立下汗馬功勞。
曹操是一個很講信用的人,他與關羽的友誼留下千古佳話。
關羽是迫不得已投降曹操的,曹操愛關羽驍勇。為了籠絡關羽,曹操拜關羽為偏將軍,表奏為漢壽亭侯,視關羽為貴賓,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贈駿馬美女,上馬金,下馬銀,熱情款待。但是,當關羽得知劉備的消息后,掛印封金,遠尋劉備。曹操部下憤憤不平,有人主張追而殺之,曹操力排眾議,不僅不殺關羽,還親自為關羽送行。曹操對部下說:“吾昔日許之,今日故舍之。若追而殺之,天下人皆言我失信也!”
曹操以寬廣的胸懷,接納天下賢士,帳下人才濟濟。
曹操的謀士們,為曹操出了很多計謀,這些謀略為曹操一統大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謀士荀彧和毛玠都建議曹操奉迎兒子,樹立正統的形象,荀彧舉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的例子說明迎漢獻帝到許都的重要性,毛玠也說:“宜奉天下以令不臣。”曹操聽從他們的計策,將漢獻帝從洛陽迎接到許都。
從此,曹操牢牢控制了東漢政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占了優勢。
縱觀曹操用人,不論親疏,不論門第,不論出身,唯才是舉,唯才是用。曹操起兵時就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親戚子弟隨他起兵,后來位居高位,并不是因為親戚關系,而是因為他們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司馬懿、鐘繇等出身名門豪族,但有真才實學,被恰當使用,發揮了各自的特長。典韋、許褚出身貧寒,但被用為近身侍衛。張遼、徐晃雖是降將,但用之不疑。同時,曹操對謀士、猛將關懷備至,推心置腹,他們竭盡全力、忠心耿耿為曹操效力,最終,曹操統一北方,成就霸業。
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每位都具備一項無與倫比的品質,助力他們成就各自的霸業。
曹操是海納百川,這使他為人大氣,眼界開闊,唯才是舉,心懷天下;劉備是堅韌不拔,這使他雖然寄人籬下敗多勝少卻能百折不撓,越挫越勇;孫權則是能屈能伸,這使他既能抬起頭當老子,又能彎下腰裝孫子,太極高手,制衡為王。
今天就來說一說孫權的能屈能伸,當然,主要說的是“屈”。
孫權的這一品質是從什么時候練就的呢?承認“二帝并尊”?太晚了。向曹丕稱臣?也太晚了。把荊州“借給”劉備?還是太晚了。事實上,孫權的這個品質,早在他接過孫策的班以后沒多久就具備了。
當時,劉表剛死,劉琮即位后即向曹操投降。曹操占領襄陽后立刻發兵追擊劉備,幾乎消滅劉備。劉備在絕境中采納諸葛亮的建議,決定找孫權幫忙,但苦于自己和孫權之前并無交往,擔心孫權不容。
巧的是,孫權這邊也在尋求和劉備合作。孫權的政治綱領是魯肅的“榻上策”:先拿下江東,形成鼎足之勢,再順江而上一統長江以南,和曹操對立。
但和“隆中對”不同的是,“榻上策”中鼎足之勢的第三方,是劉表而不是劉備,現在劉表死了,他兒子甚至把荊州都獻給了曹操,這已經大大超出了孫權集團的預期。
孫權很明白,如果跳過三家鼎足這一步,直接和曹操對抗,那是不可能的,實力不允許。所以一定要尋求和劉表集團的合作,二打一,興許還能扛一扛強大的曹操。
但關鍵是,孫權集團和劉表集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合作的,因為早年孫堅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殺,兩家有切齒之仇。
這就要看孫權怎么抉擇了,是為了報父仇和劉表集團死磕,還是為了集團利息放下私仇。
答案我們都清楚,孫權選擇了后者,他派魯肅去劉琦處吊唁,實為打探軍情,尋求合作。小說里說【琦曰:“江東與我家有殺父之仇,安得通慶吊之禮!”孔明曰:“然則魯肅之來,非為吊喪,乃來探聽軍情也。”】
這個決定是很難做的。孫權本人是很孝順的(后面對吳國太),漢朝又很講究孝,在這種情況下還能以集團利益為重,把父仇擱在一邊,不得不說是個牛人。
我們看看凌統是怎么對待殺父仇人甘寧的,幾乎不能同處一室,見了面就要開撕,即使孫權從中斡旋,凌統也是怒目而視。再看看曹操是怎么對待“殺父仇人”陶謙的,更夸張了,直接把軍隊開過去要滅掉徐州整座城。
相比之下,孫權在不用旁人規勸的情況下完全靠自己的理智判斷就和仇人合作,實在令人佩服。陳壽評價孫權有“勾踐之奇”,就是說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評價非常到位。
#三國人物# #孫權#
本文三國霸業1,三國霸業1和2對比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43910.html發布于 2024-05-17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