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史微鑒:堅守崗位(他們在高原修隧道)

摘要: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簡史微鑒:堅守崗位,他們在高原修隧道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2020年,河北一位70多歲的老農被兩個兒媳趕出了家門,不料老人的...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簡史微鑒:堅守崗位,他們在高原修隧道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0年,河北一位70多歲的老農被兩個兒媳趕出了家門,不料老人的真實身份暴露后,政府竟然為他送來了30萬現金,倆兒媳被驚呆了。

2020年的一天,河北一貧困農村來了幾名身著行政夾克的行政人員:“您好,老伯伯,您認識孫順明老人家嗎?”

村民們都震驚了,沒聽說孫順民認識政府的人呀,但震驚之余,還是帶幾名工作人員找到了他。

孫順明老人家住在一間廢棄的機井房,他身體消瘦,坐在一個自制的輪椅上,腿腳不太方便,“幾年前,他的兩個兒媳把他給趕出家門了,真氣人啊!”村民說。

工作人員見到孫順明后,立馬熱情得打起了招呼:“老英雄,20多年了,我們一直在找您,總算是找到啦!”

工作人員跟孫順明聊了很長時間,到了晚上臨走時,還塞給老人一張銀行卡:“孫老,這卡里有30萬,以后每個月還會有2000元得補貼打到卡里。”

孫順明究竟是什么人?他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孫順明于1942年出生于河北一農村,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別說吃飽飯了,就連活著都成了一種奢侈。

孫順明5歲那年,父親突發疾病去世了,養活孩子的重擔落在了母親身上。

母親白天到廠房打工,晚上回地里除草,半夜里還會給人刺繡,連年的勞累壓得母親直不起腰來。

3年后,母親因過度勞累,永遠離開了孫順明。

從那以后,孫順明變成了孤兒,他已經沒有親人在世了,好在鄰居們可憐他,不約而同地留口飯給孫順明吃。

所以,孫順明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他特別懂事,對幫助過自己的人特別好,哪家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孫順明總是第一個趕到。

“順明呀,你也老大不小了,不能總待在這村子里吧,有時間呀去外面看看。”鄰居希望他能長長見識。

“老爺爺,等我去城里掙錢,回來報答你!”1953年孫順明獨自一人去了城里。

這一年,正是抗美援朝勝利的一年,城里家家戶戶掛起了燈籠,貼滿了橫幅:歡迎英雄戰士回家。

孫順明被這一幕吸引了,看著一個個英姿颯爽的士兵,他很是羨慕:“我也要當兵,保家衛國!”

但當時孫順明的年齡不夠,不過,時間并沒有沖淡他當兵的熱情,等到16歲那年,孫順明毅然決然去了征兵處。

填表的時候有點尷尬,孫順明沒上過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最后還是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才完成的。

不過,由于孫順明表達不準確,再加上工作人員的疏忽,導致把他名字里的“明”字寫成了“命”字,這也就是為什么后來工作人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他的原因。

進入部隊的前幾個月是新兵培訓,或許是因為孫順明從小艱苦的生活條件原因,他特別能吃苦,在部隊里沒少獲得上級表揚。

后來,孫順明被分到福建,在福建進行挖地道培訓,隨后被調到重慶陵山區,開始了挖地道工作。

孫順明和戰友們幾乎斷絕了與外界的來往,這里一年到頭見不到幾個人,“你說,咱挖地道是干啥呀,什么時候是個頭啊!”戰友抱怨說。

“咱別管這么多了,堅決執行任務就好。”孫順明堅定地說。

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都是一樣的,難免感到枯燥乏味,但孫順明卻樂在其中。

工作完成后,孫順明回到了原部隊,后來他才從戰友口中得知,當時他們挖的20多公里隧道是“核武器地下運輸網”,這里,藏著國之重器。

后來,孫順明去了西北援建,援建結束后他又主動申請去高原駐守邊疆。

孫順明的高原反應特別強烈,但他沒有退縮:“沒事,在這多待一段時間就適應了。”

一天, 孫順明發現有邊境國家頻繁越界,孫順明和幾名戰友嚴厲警告,對方被嚇跑了。

沒想到,幾個月后,地方直接超我軍邊防部隊開炮,面對敵軍一次次的猛烈進攻,孫順明等人全部抵抗了下來。

但是子彈不長眼,孫順明的左臂和小腿受傷了,但他沒有放棄戰斗,仍然拼死抵抗。

等他再次醒來時,已經身在醫院,因為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孫順明被授予一等功。

孫順明如果留在部隊,肯定會有大好的前程,但他不想給國家添麻煩,主動提出退伍。

孫順明回到了河北,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娶妻生子,熱心幫助村民。

孫順明老了,他的腿因為受過傷,已經不能走路了,只能靠兒子們輪流照顧。

“他老了,沒用了,咱們照顧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兩個兒媳嫌棄孫順明礙事。

孫順明被掃地出門,他搬到了機經房去住,期間,部隊一直在找他,只不過過程很是艱難。

孫順明受到30萬銀行卡后,拿出了三分之二捐給自己的家鄉用于建設,他說:“吃水不忘挖井人,別人家養我長大,我有能力了也要報答才對。”

編輯:凡友

本文簡史微鑒:堅守崗位,他們在高原修隧道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