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又名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語錄體散文

摘要: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莊子又名,莊子又名南華經是語錄體散文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莊子》60句經典哲言——句句皆經典,處處大智慧。《莊子》又名《南...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莊子又名,莊子又名南華經是語錄體散文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莊子》60句經典哲言——句句皆經典,處處大智慧。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后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學說之匯總。漢代以后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為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莊子》一書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政治、社會等諸多方面。該書包羅萬象,對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價值、批判哲學等都有詳盡的論述。

本專輯收錄了《莊子》中60個精華句子,朋友們可以從中一窺莊子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和處世智慧。

哲言錄摘自網絡,但網上流傳的版本多有訛誤。筆者近日對照數個版本的譯注書籍對本專輯內容進行校對和增刪,力求使莊子哲言錄盡可能做到透徹明晰。但詩無達詁,文無達詮,不同譯者對同一句話理解不同,甚至差異巨大,所以譯文和啟示僅供參考。

[微風]手工整理制作,歡迎轉發收藏。[太陽]

#每日學點國學##每日詩詞打卡##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有著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杰作典范,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聃(音dan第一聲),漢族,楚國苦縣(今河南周口鹿邑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關(位于今河南靈寶)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終。《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后,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從漢代起,歷代帝王就開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蒙城歷史名人:

1、莊子,名周,字子休,約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無前286年。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蒙人。曾為蒙漆園吏。后棄仕隱居于濮水,常垂釣濮水之上,楚威王慕其才,遣使厚孔延聘,許拜為相,莊子嘲而不納。妻死,鼓盆而歌。著《莊子》52篇,現存有33篇,內篇7,外篇11,雜篇15。多寓言,內容豐富,筆鋒犀利,氣勢磅礴,有較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內篇代表莊子思想、外篇、雜篇為莊子學派言論匯編。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主要人物,其哲學思想無論在國內、國外都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與老子并齊,稱作“老莊之學”。老、莊均生于渦河流域,渦水成為道家學術思想的發源地,也是東方古老文明曙光最早升起的地方。唐天寶年間,唐玄宗賜莊子號南華真人,《莊子》為《南華真經》,南華之章,芳華照人。

2、陳亢,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名原亢,生于公元前511年,小于孔子40歲,蒙人。孔子弟子,在77位弟子中名列第68位。曾做過單父(山東單縣南)宰。《論語》中載有關于子禽與伯魚、子禽與子貢的對話。陳亢為宰時,施德政于民,頗受后人好評。明代學者顧龍裳游蒙城清燕堂時,寫有《公堂清燕》詩:“緬想鳴琴治邑時,雍容雅化坐無為”,以頌揚陳亢。

3、山桑侯王常,字顏卿,約生于公元前15年的西漢末期,原籍穎川人。因不堪新莽苛政,同王匡、王鳳組織荊州饑民起義,據綠林山聚眾,號稱綠林軍。于湖北下江屢挫莽軍。后與赤眉軍合師,達十余萬眾,橫掃中原。昆陽一戰,推翻王莽新朝,擁劉秀稱帝,拜左曹,封山桑侯,食邑于山桑。后遷中原將軍,建武六年(公元30)春征還洛陽,九年擊內黃,屯敬安,拒盧芳。病故于屯所。葬于蒙城。民國蒙城縣長劉治堂立有碑:“漢山桑侯王常之墓”,碑猶在。

4、高瓊與劉金定高瓊(934——1006),字保臣。劉金定(933——1010),都是蒙城小澗人。南唐時,劉金定樹旗立寨于家鄉雙鎖山上,屢敗流寇,無敢侵擾者。顯德四年(957)高瓊自壽州奉命去汴梁求救,途經家鄉遇到劉金定于雙鎖山,二人志同道合,遂結為夫妻,一同發兵南唐,解脫了趙匡胤壽州之圍。宋太宗即位,升高瓊御龍直指揮使。太平興國四年(979)隨太宗北征,屢敗北漢、北遼、戰功顯赫。同年遷天武都指揮使,領西州刺史。五年,遷神衛右廂都指揮使。雍熙元年(986),任宋五路北伐軍總指揮,攻平州,克秦皇島、錦州。端拱元年(988)鎮守北部邊城,威震雁門、寧武、偏頭三關。抗遼再次告捷,加授檢校太慰,忠武軍節度使。后調京師任殿前都指揮使。景德元年(1004)冬,肖太后率精兵二十萬犯澶州,高隨宋真宗出征,澶州大捷,肖被逼議和。不久,高瓊病故,贈侍中、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衛國武烈王。劉金定每次隨夫北征,榮立戰功。死后與高瓊合葬小澗雙

