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件精密加工(精細零件加工)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微小件精密加工(精細零件加工)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高利潤背后的事情需要琢磨,人家為什么能。
八爪觸覺
這間瑞士百年歷史的五金機加工廠,600多臺自動化數控機床,每天生產200多萬件精密零件,工廠老板說: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制造業,我們是地球上唯一能生產這種零件的廠家,我們確保在本國生產出質量合乎要求的產品。看看這個鈦合金零件,一個通孔穿過只有0.012(英寸)大小的整個零件,而且這個孔是用鉆床鉆出來的,機床、刀具、切削液等要配合好,很微小的一點不同,就是成品與廢品的區別。這間工廠的產品根本不愁賣,工廠24小時不停地生產,老板不需要去求網紅直播帶貨,也不需要在電商平臺去銷售,客戶都會找上門來,這才是真正的制造業,為社會創造剩余價值和財富。
一分鐘看懂芯片制造,原來你也可以。
芯片又稱集成電路、微電路,是半導體元件產品的統稱,芯片制作完整過程包括芯片設計、晶片制作、封裝制作、測試等幾個環節。通俗而言,芯片就是一種集成電路,由大量的晶體管構成,不同的芯片有不同的集成規模,日常使用的手機、電腦、家電、乃至汽車等等都有不同種類芯片的存在。芯片雖然是高科技產物,但簡單來說,整個制造流程普通人也可以看懂,如圖所示:
第一步:鑄錠生產;
第二步:晶圓切割;
第三步:晶圓研磨;
第四步:光刻膠;
第五步:曝光;
第六步:顯影;
第七步:蝕刻、摻雜、剝離、抗蝕劑;
第八步:涂層;
第九步:金屬填充;
第十步:CMP化學機械拋光;
第十一步:晶源切割,晶源封裝。
芯片制造是一層層向上疊加的,最高可達上百次疊加。每一次的疊加,都必須和前一次完美重疊,重疊誤差要求是1~2納米。而晶圓從傳送模組放置在晶圓平臺上,會產生一定的機械誤差,而精密機械的誤差是微米等級(1微米=1,000納米)。每次曝光之前,必須針對每片晶圓做精密的量測,截取到晶圓每一個區塊納米等級的微小誤差。在曝光階段實時校正,達到納米等級的準度。光刻機以極高的加速度進行掃描曝光,在不到0.1秒的時間,又要急停并回頭往反方向掃描,這么大的力量如果不做控制,會讓整機產生振動,是不可能達到完美成像的。
作為芯片生產過程中最關鍵設備的光刻機,有著極高的技術壁壘,有“半導體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之稱,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據ASML官方介紹,ASML也一直在追求光刻機極致的速度,目前最先進的DUV光刻機,每小時可以完成300片晶圓的光刻生產。換算一下,完成一整片晶圓只需要12秒,這還得扣除掉晶圓交換和定位的時間,實際光刻時間要更短。一片晶圓的光刻過程,需要在晶圓上近100個不同的位置成像電路圖案,所以完成1個影像單元(Field)的曝光成像也就約0.1秒。要實現這個成像速度,晶圓平臺在以高達7g的加速度高速移動。F1賽車從0到100km/h加速約需要2.5秒,而晶圓平臺的7g加速度,若從0加速到100km/h只要約0.4秒。
DUV是深紫外線,EUV是極深紫外線。從制程工藝來看,DUV只能用于生產7nm及以上制程芯片。而只有EUV能滿足7nm晶圓制造,并且還可以向5nm、3nm繼續延伸。
中國自主研發的光刻機在設備國產化方面有了許多重大突破,包括雙工件臺、物鏡系統、浸沒系統和光源系統等等。雙工件臺由華卓精科負責,上海微電子也能提供整機裝備,光源系統有望通過中科院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設備來解決。
在國產光刻機領域,先是中科院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設備,然后是中科科美的兩大鍍膜裝置,分別可以解決國產光刻機在光源以及光學鏡頭的需求。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參與承建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設備,已經實現安裝。
***關注我,關注《昆羽繼圣》,關注文史科普與生活資訊,發現一個不一樣而有趣的世界***
#在頭條看世界##科普##我來科普##科普有料##科普一下##我要上 頭條##頭條##數碼迷##數碼愛好者##數碼新鮮事##數碼迷#
【#天津#大學研制出3D打印模塊式軟體#機器人#,可代替人力從事高風險管道檢查】
一款機器人需要復雜的工業流程和精密的零部件配合?不,你可能只需要3D打印就夠了。
日前,天津大學的科研團隊研制出了一款軟體機器人,可自如地在16-38mm的管道內部或外緣靈活攀爬,完成縱向和橫向的旋轉。相較于其他機器人,該機器人最突出的特點是其制造難度小,通過3D打印即可實現,同時還能夠根據所需任意添加模塊,調整機器抓手的直徑大小。
這款機器人個頭雖小,卻在工業領域有大作為。它不但能夠解決現下管道微小破損“不易察覺,破壞力大”的難題,還能代替人力承擔勞動強度大、有害化學物質危害風險高的管道檢測任務。(來源:機械博覽)
【受制于人!被日本人壟斷,德國人輕蔑,高端軸承的微小差異為什么難以突破?】
很多小伙伴都認為,軸承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但這個想法偏頗了。小到共享單車、電器,大到航母飛機,都需要用到它,而且質量不好還不行。
軸承有5個等級,越往上,對應的質量越好。但是對于p4等級及以上的精密軸承,國內卻難以生產出來,如今還依賴進口。
那么,為何國內軸承會被卡脖子呢?原因有很多,比如生產不出高端軸承鋼、國內軸承企業各自為準、缺乏相關技術人員等等。
那么,你是如何看待我國現今的軸承情況呢?
