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無雙2武將 大唐無雙武將永久綁定

摘要: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大唐無雙2武將,大唐無雙武將永久綁定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古代猛將戰力分為五檔,趙云排在第三檔。第五檔:秦瓊、尉遲恭、高長恭...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大唐無雙2武將,大唐無雙武將永久綁定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猛將戰力分為五檔,趙云排在第三檔。

第五檔:秦瓊、尉遲恭、高長恭、王彥章、龍且、李廣

秦瓊和尉遲恭的武藝在伯仲之間,秦瓊有過“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的記錄,尉遲恭能一鞭把單雄信打落馬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尉遲恭沖鋒陷陣,殺敵建功,但秦瓊卻沒有露面。

高長恭不僅武藝高強,還長得非常英俊帥氣,以至于他打仗時必須戴著面具,不然敵人就會覺得他只是一個白面書生,根本不害怕他。邙山之戰,高長恭率領五百戰騎殺入數萬北周大軍中,他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鐵槍王彥章”,五代十國時第二位能打得猛將,僅次于李存孝。李存孝死后,王彥章再無敵手。“彥章為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

如果論單挑,龍且應該是楚漢時期僅次于項羽的猛將。彭城之戰,龍且驍勇異常,斬殺劉邦聯軍甚眾。彭城之戰后,龍且被項羽封為楚國大司馬,后率軍擊敗英布。龍且雖然非常能打,個人武藝很強,但是他謀略不足,被韓信擊敗后斬首。

李廣,漢朝猛將,非常能打,被后世稱為“龍城飛將”。李廣的臂力很強,他在打獵時把一塊大石頭誤認為是老虎,結果一箭射去,箭都射進了石頭里面。后來李廣聽說那里有老虎,便前往狩獵。李廣雖然勇猛過人,可惜時運不濟,一生都沒有封侯。

第四檔:羅成、羅松、蘇定方、張遼、典韋、楊業、李嗣業

羅成跟秦瓊是親戚,但羅成一直擔心秦瓊的武藝超過自己,所以他們在互傳絕技時,羅成對秦瓊有所隱瞞,沒有把“回馬槍”“梅花七蕊”等槍法教給秦瓊。

羅松是羅成同父異母的哥哥,他是隋唐“四猛四絕十三杰”中的“四絕”之首。羅松的槍法有多厲害?羅松單挑楊林時,手中銀槍猶如暴雨梨花,在楊林的盔甲上刺穿了一百多個小窟窿,而楊林卻沒有受傷。由此足見羅松的槍法已臻化境。

蘇定方本名蘇烈,定方是他的字。蘇定方是繼李靖之后,大唐猛將之首,他創下了一人滅三國的曠世偉業,并將大唐疆域擴展到中亞。此外,他還參與了征突厥、征高句麗等一系列戰爭,直至75歲病逝,可謂鞠躬盡瘁。

張遼、典韋都是三國曹魏時期的猛將,張遼的逍遙津之戰閃耀青史,典韋天生神力,驅虎跳澗,被譽為“古之惡來”。

和唐軍陌刀隊交戰的所有對手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被剁成碎塊。李嗣業則是這支陌刀隊的將領。據史料記載他身高七尺,臂力絕眾,善用陌刀,所向披靡,被稱為唐代項羽。

第三檔:馬超、趙云、關羽、張飛、呂布、薛仁貴

馬超和趙云兩人的武藝難分高下。馬超、趙云都是一個類型的武將,白馬銀槍,英姿過人。趙云在長坂坡上七進七出,從曹操精銳騎兵“虎豹騎”中突圍而出,被贊為“子龍一身是膽”。而馬超在潼關之戰中,把曹操打得割須棄袍,狼狽不堪。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這份戰績在三國無人能及。顏良、文丑都是三國絕頂猛將,文丑還60回合戰平趙云,可是都頂不住關羽的青龍偃月刀。

能跟呂布正面單挑的三國武將,就是三爺張飛。說馬超、趙云能單挑呂布,那都是猜測。而張飛在小沛城下,真刀真槍地跟呂布單挑了整整一百回合,不分勝負。如果張飛也有赤兔馬,那還了得?說不定能把呂布打落馬下!

