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是為了紀念誰的
大家好,小宜來為大家講解下。清明寒食是為了紀念誰,寒食是為了紀念誰的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朝詩人韓翃的這首詩里面,出現了我國一個傳統的節日---寒食節。寒食節是怎么來的呢?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在斷炊絕糧時割下自己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饑。重耳歸國成為晉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祿,攜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逼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死于火焚。晉文公感念其忠臣之志,將其安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托哀思。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就這樣,寒食節逐漸流傳下來,一直到今天,人們仍然被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所感動。寒食節也成為了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到兩天,又有“禁煙節”、“冷節”和“百五節”之稱。寒食節的習俗有拜掃祭祖、吃冷食、踏青郊游和插柳等。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下令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意思有二:一是標志著寒食節已經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借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
中唐以后,宦官受寵,他們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所以有人認為韓翃這首詩也由此而發。
清明、寒食、三月三,三個節日聽起來都很耳熟。它們之間的關系大家知道嗎?其實它們是“一家“!
先說寒食,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以及沿襲了上古時代改火舊習,加入了河北保定一帶禁煙火、只吃冷食的節日氛圍,始成初形。
有沒有網友和我一樣,曾經覺的寒食就是節食呢?
其實不是!所謂寒食就是不生火,吃冷食、生食,而且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寒食節還很長,最短的一個月,長的可以達到驚人的105天!3個多月的生冷飲食,這對身體的健康很不利。
三月三,又稱上巳節,是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周禮》:歲時拔除,如今三月上巳去水上。吃吃春日,天氣柔和,臨河洗浴,濯垢踏青。魏晉后,改為確定日期為陰歷的三月初三。后混入祭掃、秋千、出游、蹴鞠等風俗和活動。
而,宋代以后,上巳節絕跡難尋。
為啥呢?
清明節雖源頭久遠,但真正有假期可以去祭掃懷思、踏青游玩還是唐宋以后,主要是唐玄宗的功勞最大!
唐時官員回鄉祭掃,經常誤了工作值守的事。當值皇帝唐玄宗看這不行啊,于是大開金口:“寒食節放假四天!”公元777年改為5天,公元790年增加到7天!
后清明綜合了寒食節和三月三,所以稱一家可也。
在河北保定,上墳燒紙錢那是有講究“早清明,晚十一”。祭掃和燒紙在清明前一周,也就是現在這個時候就開始了,而真正到了清明當天,反倒很少人去掃墓了。擺幾桌酒席,一大家子的人聚在最長者嗎家,追思先人以及促膝長談了。
親愛的網友,你那老家怎么過清明節呢?
#清明節文明祭掃# #保定頭條# #極致觀察#
#天津頭條# “祝小黃和大黃一起長大”,看到才知道植樹節到了,看到漫山遍野的小盆友,真感到欣慰!
3月12日是法定的植樹節,這個節日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1、公元552年,第一個因植樹留名史冊的大將軍韋孝寬,他是南北朝時期北周的大將,他下令雍州境內所有官道土臺一律改種一棵槐樹,作為標記和計程作用用,卻讓百姓受益,為行人遮風擋雨;
2、公元1915年由當時的林學專家凌道揚結合古代韋孝寬植樹的傳承和清明寒食的傳統,確定清明節為植樹節;
3、公元1928年,也就是孫中山先生去逝3周年,為紀念孫先生選擇去逝日3月12日為植樹節;
4、公元1979年,由小平同志提議,并通過程序確認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植樹節的意義是一種傳承,比如野人小時候在天津老家那邊也是會由老師帶隊去后廣場修整花園,我們天津初中校門的那棵大柳樹還是20年前野人親自種下,看到這棵樹就想到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局古訓,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是也!