近日,發表于《科學》(Science)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人員把微小的玻璃球懸浮在真空中,使它們在近距離內相互作用,實現了對“懸浮”納米粒子的精確操縱,從而開創了探索日常世界和與直覺相矛盾的量子物理學之間神秘模糊地帶的新方法。有專家認為,這一成果是個重要里程碑,為相關研究帶來了新機遇。懸浮粒子有朝一日可能成為量子計算的平臺,或為精密靈敏的測量設備鋪平道路。
網頁鏈接
(來源:Science、中國科學報)
細菌鞭毛馬達轉速為2400圈/秒,是目前地球上最高效、最精密的“引擎”,F1賽車引擎轉速僅為18000轉/分。細菌鞭毛引擎僅由40個蛋白質組成,能效轉換比達到100%,攝取的能量完全轉化成動能,傳統燃油車僅為30%,巧妙的是還有2個“離合器”用來控制速度,這簡直就是“巧奪天工”。
?
F1賽車用的是1.6T渦輪增壓發動機,轉速在15000轉/分以上,梅賽德斯奔馳車隊的引擎熱效率能達到50%,能爆發出1000匹的馬力,這已經是非常強悍的引擎了,但和普通的細菌比起來,F1賽車的引擎顯得非常的簡陋甚至低端。
?
目前地球上70%的細菌具有鞭毛,顧名思義長得就像一根細長的鞭子,是由細菌膜上的馬達、胞外的接頭裝置和鞭毛絲組成。鞭毛馬達能夠每秒旋轉300-2400圈,就算最低的300圈/秒的轉速,也和F1賽車的最高轉速相當。
?
關鍵是這套引擎的動力部分僅用了30個蛋白質組成,相當于汽車發動機只用了30個零部件,而F1賽車發動機最少用了5000個零部件組成,發動機曲軸需要2個月才能造出來,每輛F1賽車的發動機不低于5000萬人民幣。比賽結束后,引擎必須完全分解檢查,用電腦分析以后再重新組裝,這樣會延長發動機壽命。
?
人類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造出來的發動機能效轉換比僅能達到細菌引擎的一半,比如最常見的大腸桿菌分裂速度非常的快,,分裂一次僅需要20分鐘就能造出如此復雜的引擎。大腸桿菌的鞭毛引擎轉速為20000圈/分,這個速度遠超飛機和汽車的發動機轉速,內部構造非常精密,引擎部分僅用了25個蛋白質組成。
?
這套精密的發動機僅有26納米,定子、轉子、傳動軸、離合器等應有盡有,發動機的所有配件都集中在這個26納米的微小尺度上,并且能量轉化率高達100%,通過離合器它的引擎還能反轉,大腸桿菌1秒鐘就能跑出自身長度的10倍距離,有的細菌跑得更快,相當于人類1秒就能跑20米。
?
一些細菌的細胞表面長著絲狀運動器官,學名叫做鞭毛,一般直徑12~25納米,長3~12微米,鞭毛的數量和著生方式根據細菌的種類而異。細菌的鞭毛從細胞膜長出,由鞭毛絲、鞭毛鉤和埋置在細胞壁和細胞膜中的基體組成。鞭毛絲是韌性很高相當于“螺旋槳”,由基體帶動鞭毛推動細菌前進。
?
鞭毛鉤是鞭毛的“萬能關節”,起到固定的作用。中心桿相當于“傳動桿”可以自由轉動。中心桿要穿過L環、P環和S環相當于穿過了3個軸承,M環相當于鞭毛的發動機是產生動力的部分。細菌的鞭毛是地球上最小的馬達,每分鐘旋轉高達1.8萬-14萬轉。
?