薛仁貴從小就力大無窮,吃得特別多,把家里都吃窮了才去投軍。薛仁貴傳奇戰績就是“三箭定天山”。兩軍陣前,薛仁貴連發三箭,連斬三位敵將,余下的敵軍全部下跪投降。

第二檔:李存孝、宇文成都、項羽、楊再興、高寵

李存孝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能打得猛將,沒有之一。史料記載,李存孝驍勇冠絕,常將其騎為先鋒,未嘗挫敗。五代時期的第二猛將鐵槍王彥章,在李存孝面前都撐不過十個回合。李存孝在五代十國,就像元霸在隋唐,沒有對手。

羅成雖然驍勇,但三個羅成加起來也打不過一個宇文成都。宇文成都在有傷的情況下,一人單挑隋唐排名第四、五、六的雄闊海、伍云召、伍天錫三位猛將,結果是30回合戰平。宇文成都打三個羅成,應該問題不大。

項羽的個人武藝堪稱驚世駭俗,他雖然被圍困在垓下,但突圍時一人斬殺敵軍數百人,打得劉邦軍無人敢攔。項羽獨自突圍跑到了烏江邊,他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揮劍自刎。

楊再興,岳飛麾下的一位猛將。楊再興有多猛?他曾想單騎活捉金兀術,于是一人沖進敵軍大陣,雖然失敗了,可楊再興毫發無損地在金軍大陣中走了個來回。小商河之戰,楊再興率300岳家軍擊殺3000金軍,后寡不敵眾,被亂箭射死。

高寵被稱為“南宋第一槍”,兵器是一桿“鏨金虎頭槍”。岳飛被困牛頭山時,高寵率軍前去支援,他一招擊敗金兀術,連挑金軍十幾座營盤,沖殺十萬金軍就像虎入羊群般霸氣。后來岳飛跟金軍大戰時,高寵連挑十一輛鐵滑車,后力竭而亡。

第一檔:李元霸

李元霸是隋唐第一條好漢,歷史原型是李玄霸。李元霸介乎于人跟神之間,只用兩招就輕松撕了宇文成都,一錘震得羅成吐血。

四明山之戰中,李元霸一人單挑十八路反王的60萬大軍,他手中的一雙大錘就像拍蒼蠅般,把六十萬大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血流成河。

唐昭宗李曄,定義為亡國之君,與真正的亡國之君不同的是,他是空有雄心卻無力回天的君主,沒想到吧,李曄身材魁梧,體貌過人,身高八尺,放到現在,是一個威風凜凜的東北大漢,有李世民的風采,眉目英氣逼人,要是發起脾氣來,如山崩海嘯一般,讓人膽戰心驚。他的兄長唐僖宗,是運動健將,嗜好打馬球,但政治智商接近于零,引發了百年一遇的黃巢之亂,不久,就駕崩了。

江山一日不可無主,群臣想立唐僖宗之子為帝,那是三歲不到的娃娃,被暗中窺伺許久的大宦官楊復恭斜刺里一出,改立唐僖宗之弟李曄,李曄窺探帝位的野心已經很久了,現在朝廷上,能左右帝位的兩大勢力就是軍閥與宦官,舉足輕重。李曄長期身居后宮,極少有機會與軍閥大佬們接觸,唯一能仰仗的就是宦官,李曄身材敦厚,性格豪爽,楊復恭越看越喜歡,決定要立他為帝。

甜蜜期很短暫,李曄利用楊復恭把自己推上皇位后,逐漸看楊復恭不順眼,一旦起了殺心,李曄日思夜想除去楊復恭。楊復恭要安插自己人做節度使,進宮也要騎馬,敢和李曄舅舅吵架,甚至把他殺了,不聽從李曄的指令,如此跋扈橫行的太監,李曄做上這皇帝等于傀儡,做起來有什么意思呢?