有關“莊子”:莊周(約公元前369——286年),字子休.世稱莊子。。“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 漆固吏”.(司馬遷(史記>)任吏不久,即隱居。莊周家貧.曾在濮水(今芡河)垂釣。楚威王 聽說他賢能,厚禮延請他為相國,他嘲而不納。妻死,莊周擊盆為歌.以示曠達。

莊周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道家思想的創始人之一,著有《莊子》。《莊子》內容豐富。莊周根據老子”天道自然無為”的學說,推論。萬物出于道,源于氣......氣演化為萬 物”。否定。天命論。和。五行說”。他認為一切事,無時無刻不處于發展變化之中.他還認 為事物都是可分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莊周從天道自然無為的立場出發,主張人生應當“無功”、“無名”、“無己”、“無待。,棄絕政治,棄絕人世,到“無何有之鄉”去“逍遙”去尋求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認為只有達到了這種境界,才算。至人”、“神人”、“圣人。、“真人”。

莊周由“道。說,推及人類社會,主張。任自然,去人為。,順應自然規律的“無為”,才能夠“無為而無不為”.由于他將“任自然。絕對化,失去主動改造社會的進取精神,因而墜入。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生死、齊貴賤”,“安時處順”,“逍遙自得。的相對主義和宿命論。他的有些著作.成為消極遁世的玄學.

莊周的經濟學說,以無欲為根據,旁及生產價值分配等問題,他衡量經濟的標準,不在于物質而在于精神,主張根本取消欲念.供與求減至最低程度,所謂。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

莊周也是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獨樹一幟.莊子的散文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猶如汪洋大海,遼闊浩瀚,奔騰無涯.他善于將抽象的哲理,寓于日月星辰、天文地理、花鳥蟲魚、人情事故之中。寓言的表現形式.幽默諷刺的筆調、浪漫主義的手法,構成莊周文學的特色,名著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等。

玄武又名玄冥,腎水之神,深遠幽寂,名無而非無。

始於玄冥,反於大通(《莊子·秋水》)。

玄武之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玄武之情: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注 :玄武喻生死,龜者長壽;蛇同時具有生殖力和毀滅力,可生可殺,是生死雙重屬性的神。生死之輪為太極。

詠民權文化古跡

莊周夢蝶侯江淹,

康熙三臨白云禪。

文人文化文明地,

雙贊雙塔雙狀元!

本詩詞語釋意兼意譯:

莊周夢蝶的傳說廣為流傳,抒發了人們追求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的理想。

莊周又稱莊子,是戰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江淹的賦《別賦》和《恨賦》非常有名。他是南朝文學家和政治家,歷仕宋齊梁三朝,502年被封醴陵侯。成語“江郎才盡”就出自江淹的故事。

白云寺又叫白云禪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是中原四大名寺之一。是清順治帝出家的地方,清康熙帝曾三次駕臨此寺并留有親筆題字。

民權歷史上有著名的文化名人,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璀璨的文明。

更有值得再次歌頌贊揚的雙塔(民權地名)雙狀元弟兄。

北宋時,宋祁和宋庠弟兄都考中了狀元,皇帝命在其家鄉修了兩座塔以示表彰,俗稱雙塔。

孔子得道于老子之啟發

——孔子與《易傳》

金棟按: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小于老聃約20歲。儒家學派創始人。據《莊子·天運》《史記·孔子世家》《漢書·儒林傳》等記載,孔子曾整理儒家經典《六經》,即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述《易傳》,乃“述而不作”(《論語·述而》)。以儒家典籍《論語》《孔子家語》《禮記》等而言,圣人孔子早年“罕言天道”,五十一歲還未悟到天“道”、得到天“道”,故去南方沛縣向老子問“道”、求“道”,見于道家典籍《莊子》之《天地》《天道》《天運》《田子方》《知北游》等篇。如

《天運》篇說:“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

孔子聽了老子的教誨,受益匪淺,孔子對弟子顏回說:“丘之于道也,其猶醯雞與!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莊子·田子方》)孔子說——我對于大道、天道的了解,豈不像甕中的小飛蟲嗎!要不是老子先生啟發我的蒙蔽,我真不知道天地的全貌。并贊譽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老子列傳》)、“吾乃今于是乎見龍”(《莊子·天運》),老子好想一條龍!孔子晚年喜《易》、好《易》、研《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居則在席,行則在橐”(帛本《易傳·要》),并終有所悟,即以“德義”釋《易》,以陰陽釋“道”等,創立了德義優先的新易學。將原本占筮典籍《易經》,轉為窮理盡性之書,既言天道,又講人事。得“道”后開始傳授弟子,其思想得到弟子及弟子之弟子與漢代后儒之傳承,撰次整理為《易傳》行于世。《易經》所以影響后世,確切地說,不是由于占術,乃基于《易傳》所提出的哲理!那么,《易傳》是本什么書?

