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潛能 (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10個方法)

摘要: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十大措施一、從學生的主導需要入手,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當個人和群體因缺乏某種刺激時會呈現一種不平衡狀態,對這種不平衡狀態以及要求達到新的平衡的體驗表現為需要。人們從...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十大措施


一、從學生的主導需要入手,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當個人和群體因缺乏某種刺激時會呈現一種不平衡狀態,對這種不平衡狀態以及要求達到新的平衡的體驗表現為需要。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目的產生于需要,活動的動機也產生于需要。活動動機是需要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推動人們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必須從學生的需要入手,想方設法闡明所學知識與他們未來的生活、未來的發展的利益關系,使學生認識到知識對社會和對自己的意義而產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以推動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二、啟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認識興趣

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認識興趣,是經常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動力。人們的求知欲望和認識興趣,除產生于認識需要外。還產生于人的好奇心、好勝心。因此,教學過程,教師必須創造條件,如設疑、質疑,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生想知而未知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活動、動腦、動口、動手,在學有所得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促使學生形成認識興趣。教學實踐證明,學生一旦對學習活動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探求新知識的熱情。就會成為學生較穩定的,持久的學習動力。

三、教學內容必須豐富有趣,教學方法新穎靈活多變

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不僅跟人們的需要、興趣、活動的目的直接聯系,而且與人們從事活動時大腦皮層神經元興奮程度密切相關。當大腦皮層神經元處于興奮狀態時,注意力就易集中,積極性就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豐富有趣.教學方法新穎靈活多變,能提高學生大腦皮層神經元的興奮程度,擴大興奮面積,促進學生注意力穩定集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的質量。

 


四、學習內容安排適當的難度

科學研究的材料表明。人腦蘊藏著很大的潛能。教學內容太易會使

學生不動腦,不感興趣,不利于智力的發展。如果學習內容和要求安排一定的難度,這種難度如果適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學習可能性,就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特別是學生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或所做的事情感到不滿足時更是如此。

五、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信心和成就動機。因為,每個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學生在學刁中獲得成功,學習成績好,師生評價高,受人尊重的需要就會得到滿足,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更高。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下功夫.盡最大的努力引導學生當堂理解掌握所學知識。作業的布置、命題考試必須按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一些經學生努力能解答的問題,讓絕大多數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這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措施。

六、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

人們從事各種活動,都期望獲得好的結果。對學生的學習結果給予及時的、恰當的評價,使學生了解自己學習成績的好壞,解答問題的正誤,能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進一步學好的愿望。實踐證明,教學過程能否利用學習成果的反饋作用,教學效果是不同的。有經驗的教師,都很重視對學生課堂上的答題、課外作業、各種考試等及時作出評價,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七、利用原有動機的遷移

動機遷移是將已有的動機延伸到相關的事物上,對它也產生動機。利用學生對其它活動的動機與學習發生關系,通過巧妙的辦法,找出學習與原有動機的相通點,把這種動機引導到學習上,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新的需要,并指導他們克服困難,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好辦法。在教學實踐中,那些不喜歡學習的學生,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某種因素,造成他們缺乏學習動機。教師應注意運用動機遷移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學習動機、這是從根本上改善他們學習境遇的有效措施。

八、適當開展競賽活動

競賽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又一有效措施。競賽是一種強大的外部動力,當他和學生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相結合時,可以很快轉化為個人的內部動力。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有適當開展競賽活動比沒有競賽好。集體之間的競賽比個人之間的競賽好,優秀生和差生在競賽的條件下心理狀態有明顯的差異。適當開展競賽活動,必須從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個別差異以及學校的特點出發,注意選擇有教育意義的形式,競賽后要注意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必要的幫助,同時要注意不要過多搞競賽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使競賽起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九、把學習成績作努力不夠的歸因

把學習成績作努力不夠歸因,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措施。大家知道?動機產生于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之一。任何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尊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這里所說的信任,不僅是指人們對現有的人品和能力的信任,也包括相信人們今后會積極要求上進。并能取得新的成績。對學生的學習成績作努力不夠歸因,既是對學生的尊重,又是對學生的期望,以滿足學生尊重的需要。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真正體會到自己活在世上的價值。想方設法不辜負所信任的人對自己的期望,并以實際行動去爭取進步。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也是一種信任,一種鼓勵,一種愛。日積月累之后學生會被感動,對老師更加信賴,作出更大努力。從而使師生之間造成一種默契,因而取得期待效果。

一九七八年,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安德魯斯等人根據歸因理論進行了一次實驗。結果證明,著重努力因素的歸因對于堅持不懈地進行學習和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要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怕失敗而堅持努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使學生在學習不順利時把原因更多地歸因于自己努力不夠。

多年來,在教學實踐中,我經常對學生的學習成績作努力不夠的歸因。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從不說他笨,而是指出他努力不夠,只要努力.定會取得好成績。由于長期堅持這樣做,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逐漸被調動起來,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理論和實踐證明,對學生學習成績作努力不夠歸因,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確有很大的作用。

十、培養學生的志向、進行理想教育

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培養學生的志向,進行理想教育。志向是關于將來做什么事,當什么人的有進步意義的意圖和決心。志向是理想的初級狀態,是個性發展的一種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志向,進行理想教育,能使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把當前的學習同社會的進步聯系起來,同集體利益聯系起來,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長遠的、間接的、高尚的社會性動機,產生正確的學習態度,高度的學習熱情和自覺性,從而按社會的要求進行學習。不過,進行這種教育,要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出發,注意具體生動,切合實際.切忌成人化,空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