為了除掉楊復恭,李曄暗中搭上了頗有實力,有取而代之野心的楊復恭之養子李順節,借助他一部分禁軍權來對抗楊復恭。李順節對皇帝感恩戴德,立即出賣了楊復恭,把他的老底全部兜出來,李曄心里有數,開始對楊復恭發難,楊復恭又羞又怒,糾集其余的養子們倒轉槍頭攻打李曄,他永遠不明白,叛逆師出無名,很快就會完蛋的。果然楊復恭很快被擊敗,被抓到李曄的面前,李曄二話不說,手起刀落,送他上西天。

除去了楊復恭,還有李順節,李曄已有制衡宦官的經驗,除去前干爹,李順節“恃恩驕橫,出入常以兵自隨”,引起李曄的厭惡。于是,左、右軍中尉劉景宣和西門君遂暗勸唐昭宗除掉這個跋扈的胡人,并獲得允許。

兩位掌兵的公公以議事為名,召李順節入宮。三人寒喧坐定,剛剛端酒要喝,站在堂內“侍衛”的一名將領突前,一劍就把李順節腦袋砍落在地。大腦袋滾了幾滾,這位胡人的眼珠子還亂動,嘴巴張合,似乎在問“為啥來這個?”

對于楊復恭,李曄費了好多周折勉強解決,李順節,只需幾個力士就可以解決。李曄的權謀和果斷更上了層次,逐漸,宮里的大權歸李曄了。

可惜,大唐頹勢已經無法挽回,果決英明的李曄,能收拾宦官是他能力的極限了,但兵荒馬亂,軍閥林立的年代,奸詐陰險強悍無比的軍閥,如李克用、朱溫、李茂貞等人,個個都是曹操,兇狠無比。李曄看走眼了,他不信任長相兇悍、胡須茂盛,又缺了一只眼的李克用,總覺得他不是一路人,時刻掣肘防備,對貌似忠心義膽,實則壞得流膿的朱溫,青睞有加,百般信任,結果,李曄37歲“高齡”不明不白駕崩了,下手的正是朱溫這個逆子亂臣。

#頭條歷史#

#我要上頭條#

大唐,作為我國最璀璨的皇朝,誕生了一大批名臣猛將,尤其是隋末唐初時,涌現了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詳的豪杰,比如著名的瓦崗五虎將,隋唐十三杰等等。而其中大部分最后都成了大唐的將領,成了大唐的開國功臣。

有這么一位將領,他驍勇善戰,萬夫莫敵,曾在大唐帝國最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挽救了大唐,卻因為一句可笑的讖言,而被李世民處斬,家族被抄沒。他就是筆者今天要介紹的最可憐的大唐名將——李君羨。

提到李君羨,有的讀者記得十幾年的有個電視劇叫《至尊紅顏》,里面說李君羨和武則天是相愛的一對。歷史上的李君羨卻并不是這樣的,別說跟武則天相愛了,某種程度上來說,李君羨的死還跟武則天有關,這是怎么回事呢?

早年的李君羨,是李密的手下,他不像秦瓊程咬金那樣被李密所重視,后來李君羨轉投了王世充,成了王世充手下將領。沒過多久,李君羨發現王世充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十分厭惡他的人品,就率領手下士兵投奔了李唐,跟隨秦王李世民征戰天下,逐鹿中原。每逢戰斗,李君羨總是單槍匹馬,沖入敵陣,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

620年,李君羨跟隨李世民攻打宋金剛,大獲全勝,因功被封驃騎將軍,李世民親自賜予他宮人、繒帛。次年,又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足智多謀的李君羨知道盤踞在洛陽的王世充最大的劣勢就是糧草問題,于是用計截了王世充兒子王玄應運往洛陽的糧草,王玄應見到是李君羨的部隊,嚇得立馬逃竄。后來,又跟隨李世民攻打河北竇建德,劉黑闥。可以說,李君羨是憑著自己的武勇與謀略,一步一步在真刀實槍中脫穎而出的。

玄武門事變后,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父親唐高祖李淵禪讓給自己。李世民登基后,李君羨被授為左衛府中郎將。