《易傳》是一部哲學與神學混合體之書,以儒家的倫理觀、道家和陰陽家的天道觀,闡釋發揮、附會推演《易經》。今本《易傳》共七種十篇,又名《十翼》 ,即《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篇、《系辭》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傳統觀點認為《易傳》成書于戰國秦漢間,出自受道家影響的孔門后儒之手。如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說:“這七種都作于東周(戰國)時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司馬遷《孔子世家》、班固《漢書·藝文志》等說是孔子所作,是不對的。近代有人說其中有漢人作品,也沒有堅強的證據。《易傳》的解經,誠然有正確的成分,但是有許多地方不符合經文的原意。而且《易傳》的作者們常常假借經文,或者誤解經文,或者附會經文,來發揮自己的哲學觀點,又夾雜一些象數之說。講《周易》固然不能抹殺象數,然而總是講不圓滿,反而使人迷亂。”

朱伯崑《周易通釋》說:“十翼出于孔門后學之手……此書的編纂當出于儒家之手,但其內容和思想,頗受道家和陰陽家的影響。……從整體上看,乃哲學著作,借用古代易學家的話說,乃窮理盡性之書,既言天道,又講人事。從占問吉兇禍福,到闡發哲理,這在思想史上是一大進步。《周易》所以影響后世,確切的說,不是由于占術,而是基于《易傳》所提出的理論。……《易傳》的作者通過對筮法以及卦爻象和卦爻辭的解釋,將古代的占筮典籍升華為哲學典籍。”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辭典》說:“舊傳孔子作,據近人研究各篇非成于同時,亦非一人所作,大抵系戰國或秦漢之際的作品。以儒家思想雜以陰陽家和道家思想,利用《易經》的原有框架,通過闡釋《易經》義蘊、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辭與卦序等,創造了一個結合象數與義理的獨特思想體系。”

而馬王堆帛書《周易》(包括《六十四卦》經文與六篇傳文,即《二三子問》《系辭》《衷》《要》《繆和》《昭力》)之出土,打破了“易”學史上許多傳統說法,并破解了許多疑難問題。對今本《易傳》的成書時間,打破了傳統說法。如

劉大鈞《周易概論》說:“今本‘十翼’之文,是在帛《易》基礎上修訂完備而成,其時間大致在文、景之后的武帝時期,即武帝立五經博士時或之后。”

劉震《周易導讀——帛書易傳》說:“今本《易傳》其思想來源于孔子,其定型完成于漢代……而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周易》的研究者們開始刻意加深《周易》與孔子的關系,至晚到宣、元年間,今本《易傳》正式形成。”而

對于孔子與今本《易傳》的關系,劉震又說:“孔子確實不是《易傳》的直接作者,而是思想源頭。……幾乎可以肯定,孔子并非今本《易傳》的著者,而將孔子與《易傳》的關系有意夸張,甚至篡改,恐怕皆是漢代儒生的故意為之,其目的是籍由孔子在當時朝堂之地位,實現自身的功名利祿,而這種行為客觀上造成了《易傳》自身的種種矛盾。”(《周易導讀——帛書易傳》)

道圣·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楚國苦縣太清宮(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厲鄉曲仁里身份道家學派創始人,偉大思想家。曾做周守藏室史,孔子曾向他求教。后來騎青牛西去,來到三門峽西函谷關時,曾小住寫下洋洋灑灑五千言,由后人整理成《道德經》又名《老子》留存下來。傳世名言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魯迅點評:不讀《老子》一書,就不懂得中國文化。

道圣·莊子檔,名周,字子休,生卒年約公元前三六九年~公元前二八六年,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東北,一說民權)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莊子》一書,是道教的經典,是繼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并稱老莊。《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點評:《莊子》多采用寓言形式,文章汪洋恣肆,瑰瑋?詭,在哲學文學上有很高價值,對后來哲學史、思想史和文學史都有影響。

【蝴蝶名稱由來】

蝴蝶古作“胡蝶”,如《莊子》“昔者莊周夢為胡蝶”。蝶,形聲字。偏旁“枼”也表義,《正字通》:“枼即葉(葉)字。”因為這類昆蟲翅膀像葉片,故稱“蝶”。《本草綱目》:“蝶美于須…故又名胡蝶”。其觸角美如胡須,古時“胡”同“鬍”,如蘇軾詩“爾來八十胸垂胡”句,故名胡蝶。 ???

