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打油詩(說一說什么是打油詩)

摘要: 有很多朋友經常寫一些不合格律、淺白如水、俗不可耐、佶屈聱牙、味同嚼蠟的東西,而且還故作風雅地標上“五律”“七律”和詞牌子,當別人指出錯誤的時候,就便“謙虛”地說是“打油詩”,其實,...

有很多朋友經常寫一些不合格律、淺白如水、俗不可耐、佶屈聱牙、味同嚼蠟的東西,而且還故作風雅地標上“五律”“七律”和詞牌子,當別人指出錯誤的時候,就便“謙虛”地說是“打油詩”,其實,這些人是曲解了打油詩,為自己的淺見陋識、不懂裝懂、不學無術、假斯文遮丑,下臺階。打油詩,不在于是否符合格律,很多打油詩完全中規中矩,符合格律,主要在于它的幽默、風趣、詼諧,引人發笑、寓道理于幽默中,也就是說,打油詩的主要特點是內容與風格。可以說,打油詩從外在上、體裁上、形式上屬于文學,從內容上、內在上、效果上屬于曲藝范疇。寫打油詩,首先要精通格律,更要有深入淺出、化繁為簡、簡精扼要、言簡意賅的功夫。

打油詩,是通俗、詼諧、不拘一格的舊體詩。究竟為什么叫做打油詩呢?據說,唐朝有一個叫張打油的人善作通俗、詼諧、不拘一格的順口溜,在民間流傳最廣而最有代表性的要算他的《詠雪詩》“天下一籠統,井口大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了。

傳說當時有一位參政,在下大雪時到衙門里去,路上發現有人在潔白的粉墻上寫了一首詩:“六出飄飄降九霄,街前街后皆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參政看到潔白的粉墻被胡亂涂鴉,大發雷霆,立即命令手下人緝拿寫詩者治罪。結果把張打油抓來了。參政問他會不會作詩,回答說會。參政聽了不相信,決定當場考考他。要他以南陽陷于敵軍重圍,請求派兵支援為題作詩答對。張打油思索片刻后便吟詩一首:“賊兵百萬下南陽,也無救援也無糧,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詩的格調同前一首一樣詼諧幽默。參政聽了捧腹大笑,不但沒有給他治罪,反而把他放走了。從此張打油也就出名了。漸而漸之。后來的人們便把像張打油寫的那樣通俗、詼諧、幽默的詩叫“打油詩”。

野史記載,宋真宗時有一個名叫楊樸的隱士,能詩善文,很有才華,但不愿出來當官。宋真宗求賢,派官兵把他請去,到了朝堂,真宗問他是否會作詩,他說不會;又問他,臨行時是否有人贈詩于他,楊樸說只有老妻贈詩一首:“且休落拓貪酒杯,更莫猖狂愛吟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真宗聽罷大笑,隨即就放楊樸還鄉了。

“六尺巷”的來歷很多人都知道。清朝高官張英(康雍年間名臣張廷玉的父親),其老家宅前有塊空地,與吳姓為鄰。吳家蓋房越界侵占時,家人馳書到京城,想讓張英出面干預。可是這位“宰相肚里能撐船”,寫了四句中規中矩的打油詩寄回。詩云:“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詩,遂擬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 留下的這六尺地,后人稱之為“六尺巷”,至今猶存,傳為美談。

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在擠公交車時寫下的打油詩《鷓鴣天》:“這次來車更可愁,窗中人比站前稠。臺階一露剛伸腿,車門雙關已碰頭。長嘆息,小勾留,他車未卜此車休。明朝誓練飛毛腿,紙馬風輪任我游”。語句幽默,格律正確。

作家聶紺弩是古典詩詞大師。他在受迫害勞改期間,田間拾稻穗,寫出“不用鐮鋤鏟镢鍬,無須掘割捆抬挑。一丘田有幾遺穗,五合米需千折腰……才因拾得臺身起,忽見身邊又一條”,在廁所掏糞時寫出“高低深淺兩雙手,香臭稀稠一把瓢”的打油詩。他的舊體詩古色古香,又幽默凄楚,是含著淚水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