鞭毛為啥要達到如此高的速度,看一張圖你就明白了,如圖6所示,是一個白細胞正在“追殺”一個細菌,巨大的白細胞在后面追,小小的細菌在拼命的逃命,靠的就是鞭毛發動機的驅動,如果跑得不夠快早就被白細胞吃掉了!所以跑這么快也是為了生活,要想活下來就要獲取營養物質、躲避免疫系統的 “追殺”、或者尋找生存環境和感染位置。
?
細菌鞭毛的尾部有個質子泵,質子泵維持的電位差為陽離子跨原生質膜的運輸提供了驅動力,通俗一些就是質子泵的轉動需要氫離子的帶動,直接把化學能轉變為了機械能,就能把扭矩傳給鞭毛馬達的內膜環,內膜環就能高速轉動,然后帶動體外的鞭毛運動前進,鞭毛發動機能將質子泵獲取的機械能迅速傳給鞭毛絲促其高速轉動。
?
沙門氏菌鞭毛馬達是由聯動桿、外膜環、周質環、內膜環、分泌裝置、接頭裝置等組成,每個裝置都是巧奪天工,并且產生的動力驚人,人家還不浪費能量,你說氣人不氣人。
?
科學家們為了能“拆解”鞭毛發動機,需要用300千伏冷凍電鏡平臺,就能清晰觀測到鞭毛馬達的不同組件,這是一個6.3兆達爾頓(MDa)的超大復合物,高約 460埃,1埃等于0.1納米,直徑260 埃,包含了12種不同的蛋白質,總共有 175 個亞基。
?
人類還不能制造納米級別的發動機,細菌身上的引擎是一種超分子蛋白質機器,人類的終極目標之一就是制造軸轉子納米機器,這些分子引擎在自然界中比比皆是,從細菌的鞭毛尾部到 ATP 酶的F1 馬達,但是人造起來就太難了。這個部件最主要的2個裝置是車軸和轉子,如果能造出來就離分子發動機的成功就不遠了。
?
雖然目前科學家已經大概知道了鞭毛發動機的強悍,但是還有一點始終不明白,那就是這種鞭毛的大部分是在細胞的外面組裝的,鞭毛必須存在自組裝機制和也必須存在確保不同組分的最佳長度的機制。這是如何做到的呢?或許對于細菌來說幾十億年前它們就“想”明白了。#真知新坐標##謠零零計劃##科普#
#頭條創作挑戰賽# #天文酷圖#
【 重力探測衛星B的光滑圓球 】
【信息來源日期:2004年04月15日】
重力是否也有個和磁場相對應的量呢?旋轉電荷會產生磁場。根據愛因斯坦的想法,旋轉質量也會有一個很小的效應,并產生和磁場很類似的物理量。這個預期的效應非常微小,不但日常生活我們感受不到它,連在實驗室也量不到它。不過情況最近可能有了轉機。為了直接測試這種重力磁,美國太空總署在上個星期,把一組有史以來最平滑的圓球發射到太空,看旋轉它們會產生什么效應。這四顆圓球的大小和乒乓球差不多,它們位在重力探測衛星B (Gravity Probe B)的中心,是組成超精密陀螺儀的主要元件。是否這些陀螺儀能感受到重力磁,并以愛因斯坦理論預測的速率晃動?等著瞧吧!增進對空間、時間和重力的了解,雖然現在很難斷定會有那些特定的長期效益,不過短期來說,人類能造出更好的計時器和全求定位系統。
信息來自:蘇漢宗Su, Han-Tzong (成功大學 物理學系)
影像提供: Gravity Probe B Team, Stanford, NASA
@天文在線 @零度星系 #領航計劃#
#認識大腦21#
“心智的生物學”。如今分子生物學風頭正健,尤其是測定了人類基因組之后,已經有人提出大腦的問題也要在基因和蛋白質的層面來解決了。腦中表達的蛋白質種類比身體上其他任何組織的都要多,其中一些只在特定的位置短暫表達極其微小的量,少到今天精密的分析技術也幾乎難以鑒定,蛋白質組分析所得出的蛋白質列表確實可以作為有用的工具。但是腦中的蛋白質群并不穩定。即使成熟的腦中也一直存在蛋白質降解和重新合成;實際上腦的蛋白質合成速率是全身最高的,這里蛋白質分子的半衰期平均為14天左右,很多蛋白質的降解還要快得多,只需數小時。列出蛋白質組分并不一定有助于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生物化學家一直在關注動態過程,而分子生物學家還只是在研究快照,即某一時刻細胞里包含著哪些蛋白質,而非它們隨時間的變化和相互作用。精神活動潛藏于腦的生化事件中嗎?當然,思想需要代謝能量,因此依賴化學反應。剝奪氧和葡萄糖的供應之后,腦就停止活動,細胞很快死亡。不太劇烈的干擾,如服用藥物,也會造成認知、知覺和感受的改變,可能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經驗。但分子生物學不是尋找靈魂居所之處。它們是必要的,它們使腦和精神活動成為可能,但是它們并不包含也不決定我們思想和能動性的模式。