剛建立起來的大唐百廢待興,沒成想,北方的突厥來趁火打劫,竟然一路打到了距離大唐首都長安僅僅只有40里的涇陽。唐太宗李世民震驚不已,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危急關頭,李君羨和尉遲恭挺身而出,率兵前去迎擊突厥,成功擊退突厥,解除了大唐之危。可以說,沒有李君羨,好不容易建立的大唐又將處于風雨飄搖當中,李君羨挽救了大唐。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漸強大起來的大唐,開始進行了對外反擊。此后的李君羨不斷率領部隊,奉命討伐吐谷渾等少數民族政權,僅懸水鎮一戰,李君羨就大破吐谷渾軍隊,俘獲牛羊等物資2萬多頭,得勝回朝,受到李世民的稱贊。李世民稱贊到:“君羨如此勇猛,強虜何足憂慮。”足見李君羨的勇猛。

然而,伴君如伴虎。李君羨雖然為大唐立下了不少的功勞,甚至解除了首都之危。但仍然沒有逃過皇權的殺戮。當時,有傳言說女皇將會登基為帝,奪取李唐基業。這對李世民來說,是無法容忍的。

一次,李世民宴請所有武將吃飯,酒中,有人要求各武官說說自己的小名。李君羨沒有察覺其中的深意,就說自己的小名叫“五娘子”。李世民大吃一驚,卻不露聲色的問道“君羨既然是小女子,為何卻如此武勇?”眾人哈哈大笑,不以為意。沒想到,正是這次的酒會,成了日后李君羨奪命之因。李君羨官任左武衛將軍,封號為武連縣公,屬地在武安縣,加上小名“五娘子”,這讓李世民忌憚不已,沒多久,李君羨就被李世民革職。

后來,李君羨出任華州刺史,李君羨跟隨一位自稱能不吃飯不喝水的平民學習所謂的“辟谷術”,于是就被人彈劾其與妖人勾結,圖謀不軌。結果,可想而知,李世民下令處斬李君羨,家產被抄。一直到武則天即位,李君羨才被追復生前官爵。

主席曾這樣評價:冤死一個李君羨,還有千千萬萬個李君羨。正如主席所說,一個李君羨被冤殺了,還會有千萬個李君羨一樣的人出現,對于李世民來說,只要威脅到他的皇位,寧愿錯殺,也不得放過一人可憐的李君羨,自始至終都沒背叛李唐,卻因為一句“武氏代唐”的讖言,遭到了李世民的猜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當初打天下時,沒有死在戰場之上,卻在盛世時死在了自己最忠誠的皇上手里,死后連自己的妻兒老小都受牽連,可悲可嘆,令人唏噓!

槍乃兵中之王,靜如處子,動若蛟龍。既可以步兵作戰,又可以適用于騎兵和車戰。長槍具有棍棒的靈活輕巧,而又有匕首那樣鋒利的槍頭,可以一槍鎖喉。所以在冷兵器時代將幾乎是被運用到最多的戰場武器。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古代歷史名將中,誰的槍法最厲害,誰才是你心中的長槍第1人?

第十名,李光弼

李光弼是大唐的名將,手中一桿透甲槍威震軍中上下。他用的透甲槍槍頭異常鋒利像針尖一樣,槍身約九尺銳利無比。槍尖的兩側槍刃處是用鑲銅的工藝鍛造,鋒利異常。李光弼憑此槍打了很多場勝仗,之所以叫透甲槍,就是因為它可以輕松地穿透敵軍的鎧甲。

在安史之亂中,李光弼憑借一桿透甲槍和過人的膽識,曾經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九名,楊延昭

楊六郎楊延昭很好的繼承了他們楊家槍法,在原有的基礎之上,他又推陳出新,創造出了很多新的招式。楊延昭手中蘆葉槍是他為自己打造的一柄大號紅纓槍,槍的長度約一丈三尺,槍頭細長像蘆葉一樣,非常有利于穿透敵人的鎧甲,在萬馬軍中一槍鎖喉,所以它的寶槍稱為蘆葉槍。

楊六郎憑借此桿蘆葉槍鎮守邊關數十年,契丹人聽到蘆葉槍楊六郎的名號,大部分都會心生畏懼。

第八名,姜維

蜀漢后期的著名高手。我們知道在蜀漢后期所有名將都進行了一次洗牌,而姜維作為曹魏降將,有勇有謀,手中的一桿綠沉槍,成了蜀漢最重要的將領。

我們都知道姜維深得諸葛亮真傳卻不知道他也是一位用槍高手,在他九次征伐中原的過程之中,他的計謀和英勇,為蜀漢贏得了次次勝利。曹煥曾經說,蜀國現在所剩的大將只有姜維而已。可見姜維在當時的蜀漢所占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第七名,戚繼光

