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是什么(重度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摘要: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是由于長期蛋白質和能量攝入不足導致的營養缺乏癥,主要表現為體重下降、肌肉萎縮、免疫力降低。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可能由飲食不均衡、消化吸收障礙、慢性消耗性疾病、代...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是由于長期蛋白質和能量攝入不足導致的營養缺乏癥,主要表現為體重下降、肌肉萎縮、免疫力降低。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可能由飲食不均衡、消化吸收障礙、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謝異常、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1、飲食不均衡:

長期攝入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飲食,或極端節食導致蛋白質和熱量嚴重不足。嬰幼兒喂養不當如過早斷母乳、輔食添加不合理也是常見原因。需調整飲食結構,增加蛋類、乳制品、豆類等優質蛋白攝入,保證每日熱量需求。

2、消化吸收障礙:

慢性胃炎、腸炎、胰腺疾病等會影響蛋白質消化吸收。克羅恩病、乳糜瀉等腸道病變導致營養吸收不良。需治療原發病,必要時采用易吸收的短肽型營養制劑,少量多餐減輕腸道負擔。

3、慢性消耗性疾病:結核病、惡性腫瘤、艾滋病等消耗性疾病會增加蛋白質分解代謝。這類患者常伴隨持續低熱、盜汗等癥狀。需在控制原發病基礎上進行營養支持,適當提高蛋白質供給至每日1.5-2克/公斤體重。

4、代謝異常:

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控制不佳等代謝性疾病會加速能量消耗。患者可能出現多食但體重持續下降的情況。需規范治療基礎疾病,調整胰島素或抗甲狀腺藥物用量,監測血糖和甲狀腺功能。

5、心理因素:

神經性厭食癥患者因心理障礙主動限制飲食,老年人孤獨抑郁導致食欲減退。這類人群可能伴有電解質紊亂、心動過緩等癥狀。需心理干預結合營養治療,必要時采用管飼營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