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抗擊疫情李文亮事跡(李文亮等被追授全國防疫先進個人稱號)

摘要: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2020抗擊疫情李文亮事跡,李文亮等被追授全國防疫先進個人稱號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第1位網友觀點:  #我的2020##2...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2020抗擊疫情李文亮事跡,李文亮等被追授全國防疫先進個人稱號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1位網友觀點:

  #我的2020##2020年我最難忘的瞬間#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致敬那些最可愛的人,回憶那些難忘的瞬間

  2020年即將結束,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從新年伊始,武漢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疫情開始,我國面臨了2003年非典后的又一次疫情挑戰,當時,大家對本次疫情的起源、傳播方式、預后等不甚了解,廣大民眾處于疫情的恐慌之中,也讓新年籠罩了一層陰影。

  在武漢疫情發生后,國家立即組織了人群,馳援武漢,經過積極的研究和調查,初步確立了導致本次疫情的“禍首”,即我們現在熟悉的新型冠狀病毒,在國家強力支持下,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之下,本次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我國民眾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

  在本次疫情防控中,有許多讓人難忘的瞬間,我記得:

  1、致敬醫務人員:疫情爆發后,廣大醫務人員積極行動,沖鋒在前,馳援武漢,建立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和方艙醫院等,夜以繼日,為救治感染者不辭辛勞,不畏感染,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貢獻,這其中,從最早的吹哨人-李文亮等人、疫情守護者-鐘南山等,再到最普通的醫務人員,都沒有怨言,向他們致敬。

  2、令人感動的武漢人民:武漢爆發疫情之后,面對國內外“武漢病毒”(目前已證實本次疫情雖然首先在武漢發現,但武漢卻并不是最初的起源地)的說法,武漢人員堅決服從國家安排,配合封城,對減少疫情擴散,早期取得疫情防控勝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向廣大的武漢人民致敬。

  3、全民參與,共同防疫:疫情爆發后,全國人民積極行動,各行各業積極參與,聽從國家指揮,自覺做好防護和隔離,并積極支持武漢防控,捐錢捐物,大災大難面前,方顯中華兒女的團結,最終我們控制了疫情,向全國人民致敬。

  作為一名醫生,我對本次疫情有著深刻的記憶,當時,正值春節(年三十),醫院突然通知取消休假,全員迅速到崗,進行疫情防控,全院醫務人民積極行動,做好預檢分診、隔離觀察、發熱門診值守,我和一些同事被安排前往發熱門診,沒有休息,但大家沒有怨言,在各自的崗位上認真履職,為本地疫情防控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

  回望2020,這一年,發生了太多事,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讓人難以忘記的一年,在新的一年即將來臨的時候,希望大家新年新氣象,諸事順心如意。

第2位網友觀點:

  為了解醫護人員日常工作,感受疫情防控工作的艱辛與防控工作的全面性,曲阜師范大學赤子拓新程三下鄉實踐小隊于2022年7月深入抗疫日常生活,身體力行加入一線抗疫人員核酸采集工作,主動擔任志愿者工作。

  或許中國從未如此安靜過,一切都仿佛被按下了暫鍵,世間的喧囂仿佛都被封印在四面墻壁中,如同無人的黑夜,是寂靜,是黑暗。但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沒有不可治愈的傷痛,沒有不能結束的沉淪,所有失去的,都將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基辛格說:“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龍巧玲以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樸素的詩句告訴我們最真實的中國;最早報警員李文亮以身殉職,用生命抒寫對職業乃至國家的贊歌;人民警察陳俊帆舍小家為大家。偉大來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人生坎坷,其生命都可以成為一輪照耀世界的太陽。只要有愛心,有責任,有擔當,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成為國家的棟梁。

  請看

  每一個夜晚有抗疫人員的守候

  請看

  每一刻溫暖與平安背后有抗疫人員的身影

  圖為三下鄉赤子拓新程小隊拍攝的醫護人員夜間工作

  圖為三下鄉小隊拍攝的城市疫情防控志愿者,發揮團隊精神,在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驅使下深入抗疫活動,身體力行為人民服務

  圖為三下鄉小隊拍攝的城市志愿者

  圖為三下鄉小隊拍攝的夜間工作的“大白”

  圖為三下鄉小隊“赤子拓新程”拍攝的在烈日下進行核酸采集的醫護人員

  對志愿者的照片拍攝,能深深地感受到醫護人員的付出與辛苦,體會到城市志愿者的不易,明白醫護人員在防疫工作上的付出與艱辛

第3位網友觀點:

  #3·21國際詩歌日#

  【詩日記>龐永力社區抗疫作品選】

  新冠疫情竟然持續三年,零零碎碎積攢了一些詩作。家國不幸詩人幸?一比之下,這種痛悟太過瑣碎而微茫。關于這場人間大疫,真正的反思還沒有出現。

  >2022年3月20日,龐記

  ■庚子春日,牢籠

  沒想到

  竟然經歷這樣一個春節

  沒想到竟如此地銘心刻骨

  道路真的成了道路

  所有的枝枝杈杈都被封堵

  每個小區都有人舉著體溫測試儀

  外來者不分強盜與朋友了

  成千上萬的人選擇足不出戶

  出來也是封閉

  花園里也空空蕩蕩

  路上偶爾閃過一個同類

  丟過來警惕的眼神

  大家都丟了鼻子和嘴巴

  連營上萬里兮默不作聲

  我們是把什么放了出來

  反手把自己關了進去

  >2020年2月1日

  ■庚子春日

  我看見了封閉

  看見了 截斷

  云白風清

  春雪消融

  哪像瘟疫肆虐的天日啊

  去冬園子里砍截了很多樹

  那些離開了身體的根梢

  一截截

  返青了

  >2020年2月3日

  ■給李文亮大夫

  (因篇幅字數限制,欠奉)

  ■疫中小記

  一

  我是有多不情愿

  受到義正辭嚴的拘束

  脖子上空空蕩蕩

  有好多年

  不打領帶

  也沒有那金鏈子

  手上空空蕩蕩

  沒有金銀鐵銅的戒指

  沒有多少萬一塊的手表

  如果人家還不滿意

  我就學鯰魚溜邊兒

  少掙些錢都可以

  說服自己不生氣

  可就這短短十幾天

  我就學會了在紗布后面呼吸

  習慣了稍微的憋悶

  洗一洗接著用

  心里感念:口罩萬歲

  二

  第一次

  上午九點多

  上床

  睡了一個回籠覺

  >2020年2月13日,全民抗疫酣戰中

  ■無 題

  庚子瘟魔虐蒼生,

  千村萬戶舞紅纓。

  中華戰罷全球酣,

  哀我國殤酹清明。

  >2020年4月4日

  ■庚子斷章

  沒開電風扇,仍覺絲絲涼意

  三百里地外的老家

  罕見的冰雹從天狂落

  很多人,在夏天被日頭涂黑了皮膚

  肺腑間卻團揉著虛寒,怕冷又怕熱

  庚子年曾傷過人們的心

  現在又看著一場大疫奔來跑去

  就好像一萬頭驚牛

  在剛剛長好的青苗地肆意踩踏

  活著的享樂

  都要付出利滾利的代價

  有多少自以為是的創造

  實際是招惹天譴的糟蹋

  >2020/6/26

  ■新年到

  (因篇幅字數限制,欠奉)

  ■怕啥來啥

  多年未遇 零下十幾度

  室內溫度尚可

  能聽得見朔風嘶叫

  窗玻璃好像上火患者的舌苔

  肥枝厚葉的冰花

  我承認了

  作為一個怕熱的胖子

  也怕冷

  世界上每個對應點都是煎熬

  站在中間是最舒服的

  活著不會總幸運

  往往是怕啥來啥

  怕餓怕飽怕疼怕癢怕新冠

  怕黑

  一邊活著 一邊怕死

  >2021年1月6日

  ■自撰春聯

  萬民抗疫正酣,猶記年中大雨,都云辛丑牛不易

  千村雪花飄落,正值舊歲新春,我輩壬寅虎生威

  橫批:驅瘟克難

  >2022年1月31日

  ■疫城小記

  一念春已深

  戶外花骨朵

  閉鎖方幾日

  絨褲似可脫

  坐累了

  去床上

  睡一會兒

  醒一陣兒

  突然想明白

  為家為單元為社區

  為這座期盼能早日轉好的疫城

  為奔跑忙碌的席地而眠的“大白”

  這樣目光呆滯胡吃悶睡

  就是 最大的貢獻

  >2022年3月12日 新冠肆虐三年(25個月),身邊警訊驟起,經歷第三次封閉生活。廊坊、滄州戰疫正酣;大白者,是民眾對一線防疫人員的昵稱。

  ■如 寄

  翻身起來

  燈光一下子鋪開

  窸窸窣窣

  滾來滾去

  那些小丸可是不好數清

  既能活命

  亦可喪生

  一至城郭

  二至門庭

  或早或晚

  逃不過風暴眼的輪回

  管什么千里之外

  蝶翅徐徐

  一日茍且

  不作他想

  >2022年3月14日,新冠堵門六日矣

  ■抗疫謠 之 箭過耳

  疫如寇三年不滅,

  誰令三月降大雪?