戚繼光是我國明朝時期著名的抗倭英雄。他所鑄造的《績效新書》至今還廣為流傳,而他手中的一桿神威烈水槍更是助得他取得一次次勝利。

戚繼光取法楊家槍,在其基礎之上創造出了專門克制倭寇刀法的戚家槍。他所用的神威烈水槍長九尺,槍頭一尺三寸,槍刃也由精鋼打造,鋒利無比。在和倭寇一次次的戰斗中,戚繼光憑借著獨到的槍法和戰術,打的倭寇連連敗退,叫苦不堪。

第六名,楊再興

楊再興是楊家將后人,從小深得楊家槍法精髓,一桿槍使得出神入化。功夫小有所成后便跟著岳飛抵抗金軍,憑借此槍也立下了無數戰功。

楊再興改良傳統長槍為單鉤槍,專為騎兵作戰所打造,槍長約一丈,槍頭為五寸長的三角形,槍尖異常鋒利,三角形的底部為兩個突出的尖刃,可以很輕松的貫穿敵人的胸膛,顧名單鉤槍。

楊再興曾憑此單鉤槍,單槍匹馬深入敵營,想活捉金兀術,后單槍匹馬沖出敵營,率領三百騎兵與金兵血戰,手中一桿槍上下翻飛,招招制敵,數千名敵軍被他挑于馬下。

第五名,王彥章

五代時期用槍名將,他被當時的人稱為王鐵槍。王彥章從小酷愛武藝,力氣驚人,很小便來到軍隊之中參軍想報效祖國。

王彥章天生神力,所以他的槍是一桿重槍。槍本來以靈巧著稱,上下翻飛,穿插破敵,但王彥章的槍則反其道而行。資治通鑒上記載,王彥章的鐵槍有百十斤重,這樣一根重量級的大長槍,即便不能把敵人穿胸而過,被這長槍給打到,估計也會深受重傷。

據史料記載,王彥章每次作戰都拿兩根這樣的槍,以備不時之需,可見他的力量是多么的驚人,就算戰場上不慎被敵人奪去一根兵器,相信也并非一般人所能揮舞的動的。

第四名,馬超

馬超是蜀漢著名大將,號稱神威天將軍,手中一桿虎頭湛金槍,長約一丈一尺三,槍頭為鎦金虎頭形,槍刃也是白金鑄造,異常鋒利。馬超憑借此桿槍,在西涼打了無數勝仗,曹操曾多次想拉攏他來京中為官,張郃于禁等很多名將,都曾敗于他的虎頭湛金槍下。

第三名,岳飛

岳飛是宋朝抗金名將,從小我們熟知的就是岳母在岳飛的背上刻下精忠報國四字,這是我們從小熟知的成語故事。岳飛不但是忠肝義膽,而且在作戰方面更是有優秀的指揮才能的。

相傳岳飛是周侗的最后一個關門弟子,周侗人稱陜西大俠,我們熟知的盧俊義,林沖都是他的徒弟。而岳飛在和周侗學習武術之后,融會貫通,自創出一套岳家槍法。

他所用的瀝泉槍長約九尺,金龍頭銀槍舌,他憑借這套槍法被稱為北宋第一神槍,再配合上自己的計謀和膽略,抗擊金軍的過程之中,打了無數勝仗。

第二名,霍去病

西漢名將霍去病,號稱西漢戰神,神勇無敵,18歲帶兵出征,手中一桿梅花槍,打得匈奴落花流水。

相傳梅花槍是炎帝的寶槍,后來又被漢武帝找到,而漢武帝把它賜給了少年大將軍霍去病,霍去病憑借此槍打了無數勝仗,殲滅匈奴無數。若不是英年早逝,他的槍法也一定會廣為流傳。