那么神經元呢?成人腦中有多達一千億個神經元,其中可能有一半在大腦皮層,其余分布在小腦、中腦和后腦若干較小的結構中。神經元周圍包繞著許多膠質細胞,它們又都浸沒在腦脊液之中,與全身最豐富的、供應血液的毛細血管密集網絡接觸。各類神經元形態差異極大,但其基本功能和化學性質是一致的。沒有其他背景信息,即使最有經驗的電鏡專家也無法區別來自人類、其他靈長類、爬行類和鳥類的腦切片。神經元功能的基本生化和生理知識主要來自標準的實驗用嚙齒類動物(大鼠和小鼠),軸突傳導的生理學則基于20世紀30~50年代使用烏賊巨型軸突為模型的經典研究。總的來說,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過程相對簡單。不過,有大量生化和結構因素使之復雜而豐富化。首先有許多不同類的神經遞質,可能多達50種,有些是興奮性的,有些是抑制性的。其次,每種神經遞質都可能對應許多不同的受體。腦中最普遍的興奮性遞質是谷氨酸。味精中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如過量攝入,就可能因為過度激活腦中谷氨酸受體而變成神經毒素。問題的復雜性不止于此,腦中還有神經調質的一大類分泌物質,這主要是肽類,可以和神經元表面及突觸上的受體相互作用。還有膠質細胞,其中的小膠質細胞是細胞清潔工,屬于對抗毒素和病毒入侵的腦防御體系的一部分。
realme Q3Pro和Redmi Note10Pro怎么選?我這就給你答案。雖說兩款手機定位都一樣,都是性價比極高的,那么怎么選了,就要看使用場景了。
首先是外觀,兩款手機的外觀都各有優勢,Q3Pro采采用了五軸精密3D激光雕刻工藝進行打磨,背部無數的微小3D紋理組合在一起,不僅產生霧面效果,在光線流轉間,還有光點閃爍,配合“DARE TO LEAP ”的大字符設計,背部還是辨識度的。攝像頭的排布也是主流吧,正面屏幕則是左角挖孔,下吧控制的還行。而Note 10Pro背部則采用的拉絲工藝效果,雖說是塑料后蓋,有了線條過后,不在顯得那么的單調,整體看上去質感還行,特別是攝像頭部分的鍍鉻裝飾包圍主攝,這一點比Q3Pro看著更有辨識度,但在整體背部看來,Q3Pro的背部更勝一籌,而Note10Pro的正面則是采用中間挖孔的形式,下吧控制的也還行,也沒有那么突兀,這點兩者算是持平吧!
其次,說說配置了,兩款手機都是搭載天璣1100的處理器,這也看出了兩家為了入門機的競爭還是挺激烈的,內存這些都是常規的UFS3.1和LPDDR4X,這些都沒什么好說的,屏幕要細說一下,Q3Pro是用的三星的OLED 屏幕,Note10Pro則是LCD屏幕,兩者實際感受差不多,都有120Hz的高刷。除了這些,雙方都是配備大電量電池,Q3Pro配備的是4500mAh以及30W的快充,而Note10Pro則為5000mAh以及67W的快充。這一點看來,Note10Pro還是更勝一籌吧!
第三,拍照方面都是6400W的主攝像頭,樣張體驗一下,感覺都差不多,都是隨手一拍成大片的感覺。
第四,小功能對比,在震感方面,由于Q3Pro是搭載的Z軸線性馬達,無論是打字還是玩游戲提供的震感也還好,但也只是還好,而Note10Pro提供的是X軸線性馬達則要清脆的多,感受也更強烈,而在NFC和紅外支持上,也就只有Note10Pro配備了,Q3Pro則沒有那么要知道,現在出門坐公交輕軌都是直接靠一下,門禁卡挨一下就行,這點我覺得體驗上比Q3Pro要好。
最后總結一下,兩者都是千元機的最佳選擇,都有著不錯的性價比,Q3Pro的背部更好看,而Note10Pro由于塑料后蓋有點打折扣,但攝像頭模組比Q3Pro更具有高級感,基本配置上都差不多,在小功能上Note10Pro更豐富。電池容量快充Note10Pro是要好于Q3Pro的,在系統體驗方面,說真的,MIUI確實比realmeUI要好很多。綜上所述,如果你是重度使用者,并且經常出行使用,還是建議買Note10Pro,畢竟快充還是很香的。
有個友友孩子錄取了南京理工大學測控技術及儀器專業,請我介紹一下這個專業,說了解之后,前途不迷茫[偷笑][偷笑]
這個專業吧,是個傳統專業,并不是新工科專業。顧名思義,測控=測量+控制,最終落實在儀器上,儀器有搞的比較精密的,就是精儀。有些整的不精密,就不好說了。但儀器不是控制器,所以還是這專業偏測量,搞控制是二把刀,不強。
搞儀器,光學、機械、電子學都得學好,測量和控制理論必須學好,這會兒是不是有點蒙圈?舉個例子吧!振動測量儀,半導體生產車間必須整隔振系統,但整的怎么樣,得搞一臺測振儀來測一測,不然外面100遠跑一車,這邊一振,幾十納米精度就沒了。那怎么測呢?得有傳感器能將微小地面振動變成電信號,比如壓電加速度傳感器,然后經過信號放大、濾波等處理分析,經過顯示器把波形和數據顯示出來。當然有些振動可以用激光位移傳感去測。