  困守陋室箭過耳,

  一筆在手不退卻。

  >2022年3月19日,廊坊全城抗疫,不分軍民,身陷其陣,位卑不敢忘職責也!

  ■廊坊三月……

  3月9日至31日,

  百萬人的封控,

  23天+ N(社會面清零連續14天)

  多少人的堅韌

  多少人的艱忍

  多少人的艱難

  “你出不去的門,是他們回不了的家”

  窗外,春光緩緩

  花朵懵懂無知

  兀自開滿枝頭

  2022/3/31

  (龐永力,少年學詩,至今三十余載。中年寫隨筆,零敲碎打。職業記者,中國作協會員。)

第4位網友觀點:

  又新增10例!3次疫情風波中,武漢都經歷了什么?

  二月下旬,新一輪疫情波及武漢,再一次令武漢人猝不及防!

  有人旅行出游計劃被擱淺,有人回校上課都成難題,還有人被通知在家隔離。盡管有諸多麻煩,但武漢伢還是迅速做出行動。配合社區做核酸檢測,減少外出團聚,出行保持距離...所有的反應仿佛都已成為一種慣性。

  論起來,武漢能夠如此冷靜而迅速的行動,離不開之前的經驗與教訓。回望這幾次疫情,武漢和武漢伢究竟經歷了什么,在其中失去了什么?而又得到了什么呢?

  ①、疫情風波中心的武漢

  2020年年初爆發的疫情,可以說是武漢面對的最兇險的一次,也是武漢所付出的代價中最沉重的一次。

  首先,新冠病毒無論對武漢、還是中國,甚至世界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沒有人知道它的起因,沒有新冠病毒的相關信息。

  更可怕的是它來勢兇險,還有潛伏期。感染了以為就是很普通的發燒感冒,殊不知會直接要了人命。

  在當時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能做的只是嚴控已發現的病例,從這個基礎上慢慢地控制住源頭,進而消滅其傳播途徑,遏制事態的繼續惡化。

  于是,武漢毅然決然選擇封城,封城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把1000多萬人困在最危險的地方,把所有的病人,潛在傳染源全部封閉在武漢,把絕大部分被感染的風險留在了武漢,用這些人的付出,換取其他地區人民較小的損失。

  由于初期醫療接受能力有限,2月份的武漢人微博和朋友圈真的堪稱悲慘世界,相信所有的武漢人感同身受。

  在這座如同圍城的城市,武漢人一方面要承受心理上的壓力,包括對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擔心,以及來自于外地對武漢人的惡意攻擊和排斥。另一方面,還要承受對未來的恐懼,為生計發愁。焦躁、害怕、懷疑等種種負面情緒都在蔓延著,長時間的煎熬導致人心惶惶。

  漫長的幾個月里,有對李文亮和方方的討論,也有對武漢F4的抱怨。武漢大姐在家中窗戶大喊“都是假的”,鄰居窗簾在窗外飄揚一整個春天,湖北的疫情地圖從白色到淺紅,又從深紅到紅得發黑。

  好在有醫護人員前仆后繼,無畏生死的守護下,志愿者挺身而出、毫不退縮的擔當下,以及無數忍受過孤獨、痛苦,但仍配合國家安排的普通武漢人的努力下。武漢和武漢伢才好不容易挺過來了!

  ②、再一次面對,見證了武漢速度!

  2021年8月,整整14個月后,疫情再次回到武漢。

  作為曾經受疫情影響最大的城市,這一次做好最硬核的準備。以雷霆的速度和魄力,從交通、生活物資、文娛、醫療等各方面都著手起來。甚至不到24小時,便開啟了全市全員的核酸檢驗模式。每個步驟都快速有序地進行著,讓人既安心又驕傲!

  而不等官方呼吁,武漢人也迅速回到防疫的狀態下:把消毒套裝翻出來,去超市準備基礎生活物資,退掉旅游的車票,時刻準備居家。

  當時有人覺得武漢人一有風吹草動,就往家里搬大米、扛豬肉的行為有些可笑,只想說武漢是經歷過最無助時刻的城市,也是戴口罩最自覺且時間最長的城市,每個武漢人都準備好了,只要政府一聲令下,發布的任何行動都會最大自覺的配合。

  另一方面,武漢在迅速排查此次病毒源頭的同時,關于確診人唐某流調的討論卻甚囂塵上,一份流調卻成了謠言滋生的溫床,讓唐某一下子被推上了輿論的暴風眼。

  疫情之下,流調不再是一個嚴肅的公共報告,而成了窺探他人隱私的最好工具。

  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的平衡成為一大問題。

  ③、第三次,武漢人的心麻了!