第一名,趙云

蜀漢五虎上將,手中一把龍膽亮銀槍,腰中青釭劍,胯下一匹白龍馬,銀盔銀甲素羅袍,在敵軍陣營七進七出,這就是常山趙云趙子龍。

趙云從小喜歡武術,由對槍法十分著迷,少年時期,他手中槍法便練的出神入化,萬人莫敵。古代歷史名將中,第一名他當之無愧。

誰才是你心中的槍王呢,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公元756年,剛穩住潼關防線的高仙芝,就被唐玄宗派來的100陌刀手包圍。望著副將封常清的尸體,高仙芝哭道:“封二,從卑賤到顯赫,是我提拔你做了安西節度使。如今你我共赴黃泉,難道也是天意嗎”?安西軍兩任節度使,盡為唐玄宗所殺,安祿山叛軍再無人可擋……

開元盛世的崩潰,從楊貴妃認安祿山為“干兒子”開始。當唐玄宗還沉迷于華清池的溫柔鄉中時,平盧節度使、范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安祿山已經一步步掌握了帝國東部的近二十萬邊軍精銳。

更為諷刺的是,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的資本,都源于唐玄宗李隆基個人的饋贈與縱容。

而后“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富麗堂皇的開元盛世,就被安祿山發動的“安史之亂”燒成了灰燼。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得安祿山反旗一舉,帝國東部邊軍精銳盡數反叛,西部邊軍成了唐玄宗唯一致勝的可能。

于是,唐玄宗急調平定了大勃律的封常清入朝,問封常清安定天下之法。統帥安西軍精銳多年的封常清,嚴重低估了開元盛世下中原兵馬的腐朽程度。他親赴洛陽,募兵6萬余人,竟無能征善戰之輩,皆為普通市民、地痞流氓。

就是帶著這樣一支臨時拼湊的軍隊,封常清也是兢兢業業、為國盡忠。先后在洛陽城外、上東門、都亭驛、宣仁門,與安祿山最精銳的邊軍4次血戰,最終洛陽淪陷實非人力所能阻擋,而是臨時募兵如論如何也不可能勝過邊軍精銳。

東都洛陽淪陷后,封常清率潰軍逃至陜地,與前來防守的高仙芝相遇。封常清將安祿山叛軍實力,如實告知高仙芝。兩位久經善戰的安西節度使商議后,一致覺得目前軍力,不足以正面對抗安祿山叛軍,應當退守潼關防線。

憑借地勢,將安祿山叛軍阻擋在潼關之外,消耗叛軍糧草、軍械。為天下各路唐軍反擊爭取時間,以守為攻、以勢取勝,用大勢平定“安史之亂”。

期間,封常清主動請罪,請求入長安面圣,據實匯報前線安祿山叛軍軍情。唐玄宗不僅不許,還將封常清貶為平民,發配到高仙芝軍中戴罪立功。用人之際,不僅不安撫人心,反而從重責罰前線將領,安史之亂中唐玄宗的行為實在迷幻。

備受委屈的封常清,依舊以大局為重,配合高仙芝穩固潼關防線。在高仙芝、封常清的通力合作下,人心惶惶的唐軍得以安定,士氣、軍紀迅速回升,并于潼關防御戰中多次擊退安祿山叛軍。叛軍見潼關難以攻克,只能無奈撤退。

可是叛軍前腳剛撤,唐玄宗就選擇了秋后算賬。面對李隆基的屠刀,封常清無奈哭訴:“洛陽淪陷之日,封常清本就該死了。之所以不死在洛陽,只是怕尸體為叛軍所得,玷污了朝廷的官職。如今叛軍已退,封常清甘愿赴死,只是請將這封表書贈給陛下”!

封常清臨死前,都在哀求殺死他的太監,將自己的遺書送到唐玄宗面前。這封《封常清謝死表聞》大意如下:臣(封常清)與叛軍交戰已有十三日,臣之所率皆為烏合之眾,叛軍盡是漁陽突騎。狼狽歸來只有三求:

一求陛下斬臣于長安鬧市,以誡后來諸將;二求陛下問臣叛軍軍勢,以告后來諸軍;三求陛下知臣非懼死之徒,以全臣之微志。早日克服安史叛軍,重塑開元盛世!