所以,這專業核心是傳感器的設計、制造與應用,一般來說數電、模電、信號處理都得學好,單片機和嵌入式處理器DSP也得學好,PLC則不一定學。本科畢業就業還算是較好的,不過一般建議讀個研,鉆研一下激光測量和機器視覺,將來發展空間更大。
哪些學校這專業比較強?天大當仁不讓地位居第一,比較好的還有北航、華科、哈工大、清華、東南、重大,等。#高考錄取# #名師說專業# #2022高考季#
我們都是由肉眼看不見的細胞組成,但是每個細胞就是一個“宇宙”
細胞很微小,小到我們肉眼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們人類卻是由數不清的細胞所組成。
人類細胞一共有將近200種,數量高達100萬億個。這么多個細胞在一起,構成了人體的組織,再由組織形成了器官,組成了系統。
人的生命就是由這樣復雜而精密的細胞,在有條不紊地運轉著,你說神奇不神奇?
這些小的細胞,如果在高倍顯微鏡下放大了1萬倍再看,卻另有一番天地。
原來這些小小的細胞里同樣是一個“宇宙”,任何小小的紕漏,都有可能引起一場不可收拾的“免疫風暴”。
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一草一木,多行善事,好好珍惜。
今年3月-6月,元氣森林5家自有工廠全部導入40μm氣泡水標簽的生產,外加工廠也全部具備45μm氣泡水標簽的生產能力。相較于之前,使用的標簽厚度變薄了5-10μm。就此,氣泡水標簽減薄項目宣布成功。
作為陪伴這個項目從孕育到落地、整個過程的見證人之一,周力平覺得自己的工作在這個項目中被賦予了更多的價值,“在那個關頭,真的有一點使命感的感覺”。
5μm,重要嗎?PART 01
氣泡水標簽減薄項目,就是讓氣泡水瓶身的標簽材質,變得更薄。
目前行業中瓶身使用的標簽材質總體分為PVC和PETG兩種。在使用PETG標簽的企業中,標簽厚度基本≥45μm。
氣泡水的標簽材質就屬于PETG。周力平和他的團隊通過幾個月的探索,將厚度從45μm降到了40μm,并實現了實際生產,走進了行業第一梯隊。
關于μm這個單位,大多數人可能并沒有實際的概念。
改造前,1厘米是222張45μm標簽疊起來的高度。改造后,1厘米是250張原膜的疊加厚度。
盡管如此,改造前后的差異幾乎不可能被人類清晰感知到。
一張40μm厚度的PETG原膜
那,這5μm的改進重要嗎?PART 02
“可能在那個關頭,真的有一點使命感的感覺吧”。
周力平說,目前行業中應用40μm厚度的企業并不多,也幾乎沒有應用到35μm的PETG材料的企業。
簡單來說,相同的材質下,更薄就意味著更軟、更不好控制以及更高的不良率,套標過程會隨著材質減薄而越來越難。“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想減薄,就不顧生產的實際情況。”
氣泡水實際套標過程
而做環保,很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從源頭減量」。減薄5μm在一瓶水上肯定感覺不出來,但接下來元氣森林生產的任何一瓶氣泡水,使用的標簽都變薄了,“算下來能減少使用11%的原材料,是不小的數量”。
?
除了能減少原材料的使用,套標過程中用到的能源也會因為這5μm變得更加環保。
標簽落到瓶身上后,依靠「蒸汽加熱」原理可以迅速收縮貼緊瓶身。相同材質下,標簽越薄越容易收縮,需要的蒸汽壓力也就越低。
因此,使用更薄的標簽,同時也意味著用更少的蒸汽量就能完成套標,生產過程更加環保。
右側為套標機的蒸汽壓力表
數值由2降至1.4-1.6
“聽起來很簡單,好像調一調蒸汽參數就好了,但其實不是”,周力平說,原材料變化以后,生產上各個環節的參數、配置都要進行調整,分析每一個bug產生的原因。
他覺得最難的點也在于此,“除了咱們的自有工廠,還有一些外工廠的設備也需要調試,每款設備的情況都不一樣。”
設備參數,其實是牽一發而動全身PART 03
2021年12月17日,項目籌備小組完成了數據調研和可行性分析,擬定了項目的推行方案。
正式開展前,團隊請教了不少行業專家。做可行性分析時,團隊拿到了標簽原膜的挺度、厚度極差、收縮比等關鍵數據;和外部設計師交流細節與技術,探討「如果需要增加折疊機構,設計方案是怎樣」等問題,提前做好相關技術儲備;在代加工廠測試時,提前聯系如克朗斯套標機工程師,遠程幫忙指導現場調整設備......