清明又叫寒食節,清明節吃寒食源于周代的禁火舊制,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于國中”的法規,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古時候這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象征著新希望、新生命。
青團,寒食的一種,古時作供品,今多為春游外帶的零食。今日回鄉掛清,坡上恰有雨后帶露新鮮艾草,摘些嫩尖回來做了青團,味道還行。
青團備好,啥時候去春游呢?#清明節#
綿山(二)
綿山因春秋名臣介子推葬身于此,也叫介山。晉公子重耳為避禍而流亡十九年,介公始終追隨左右,甚至割自己的肉給他充饑,重耳繼位為晉文公,介公不圖回報,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迫其出山而放火燒山,介公最終被燒死也不肯出山,晉文公遂下令每年此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清明寒食的由來。應該感謝介公給我們一年一天的清明假期,卻沒有整出更多歷史事件或寫下一堆詩詞增加我們歷史課和語文課的負擔。據說介休市的名字就是“介公休命”的意思。
介公母子是爬棲賢谷一線天到介公嶺隱居的。這里沒有臺階,徒步上山必須爬由云梯、鋼板、懸梯、梅花樁組成的驚險棧道,棧道一共有照片所現長度的10余倍,大部分人都選擇坐索道或電梯上山(圖1~3)。
上山后再往上爬2公里左右的臺階就到更高的介公嶺,上面有介公的廟(圖4)和衣冠冢(圖5)。
綿山面積很大,要上上下下好幾座山,不過從山上往下看的風光真是不錯,值得這么折騰,體力不支的可以坐煤老板建的電梯或索道上下(圖6~9)
《清明追思》
今日清明,寒食。追思已在天堂26載的父母雙親。
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閑。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
(《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白居易)
母親勤儉持家,吃苦耐勞,工作上為同事擔當危險不惜自身安危,生活中善良得有些“傻”,正直得近乎天真。從不計較鄰里短長,與所有人都熱情真誠相對,當然,她還很漂亮,端莊中透著大氣,有點像倪萍年輕時。
父親就是被母親的善良和忠誠所打動,文革中父親被打成走資派臭老九,母親紅色的身份為父親擋了不少槍林彈雨、栽贓陷害、飛短流長,不離不棄走過了很多年,直到父親被平反恢復職位,從此化身小女人,享受全家人的呵護照顧,直至身故。
母親苦過、累過、冤屈過、哭過、堅守過,也笑過、撒嬌過、享受過。雖然她有點鄉愁,有點憂郁和水土不服,有點城里人的小傲嬌,但比起大多數雞飛狗跳的婆媳矛盾、家宅不寧,母親算是幸福的。
我的奶奶是個運氣不好的大戶人家太太,剛嫁過去就被當做大地主鎮壓了,店鋪田地細軟被政府沒收分了個干凈,但老太太沒有自怨自艾,用一雙小腳和堅毅的擔當把風雨飄搖的大家族支撐下來,把十個兒女養大成人。在父親被停職檢查的歲月里,把我帶到鄉下撫養,給母親留出了小家庭輕裝的空間。所以母親一生的重心和焦點只有父親。父親把全部的忠誠和愛都都給了母親,而父親深厚的國學素養和醫學專業研究深度,是母親不能理解的,也許這也是父親一生中唯一不能說的遺憾吧?
當我后來看到抽屜里一摞摞父親的女弟子們寄過來的靚照和信件,也理解母親偶爾發牢騷鬧情緒的小醋意。好在一切都云淡風清,她是庸人自擾。
那時候的日子很慢,思念很綿長,用情之彌深,不是現在快餐式的愛情,易碎的婚姻所能理解的。
老實說,我對母親的思念比父親深。但是,父親對我的影響已經化成習慣,刻入我的頭腦,滲進我的骨髓,化成我的基因。那就是進取、堅韌、好學、自律、擔當。我大概是用這種生活習慣來銘記父親的教育,感恩他的嚴厲。
母親因病去世三年后,父親也去了。是積勞成疾,是思念過度,是伉儷情深?也許是兩人幾十年的共同生活習慣形成了,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另一方就不適應了,所以也去了。
父母去世的前十年,我一直處于內疚和悲傷之中。父母在,尚有家,鄉音鄉情尤在。父母逝,我便沒有家了,直把他鄉認故鄉。每當有開心的喜事,或者暫時的困難,我都會想起父親,遺憾再沒有機會與他老人家分享,思索萬能的父親遇到這事會怎么處理?直到我可能活成了他的樣子。
清明,如一首綿長憂傷的歌,在云端緩緩飄過,我仿佛看到父母坐在云端,用慈祥的眼光注視著我,仿佛再說“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一切,活出自我,不辜負人生”。
生活一直很忙碌,好在有鮮花云兒為伴。
?