封常清死后,太監邊令誠又宣讀了,高仙芝克扣軍餉罪、就地處決的圣旨。

高仙芝怒極而笑:“你說丟了陜州,我高仙芝認罪。但要說克扣軍餉,三軍將士在此:如果我高仙芝有罪,克扣了你們的軍餉,你們就說該死;如果我高仙芝無罪,沒有克扣你們的軍餉,請你們為我說一句冤枉”!一時間潼關上下,唐軍將士“冤枉”之聲震天動地,卻敵不過邊令誠一紙玄宗詔書。

高仙芝走到封常清尸體旁,悲傷地說道:“封二,當年我把你提拔成判官,你又接替我做了節度使。我們在安西做了十幾年的摯友,想不到今天要一起死去,或許這就是命運吧”!而后坦然面對陌刀手,一同倒在了蘆葦堆上。

原本已經在潼關,擋住了安史叛軍的高仙芝、封常清,接連被唐玄宗殺害。使得“安史之亂”戰況再次反復,唐玄宗無奈啟用中風的哥舒翰。可是哥舒翰高齡中風,無法親自指揮,安西軍又接連死亡兩任節度使。

軍心浮動的情況下,康玄宗又強令哥舒翰率領唐軍,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最終哥舒翰被俘、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唐玄宗塑造了盛唐,也毀了盛唐。

“玄”之一字,代表著啟明星,是黎明到來前的一顆星星。啟明星一直從黑夜亮到黎明,但隨著天色越來越亮,啟明星卻會越來越暗、直至消失。所以“玄”意為前明后暗,這與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何其相似,從年少有為開創開元盛世,再到安史之亂、馬嵬坡前的無奈。

李隆基的一生經歷太多滄桑,女帝武則天、太平公主、李林甫、楊貴妃、安祿山、哥舒翰、楊國忠、高仙芝、封常清,太多太多人杰從他的人生劃過。大唐因他走向極盛,也因他走向衰弱,因其成亦因其敗,這就是康玄宗李隆基極富爭議的一生。

人生得失、大起大落,興旺存衰的智慧盡在其中,為了解讀唐玄宗的一生,隋唐史學家蒙曼老師,出版了《唐玄宗.蒙曼著》一書。當當正版包郵,李隆基毀譽交織的一生,盡在其中!喜歡的朋友們,點擊下方鏈接,即可擁有~

唐玄宗(隋唐史學者蒙曼講述大唐王朝盛衰交迭的國運和唐玄宗大起

開元二年(714),九歲的王訓被授任尚輦御奉,入宮見唐玄宗,伏地大哭。唐玄宗撫慰說:"這相當于霍去病的遺孤啊!等到壯年拜爾為將!"賜名忠嗣,收養在宮中。

王忠嗣是豐安軍使王海濱的兒子,出自太原王氏一脈。

開元二年七月,吐藩進犯隴右,隴右防御使薛訥(薛仁貴)奉詔出征。

王海濱驍勇善戰為先鋒,這次會戰,唐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不幸的是,先鋒王海濱戰死。

唐玄宗非常婉惜,追贈王海濱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并讓他九歲的兒子王訓入宮,好生安慰,賜名忠嗣,收養宮中為義子,與忠王李享關糸密切。

王忠嗣成年后,勇猛剛烈,寡言少語,富有用兵謀略。唐玄宗和他談論兵法,對答如流。

唐玄宗更加器重王忠嗣,對他說:"你今后必然為良將!"

王忠嗣試守代州別駕時,大姓豪強皆閉關門戶,收斂行跡,不敢犯法。

王忠嗣常率輕騎出塞,李亨上奏說:"王忠嗣勇于戰斗,恐怕損失了他!"因此,王忠嗣被召回。

開元十八年(730),信安王李祎在河東,蕭嵩在河西,多次引薦王忠嗣為自已的部下。

唐玄宗擔心王忠嗣年輕,心懷為父復仇的怨念,下詔說讓他不可以為重將。

開元二十一年(733),王忠嗣已二十八歲了,還沒有立過大功,蕭嵩奉詔入朝。

王忠嗣對老上司說:跟隨您三年了,沒什么回報天子!"