“我們都會做方案A、B,預知可能性,提前判斷”,周力平說,“我們不希望過程中,因為自己的不了解,而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盡管如此,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仍然每天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質疑和困惑,等著團隊成員一個一個處理解答。“遇到不同的聲音或問題是難免的,但不能因為難,就逃避不做了”。
比如標簽位置。一般的套標過程是:標簽從瓶身上方,懸空垂直套入。
氣泡水實際套標過程
減薄后標簽重量變輕了,機器的參數如果不進行精密調整,標簽實際收縮后的高度就會發生變化。發現這一問題后,團隊一點點仔細修改,最終使減薄前后的標簽位置控制在了合理的誤差范圍內。
左圖為原標簽高度,右圖為減薄后標簽高度
原膜變薄,同時影響的還有「油墨印刷白度的呈現效果」。我們日常看到的標簽各式各樣,但那些顏色的呈現,是通過凹印工藝,在透明原膜的基礎上將油墨「壓」上去的。標簽變薄了后,刮刀的壓力大小會對油墨的濃度產生影響。
因此,色彩的呈現同樣會因為減薄的5μm而發生改變。“當時第一批測試出來,他們就說好像沒有原來那么白了。”
他明白,產品始終是第一位的。不能因為標簽減薄,就讓消費者拿到和原來不一樣的產品,或者在運輸上出現新的問題。于是他和小伙伴們調整印刷參數的同時,也在隨時和各部門團隊溝通,確保升級后的產品性能和原先一致。
生產上有一絲調整,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巨大工程。哪怕僅僅是5μm的微小調整,也需要團隊中的伙伴們站在各自的專業及經驗的角度,用實驗、案例或者數據,反復解答疑問、解決質疑。
遇到難以抉擇的坎,大家相互鼓勵、打氣、尋求幫助,再重拾信心繼續向前奔跑……“我們覺得這件事應該做,對大家都好,那我們就會嘗試”,他們始終相信,所有問題都能找到解決辦法,一定能完成5μm的升級。
細菌鞭毛馬達轉速為2400圈/秒,是目前地球上最高效、最精密的“引擎”,F1賽車引擎轉速僅為18000轉/分。
人類發明化石燃料發動機的是1879年的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他首次實驗成功了一臺二沖程試驗性發動機,采用的是兩沖程單缸0.9馬力汽油機,也就是說,
143年前人類才發明設計制造了化石燃料發動機。而自然界的生物,包括哺乳動物、細菌微生物,早在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前就已經存在于地球了。也就是說,它們被大自然設計、改進、重構已經億萬年了,精密性、能量轉換和效率,自然要比幾百年的人類作品高得多。所以說,宇宙大自然的進化和適者生存法則,才是這個世界真正的上帝。
這難道真的是自然界進化出來的嗎?如此高端的引擎,人類再過幾百年也可能造不出來!夏天的小蒙子(比蚊子還小很多的東西),針尖大小,飛的很快,如果按身長比,一秒鐘幾百倍沒問題。想想它就那么小,它的心臟,大腦,神經操控該有多牛逼啊!
達爾文自己在他的著作中也表示:
若可以證實確有某種復雜器官是不可能由無數漸進而微小的變異而形成,那我的理論就會徹底崩潰。
細菌鞭毛里面種種復雜精妙的構造無一不在告訴我們,復雜器官根本不可能通過所謂的無數漸進微小的變異形成,而是一位智慧的創造者把這些組件從無到有,一步到位地設計和創造出來,并對這些組件進行精確組裝,才能使其發揮正常的功能。
看過一篇科普文章,記憶深刻,說的是人體皮膚有傷口,然后體內就自動生成一種凝血酶,迅速趕往出事地點,這種酶完全可以讓正常的毛細血管流動的血凝固,但永遠不會發生這種事,它只去該去的地方。
令人驚奇的生物構造,感慨人類智慧的渺小。科學的進步從來不是創造,而是發現,無窮無盡的發現。而每一次發現都令人欣喜若狂,每一次接近真相都讓人充滿希望。生命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仿生學的每一次探索,都將使人類無限接近永生。期待,像愛情一樣,寄托著巨大的能量,我們可以相信,終有一天,康健代替了疾苦,相望不再陰陽兩別,生的歡樂將代替了死的悲哀...