寒食有感
沈嘉祿
在古代,清明是寒食的下半場,寒食后一天或三天才是清明。寒食那天有一場饒有情趣的活動在等你,對,就是內宴冷食。
唐代詩人張籍有詩《寒食內宴》:“朝光瑞氣滿宮樓,彩纛魚龍四周稠。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問行由。”
內宴冷食就是宮廷里舉辦的冷餐會,能分享一塊奶酪的官員倍感榮耀,所以要同喜拜恩,并捋須吟詩得瑟一下。
宮中的冷餐會是豪華版,不僅有“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餅、馓子”(見《太平御覽》),還有“香騎逐飛球”的馬球比賽和“百戲皆呈”的文藝晚會,大臣們雖然天不亮就要出門,但有吃有喝又有玩,是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最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子推餅當然是紀念介子推的,何種形狀,什么味道,我不知道,倒是很想嘗嘗。《東京夢華錄》里提到“用面造棗餬飛燕,柳條串之,插于門楣,謂之‘子推燕’。……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餬、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芻,謂之‘門外土’。” 棗餬飛燕就是一種做成燕子狀的面餅,上面嵌幾顆棗子,專為寒食特制,也許跟子推餅是一回事。黃胖、掉刀都是供小孩子玩耍的玩具。
子推餅或棗餬飛燕失傳了,介子推只有一個,不可復制。
關于寒食節,各位一定記得一首詩,它太太太有名了: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許多專家,包括教科書上都是這樣寫的:韓翃寫的是一首諷刺詩,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果真如此嗎?要是韓先生膽敢諷刺皇帝和宦官集團,唐德宗還能在中書省送上來的干部推薦名單中特批“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位韓翃(中書省上報的有兩位韓翃)上位知制誥(相當于中辦秘書)一職嗎?所以我認為,韓翃并非諷刺宦官集團,而是踏準節拍表達了對皇權的崇拜,美化了唐代的封建統治結構,對皇帝以分送明火的方式傳遞某種政治信息進行了詩意的解讀。這一信息的實質是什么呢?就是要求群臣與民眾都像介子推那樣,對上絕對忠誠。
介子推作為中國的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至少從唐代以后一直被填埋。
容我再注釋一下:介子推的價值分兩個部分,一是忠君,二是淡泊名利,遠離政治中心,也可理解為不合作。皇帝強調的是忠君,失意文人堅守或有所寄托的是距離感和不合作姿態。
回到寒食節,古人參與這項群眾性民俗活動,還包括掃墓祭祖、禁煙、寒食、植樹、插柳、踏青、秋千、蹴鞠、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項目,有環保,有娛樂,有體育,有宴飲,有詩歌朗誦,內容相當豐富,要持續好幾天。隨著歲月的流逝,有些項目就融入到清明節中了,今天恐怕只剩下掃墓和青團了。
內宴寒食也許是中國最早的冷餐會。今天我們日子越來越好,其實也可以在趁著踏青掃墓的機會來一次野餐,在河邊找一處綠草茵茵的坡地,塑料布一鋪,有條件的話支起一頂野營帳篷更好,擺開啤酒、香腸、午餐肉、黃瓜、香蕉、藍莓等等,能夠備一只燒烤架,孩子們肯定更來勁了。與草地上萍水相逢的那幾位交換一下面包、蛋糕,風月同天,如何?