  隨著疫情再次發生,武漢人的心情又是怎么樣的呢?近期,#武漢人今天的心情#一躍成為了熱門話題,閱讀量超過1億。話題下既有武漢伢對疫情苦中作樂的調侃,也有表達對疫情的警惕。

  首先,并沒有那么害怕,甚至有些麻了。

  其實從武漢這一次面臨的疫情狀況來說,并不是很樂觀。首先源頭要從北京來的4名培訓人員說起,此次培訓共有66名學員參加,密接人數也較多。

  最為頭疼的是,此次涉及地域范圍廣。從流調里看,所涉及活動場所遍布武漢三鎮,幾乎要把武漢的人氣美食打卡地都涵蓋了。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次流調沒有公布每位確診患者單獨的活動軌跡,只按照日期整體公布了活動場所。在公共安全之中,個人隱私也得到一定尊重和保護。

  但是武漢迅速做出反應,控制住疫情病例源頭,切斷感染者傳播途徑,并第一時間發布了流調報告,給了武漢伢滿滿的安全感!

  武漢伢雖然表示人麻了,但仍配合通知去做核酸檢測。

  有人調侃說,如何判別一個武漢人?看看他喉嚨是否長繭。

  雖然有些夸張,但作為一個武漢人,這幾年來一直有深刻的體會,口罩早已成為武漢人必備的日常用品,核酸檢測也成為常規操作!

  武漢人比其他任何地方都珍惜生命,珍愛生命,珍重來之不易的零感染!

  相較武漢的速度、武漢人的自覺,我們堅信:武漢人,有再一次挫敗疫情的勇氣和實力,畢竟“大風大浪早就見過”,還有啥可怕的!

  武漢的春天要來了,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來源:掌上武漢

  #武漢頭條# #湖北優質創作者聯盟#

第5位網友觀點:

  “五老”抗疫快訊:面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陽谷縣“五老”志愿者積極響應縣關工委、縣委老干部局號召,自覺組織起來,走上各自小區、村莊等值班崗位,身穿志愿者紅色馬甲,無論寒風雪雨,配合小區、村居社區投入到站崗值班、消毒和宣傳中去,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縣融媒體中心老干部黨支部于1月21日晚向支部全體黨員發出號召,要求廣大黨員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志愿參加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已有李文亮、李東生、魏傳雪、張東英、潘景鵬分班在門崗值班。在廣電小區居住的老黨員、王學誠同志也志愿參加疫情防控工作。住建局小區、公安局小區、民政局小區、大布鄉“五老”志愿者社團、金斗營五老志愿者社團等五老志愿者紛紛走上了抗疫防疫第一線。

  有詩贊“五老”:

  小雪輕輕拂臉龐,值班五老著紅裝。

  精神抖數寒天立,防疫民安福未央。

第6位網友觀點:

  《擔當,是最美的風景》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在這喜慶的日子里,我們以一首《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唱響了我們對黨的熱愛,拉開了我們對建黨百年禮贊的序曲。

  光陰如梭,彈指百年。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回首這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從血雨腥風中走來,在槍林彈雨中穿梭,歷經了無數血與火的洗禮,由弱變強,帶領中華各族兒女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從一個輝煌邁向另一個輝煌!

  “嘉興的南湖,”“紅船的會議”,我們黨從南湖上的一葉小舟啟航,一路高歌,披荊斬棘,建國立國樹大國,敢為人先,百折不撓,立黨為公忠誠為民。

  百年風雨,鑄就百年輝煌。

  擔當,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一身正氣。

  擔當,是黨旗下的錚錚鐵骨鏗鏘誓言。

  擔當,是最美的風景。

  在解放戰爭時期,有被毛主席譽為“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有舍生炸碉堡的董存瑞;還有為了革命被烈火燒身的邱少云……為了革命為了新中國,他們毫不猶豫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擔當,是最美的風景。

  在今天,有新冠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醫生,有身患絕癥堅守抗疫一線的張定宇,有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防疫科主任張文宏院士的“共產黨員先上”,還有改變山區女童命運的云南公益校長張桂梅……他們的身上無不體現出為國為民、舍小家為大家身肩責任勇于擔當的精神。

  擔當,是最美的風景。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初心是起點時心懷的承諾與信念,是困境時履行的責任與擔當。是黨旗下莊嚴許下的誓言,是融入血脈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為著理想勇敢前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明確責任,勇于擔當。