#打卡挑戰局#
#手部#來看看我們手部的精密結構,為什么說手腕的康復周期會相對長一些,這就是原因。很可能一些微小的錯位,就是導致你神經癥狀出現的關鍵原因#運動康復##運動# #手腕#
#哲以成大醫仕# #中一管理# #vuca時代我們的精神家園# 140億年前,萬事萬物憑空迸發。仿佛有什么被刺破一般,我們的宇宙誕生了。須臾之間,它向外爆炸,從一個離奇熾熱的致密小點超光速膨脹成葡萄柚大小。它一邊膨脹,一邊冷卻,于是第一種物質形成了。不到一秒鐘,宇宙就化作一鍋濃稠的粒子湯,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在一股光霧蒸騰的熱浪中沖撞翻滾。
38萬年后,這枚宇宙之泡膨脹至幾千萬光年大小,溫度冷卻到區區幾千度。原子開始聚合,宇宙第一次有光透過。一道亮光閃過,黑幕降臨。蓄積億萬年之久的引力作用終于引發了宇宙密度的微小變化,無情地使氣體團坍縮,第一批恒星和星系誕生了。放眼宇宙黑幕,星光逐一亮起。
大多數宇宙學導論都在以不同方式敘述上述事件。大爆炸(Big Bang)真的是宇宙萬物的發端嗎?抑或宇宙不過是浩瀚無垠的多重宇宙中一個暴脹的小泡?驅使空間膨脹的那股洪荒之力究竟是什么?宇宙會永遠膨脹下去嗎?又或者宇宙終將坍縮于大擠壓(Big Crunch)?謎團猶在,但對于宇宙的基本性質和演化歷程,人類已有共識。科學所揭示的現實是一部龐大而精密的機器,其零部件是由數學公式和定律支配的粒子和力。
地球從一切存在的中心被趕到了邊緣,生命被重新定義為一次隨機意外,上帝被人類完全拋棄,宇宙萬物皆可由物理定律解釋。人類在恢宏的宇宙秩序中無足輕重,正如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所說,宇宙中有一顆中不溜大小的行星繞著一顆不起眼的恒星轉圈,而那顆行星表面上的“化學渣滓”,就是我們
《皇帝新腦》| 實數的“實在性”
由于實數似乎提供了測量距離、角度、時間、能量、溫度或者許多其他幾何和物理量的大小,所以被叫作“實”的。
然而在抽象定義的“實”數和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么一目了然。
實數點被當成數學的理想化,而不是任何實際物理客觀的量。
例如,實數系統具有如下性質,在任何兩個實數之間必有另一個實數,而不管該兩數靠得多近。人們根本就不清楚,物理的距離或時間是否現實上具有這一性質。
如果我們不斷地對分兩點之間的物理距離,最后就會到達這樣微小的尺度,以至于在通常意義下的距離概念本身不再具有意義。
人們預料在亞原子粒子的1/1020的“量子引力”尺度下,這的確會發生。但是為了和實數相匹配,我們就必須走到比它小得任意多的尺度:例如1/10200,1/102000或1/1020000的粒子尺度。
人們一點也不清楚,這么荒謬的微小尺度究竟有什么物理意義。類似的議論也適用于相應的微小的時間間隔。
物理學選用實數系統的原因在于它的數學上的可用、簡單、精巧以及在非常廣大的范圍內和距離以及時間的概念相符合。
它之所以被選用并不是因為知道它和這些物理概念在所有的范圍中都一致。人們還可以預料到,在非常微小的距離或時間的尺度下,不存在這樣的一致。
人們通常用尺來測量簡單的距離,但這樣的尺在我們追溯到它們自身原子的尺度時,就變得粗糙起來。這一切并不妨礙我們繼續準確地利用實數,但要經過更加精細的處理,才能測量更小的距離。
我們至少要有點懷疑,在極小尺度的距離下,也許最終存在有根本原則上的困難。
自然對于我們真是恩惠有加,我們從小習慣用于描述日常或更大尺度的事物的同一實數,在尺度比原子小很多,肯定在比“經典”的亞原子粒子,譬如電子或質子的經典直徑小百倍的尺度下仍然有用,似乎直到比這粒子小20個數量級的“量子引力尺度”仍然適用。從經驗得知,這是極不尋常的推論。
熟知的實數距離的概念似乎還可外推到最遙遠的類星體以及更遠處,給出了至少1042。也許1060甚至更廣的大范圍。
事實上,實數系統的適當性通常是不可置疑的。我們原先和實數相關的經驗主要被限于相對有限的范圍,人們為什么對實數于物理精密描述的可用性如此信心百倍呢?