如果這天我們在野餐之后還有余興,可以去看桃花,并采些桃花來浸酒。《法天生意》:“三月三日,采桃花浸酒飲之,除百病,益顏色。”秀發及腰的美女們,穿上披襟帶風的漢服,足蹬繡履,手執紈扇,俯身拾花,回眸一笑,拍成小視頻傳到朋友圈,瞬間霸屏啦!
最后,跟大家一起復習一下蘇東坡先生的《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蘇先生的這首詞比“春城無處不飛花”更加有名,因為一句“詩酒趁年華”,我們似乎就獲得了大吃大喝、放縱一下自己的理由。其實,我更在意“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這才是詩眼,是最讓詩人扎心的地方,是中國文人的價值觀。
故國是什么?在中國歷史的敘事中,它就是被武力割裂、顛覆的那個沒落的朝代,但我們也可認為是類似致君堯舜上的年代、一去不復返的溫良恭儉讓的美好時光、被外力強行抹去或涂改的集體記憶、永遠不會重現的輝煌文明!
所以,東坡先生才會“寒食后,酒醒卻咨嗟”!
《望江南·超然臺作》與李叔同的《送別》一樣,讓人潸然淚下。
#早安,黑龍江# #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
小伙伴們知道為什么掃墓嗎?
清明節必備的活動之一便是掃墓,前往墓地進行祭奠祖先。但是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呢?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是承襲自寒食的習俗,而在我國古代,清明節早前與墓祭無關,墓祭是貴族活動,百姓不舉行墓祭,只舉行家祭。大概從唐朝開始,清明節和寒食漸漸相融,清明掃墓形成了傳統。
清明節作為24節氣之一,最早與墓祭無關。在中國古代,只有貴族有墓,老百姓并沒有墓。秦漢時期,封建等級不再那么嚴密,老百姓葬后開始有墓地,那時貴族的墓地稱“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墳”,只是一個土包。開始時,墓祭是貴族活動,百姓不舉行墓祭,只舉行家祭。墓祭分春秋兩祭,有春祈秋報之義。到漢代以后,墓祭逐漸形成風俗。
清明掃墓是承襲寒食的習俗
民俗學家認為“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鑒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
后來寒食與清明混為一體,清明節祭祀遂成習俗。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歷來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掃,就會被認為是“斷后”。因此無論多窮困,這天都要到祖墳上去壓一張黃表紙,以盡緬懷思念之意。
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的由來
清明節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項目是掃墓。清明節的起源,有傳起源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被大眾紛紛仿效,在這天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于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并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于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這個清明,回歸祭先人
去年清明,國家下半旗致哀,悼念為防疫、抗疫而獻身的英雄和國民。今年清明,又回歸正轉,祭奠介子推和我們的祖先!
介子推夏縣人,故鄉就在裴介村。他的忠誠感天動地,重爾專門為他設了個節日,這節日就是寒食,就是清明!
擴展開來,也是國人共同悼念我們的先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杜牧先生看到情景,也是他作的一首詩。因為真實,因為生動,因而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傳至今日!
今天的清明節,看天氣早上依舊是陰,一會兒是晴還是雨,天氣預報會告訴我們。
無論天氣怎么變,也無論是晴還是雨,我們的心都要在追憶中滿懷情感,悼念我們的先祖,祭奠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而英勇獻身的人!
因而,這一天,不管你去上墳、掃墓,還是踏青看花,都要心懷感激、感恩。因為,是那些逝去的英烈和祖先,才有了我們的今天!
先祖離去了,英烈離去了,活著的我們,就要好好地活。活他個精神煥發,活他個朝氣蓬勃。為國家、為民族和我們的家庭,多一份貢獻,多一份成就,為我們的人生和子孫后代贏得一份光榮!
2021年4月4日清明節于瑤臺山下白沙河畔
本文清明寒食是為了紀念誰,寒食是為了紀念誰的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14933.html發布于 2023-11-24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