  我們是新一代的青少年,也是黨和國家未來的接班人。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為了人民的幸福安寧,為了早日實現我們的“中國夢”,我們更要強身健體,努力學習,承擔起我們的責任,無愧于共產主義的接班人。

  擔當,是最美的風景。

第7位網友觀點:

  護照過期了。以前總想著要在過期半年前換新護照,因為很多國家要求護照有效期半年以上,可是不知不覺間已經過期半年以上了。距離上次出國,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兒了。

  2020年1月21號晚上回家過年,當天早上新聞剛剛爆出來人傳人,下班去買口罩,去了好幾個藥店都沒貨,進店問的同時陸續來人問。沒辦法只好帶一個冬天戴的防霧霾黑口罩,在火車站黑壓壓的人群里,戴口罩的寥寥無幾。對了,在回家之前,買好了合肥到武漢的高鐵票,準備年后2月16號,從武漢飛迪拜。

  回到家打車回家,師傅很謹慎,特意問我是不是從武漢來的那班車,因為我抵達的時間和武漢來的班車抵達時間很接近。當天晚上刷微博刷到半夜,第2天武漢封城的消息在微博上爆了,當時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新中國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個千萬人口的城市要封城。

  23號和24號,不斷有春節出行游客打電話咨詢能不能正常出行,我們翹首以盼官方能有一個通知。25號文化旅游局發通知,沒有出發的全部停止出發……把去武漢的高鐵票全部退掉,迪拜,下次再見!

  年初二出門買了個手機,然后就一直宅在家里。我四五歲小侄子經常問我,暈天過沒過去,什么時候過去?他把這不能出門的日子稱作暈天。天天關注新增人數,吹哨人李文亮聲援,武漢建立方艙醫院,看很多地方挖斷公路,各地花樣百出的防疫政策,提倡春節云拜年,期盼拐點的到來,大疫當前民族團結凝聚力空前,不斷被感動著,自豪著。經過一個艱難的2月,3月很多地方清零。3月初,宅了一個多月之后,終于出門了,馬路上人很少,馬路邊沿街商鋪上每家都貼上防疫通知。22號,從江蘇返回合肥,綠植死了大半。

  陸續開放了省內旅游,春暖花開了,4月8日武漢也解封了,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可是國外亂套了,先是日韓爆了,隨后歐洲,美洲。回國機票變成天價,隔離成為經常提及的一個用語。3月28日外交部發文暫停外國人入境。出境旅游,成了一個遙遠的夢。

  什么時候能恢復呢?

第8位網友觀點:

  周末讀了兩遍《鼠疫》,熱淚盈眶讀完此書,我寫了6頁筆記以記錄被觸動的文字和自己的思考。

  我理解:加繆的《局外人》是出世的逃脫和虛空,而《鼠疫》則是入世的積極和清醒。

  如果在去年疫情期間讀這本書,感觸可能會更不一樣,更會覺得他的手寫出了我們的心聲。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里厄醫生是誠實、敢于承擔責任的吹哨人(在此緬懷李文亮醫生,書中的里厄讓我總是想起李文亮醫生,唯一遺憾的是他已逝去),他每天忙著救治、隔離防疫等,看似理性和冷漠,實際上卻是“看清真相依然奮不顧身投入生活的人”;

  一生反對死刑、反對假以任何名義剝奪他人生命的塔魯和里厄惺惺相惜,誠實和關懷、悲憫讓他們成為了推心置腹的朋友;他倆去海浴場游泳的這個情節非常動人。難過的是,塔魯卻在疫情即將結束時卻死了。

  年輕記者朗貝爾,初期由于恐懼和害怕,一直想方設法逃離疫情地,然而在本可以離開的時刻他卻放棄了,自覺主動地留下來投入到志愿工作,因為“他說,他如果真一走了之,他會感到羞愧。”.......

  書中展示的故事以及眾生百相,我想每個經歷過疫情的人讀來都會有很深的感觸。盡管今年疫情似乎好轉了,但這本書仍然值得每個人閱讀。不知道在這場疫情中失去親人的人們來說,他們如今過得怎么樣了?對于曾經報道中那些排隊領骨灰的他們而言,疫情依然沒有過去,“有誰會想到這些人的孤苦?”

  我們不歌頌疫情,我們“在災難中能學到什么,人的內心里值得贊賞的東西總歸比應該唾棄的東西多”。

  每天看一點書,我是@看一點書

本文2020抗擊疫情李文亮事跡,李文亮等被追授全國防疫先進個人稱號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