這種信念——也許是不當的——必須來源于(雖然這個事實經常不被承認)實數系統邏輯的優雅、一致性和數學的威力以及對自然的深刻數學和諧的信仰。
來源:羅杰·彭羅斯#《皇帝新腦:有關電腦、人腦及物理定律》#第三章#閱讀的溫度##溫暖品讀 ● 讀書筆記#
中國北斗系統,想必大家都聽過,部分人甚至正在使用。那么,你對中國北斗系統了解多少,是不是認為它個GPS一樣,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定位。其實相較于GPS和格洛納斯導航系統,中國北斗系統功能更加的強大,也更加的先進。
近日,抖音《我的星辰大海》節目里,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表示,中國北斗系統除擁有基本的定位、導航功能外,還擁有先進的區域短報文、全球短報文、搜集服務、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等服務,能夠為多個領域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北斗總師談中國北斗到底強在哪#
有外企高級人員懇求說得:“請您來我公司上班,待遇年薪百萬,另外送北京兩套房。”一名專業焊接火箭發動機的電焊工高鳳林說:“感謝你的盛情邀請,不過我只服務我的祖國。”
我敢說,這就是電焊工的天花板。
2014年,在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上,高鳳林以高超的焊接技術榮獲三項世界級大獎,讓海內外眾人看見了中國工匠的能力。
2015年,高鳳林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2017年獲得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敬業奉獻類獎項,2019年當選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還榮獲最美職工榮譽稱號以及最美奮斗者個人稱號。
1962年,高鳳林出生在河北東光一個平凡的家庭,家里非常清貧,父母經常因為吃飯問題焦頭爛額。
小男孩看著辛苦勞作的父母于心不忍,決定輟學回家,外出打工,減輕家里的負擔。好在,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可以繼續學習,認真學習焊接技術,為了不辜負父母和政府的心血,高鳳林挑燈夜戰,把全部的身心投入書海中。
在不懈地努力下,他成功考入了一所機械工業學校,主修焊接專業。學習期間,高鳳林抓緊一切時間理解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遇到不懂的問題,會虛心地向老師請教,極具鉆研精神。
他總是待在車間練習焊接技術,忘記了吃飯,這種潛心求學的態度為高鳳林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基礎。
畢業后,技術能力過硬的高鳳林進入了航天系統旗下的企業工作。當時正值我國航天事業高速發展期間,高鳳林剛好參與到了航天中,為祖國發光發熱。
2007年9月,在長征五號研制的關鍵時刻,發動機內壁在試車時出現燒蝕。現場專家焦灼地聯系高鳳林求援,高鳳林帶著助手趕到現場。操作臺10米開外就是易燃易爆的大型液氫儲罐;腳下是幾十米深的山澗。故障點無法觀測、操作空間異常狹小,僅能硬塞一只手臂進去,高鳳林只能憑著多年的操作經驗“盲焊”。最終,在夜晚來臨前,他成功地排除了故障,被發動機總設計師戲稱“通過了國際級大考”。兩個小時,成功地焊好爐絲,真空爐恢復了運轉。高鳳林由此被業內譽為“金手天焊”。
2019年,高鳳林迎來了新的極限挑戰。為新一代長征五號大運載火箭焊接發動機。長征五號火箭發動機非常特殊,它的噴管上就有數百根小到幾毫米的空心管線。
這些細微管線的厚度僅有0.33毫米,而高鳳林要經過三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把它們編織在一起。這個過程不僅考驗人的功力,還考驗耐心和持久度,如果,精力不能高度集中,高難度的項目不可能完成。
焊縫細到如同頭發絲,所有的管壁連接起來,長度相當于繞標準足球場兩周,面對如此艱難的工作,高鳳林二話不說,接受了,展示大國工匠的風范。
焊接過程可謂九死一生,必須時刻盯著微小的焊縫,一出神一眨眼的功夫,可能就會出現過錯,談及焊接的過程,高鳳林坦言,沒有想那么多,只是一心投入了工程中,如果這道工序要求十分鐘不眨眼,那就十分鐘不眨眼,全神貫注,目不轉睛。
2011年,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高鳳林的名字,命名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這也是首批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 2015 年,高鳳林勞模創新工作室掛牌。62年出生的高鳳林,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為了將技藝傳承下來,他組建了學習班,手把手教學,將自己的技藝無條件的傳授給其他師傅,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注入更多新鮮血液。
從事焊接事業三十多年來,可以說高鳳林已經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個人不僅獲得了國家授予的“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獎、“最美奮斗者”稱號等榮譽,并且還帶領著團隊在國際上獲得了很多獎項。高鳳林把簡單的技術做到了極致,并帶領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團隊,為國家工業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我國當之無愧的大國工匠。
#我要上 頭條# #大國工匠#
本文微小件精密加工(精細零件加工)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44061.html發布于 2024-05-17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