#歷史# 感謝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原創】孔子問禮 問道于老子

——《老子》與《易傳》

金棟按:據先秦漢代典籍記載,儒家圣人孔子曾問禮、問道于道家圣人老子,見于道家學派《莊子》之《天地》《天道》《天運》《田子方》《知北游》篇(問道、求道)、儒家學派《禮記·曾子問》(問禮)《孔子家語·五帝》《韓詩外傳》、雜家(綜合各家)學派《呂氏春秋·當染》及史學典籍《史記》之《孔子世家》《老子列傳》等。

據史料及相關文獻記載,老子,姓老名聃,小名老虎(虎,江淮南楚方言謂之貍兒。貍兒,音近李耳,此司馬遷《史記·老子傳》說“姓李氏,名耳”之來源。殊不知,春秋二百四十年間有老姓、無李姓,故《史記》之說有誤),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人,曾任周王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國家圖書之史官)。據相關專家考證,老子約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卒年無定說。道家學派創始人,親撰《道德經》(又名《老子》)一書,流傳至今,對后世影響巨大、深遠。

道家出于史官,老子之思想源于“古之道術”(《莊子·天下》),即“人君南面之術”(《漢志·諸子略·道家》)、荊楚文化與博學多聞(任繼愈《任繼愈談老學源流》)等。所謂“古之道術,一方面指古人勾通天人之術,存于《易》;另一方面,指古代治理天下的原則與辦法”(孫以楷《道家與中國哲學》),現存中原傳世典籍如《易經》《詩經》《尚書》《國語》《左傳》等可見老子之思想原型,特別是《易經》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小于老聃約20歲。儒家學派創始人。據相關典籍如《莊子·天運》《史記·孔子世家》《漢書·儒林傳》等記載,孔子曾整理儒家經典《六經》,即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述《易傳》;“述而不作”(《論語·述而》)。

以《論語》《孔子家語》《禮記》等儒家典籍而言,孔子“罕言天道”。孔子晚年(50歲以后)喜《易》、好《易》、研《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居則在席,行則在橐”(帛本《易傳·要》),鉆研天道,乃受老子之影響、之啟發,且述《易傳》(孔門弟子及后儒撰次整理),從而大倡天、地、人三才之道。其傳承關系,即《易經》→《道德經》→諸子百家:如道家(老莊、稷下、黃老)與陰陽家之天道觀、儒家之倫理觀等→N種《易傳》→帛本《易傳》(二三子問、系辭、衷、要、繆和、昭力)、通行本《易傳》(彖、象、文言、系辭、說卦、序卦、雜卦)。

那么,《易傳》是一部什么書?是一部哲學與神學混合體之著作。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辭典》說:“舊傳孔子作,據近人研究各篇非成于同時,亦非一人所作,大抵系戰國或秦漢之際的作品。以儒家思想雜以陰陽家和道家思想,利用《易經》的原有框架,通過闡釋《易經》義蘊、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辭與卦序等,創造了一個結合象數與義理的獨特思想體系。”

馬王堆帛書《周易》之出土,打破了“易”學史上許多傳統說法,并破解了許多疑難問題。如對今本《易傳》的成書時間,打破了傳統說法。如

劉大鈞《周易概論》說:“今本‘十翼’之文,是在帛《易》基礎上修訂完備而成,其時間大致在文、景之后的武帝時期,即武帝立五經博士時或之后。”

劉震《周易導讀——帛書易傳》說:“今本《易傳》其思想來源于孔子,其定型完成于漢代……而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周易》的研究者們開始刻意加深《周易》與孔子的關系,至晚到宣、元年間,今本《易傳》正式形成。”

要之,以老子與孔子之關系而言,道家是儒家之師,儒家乃道家之徒!孔子問禮于老子后,孔子贊譽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老子列傳》)——老子好像是一條龍!

感興趣者,可參看相關原著。

本文莊子又名,莊子又名南華經是語錄體散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