于是,請求率精兵數百襲擊敵虜。此時,吐藩贊普大酋正在郁標川練兵,王忠嗣部下想回去,王忠嗣不聽,單騎闖入敵陣,部下頓時士氣大增,隨后掩殺,獲羊馬數以萬計。

王忠嗣首戰大捷,唐玄宗大悅,十年磨一劍,發硎放光芒,累遷為左威吾將軍,封爵:清河縣男。

吐藩進犯河西,唐軍寡不敵眾,人皆畏懼。王忠嗣單人獨騎殺入敵陣,左沖右突,殺死數百。

吐藩陣腳大亂互相踐踏,唐軍趁勢側擊,取得大勝。

唐玄宗封王忠嗣為左金吾衛將軍,羽林上將軍,河東節度副傳,大同軍使。

王忠嗣三十五歲時任河東節度使,人生最高光時刻,配四種將印,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個地方的節度使,控制萬余里邊境線,這在大唐歷史上史無先例。

王忠嗣的戰例也非常輝煌,北伐契丹的桑干河之戰,三戰三捷,奚,契丹聯軍覆沒。

大敗突厥葉護部落,誅殺烏蘇米施可汗。青海湖之戰大敗北線吐藩軍主力,吐谷渾依駙大唐。

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在石城堡之戰上,與王忠嗣產生矛盾,開始不信任王忠嗣。

王忠嗣功勛日盛,宰相李林甫嫉恨他,竟然誣陷王忠嗣要擁立太子李享為帝,唐玄宗大怒,對王忠嗣嚴刑拷打,準備處以極刑。

哥舒翰舍命苦求,王忠嗣才撿了一條命,貶為漢陽太守,不久暴斃,享年四十五歲。

王忠嗣是那個時代的戰神,許多桀驁不馴的將領對他都服服帖帖。王忠嗣還有前瞻性,曾預料安祿山會造反。

果然,王忠嗣死后六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自斷手足,改變了大唐歷史。

看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感覺很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那些為大唐江山拼死拼活的武將們只有尉遲敬德是從一品,就連大唐戰神李靖也只是正二品,而正一品基本上都是文官,而且排名前五。

還有一點非常不可思議,尉遲敬德竟然力壓李靖高居第七,而和尉遲敬德齊名的秦叔寶排名墊底,差點進不了凌煙閣[捂臉],就是程咬金、李世勣都比秦叔寶高!秦叔寶真的那么不受唐太宗待見嗎?

有人說秦叔寶不是唐太宗的親信愛將,有人說秦叔寶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自然就比不上尉遲敬德的功勞。也有人說秦叔寶只是《隋唐演義》編出來的傳奇人物,實際上秦叔寶并沒有尉遲敬德厲害,甚至不如程咬金厲害,真的嗎?

唐朝名將郭子儀(公元697年~781年),稱郭令公,挽大唐社稷之將傾,其功甚偉。“功高蓋主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作為臣子能達到這種程度的,僅有春秋戰國之齊相管仲勝過他了。

唐代宗時,宦官程元振自恃有擁立之功,多次排擠功高卓著的郭子儀,郭子儀被罷免,失去了兵權。郭子儀二話不說,就按照旨意去唐肅宗陵墓做監工,無怨無悔。唐代宗反而不好意思,十分羞愧,于是親自向郭子儀道歉:“使重臣憂慮,我很慚愧,從今后您不要擔心。“

不久,郭子儀臨危受命,帶領軍隊擊潰了吐蕃,收復長安。宦官魚朝恩極為憤疾。奸臣之所以能夠扳倒忠臣,往往是因為他們總能利用一些下作的手段,激發忠臣的憤怒和極端行為,然后借題發揮,最終引發皇帝對忠臣的猜疑。在郭子儀帶兵出征后,魚朝恩指使手下掘了他的祖墳。聽說郭子儀祖墳被掘,上至皇帝,下至群臣皆驚懼不已,害怕郭子儀就此造反報復。誰知郭子儀二話不說,簡單交代一下,就只身前往涇陽,見到皇帝,便嚎啕大哭:“我長期帶兵,卻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今別人挖了我祖墳,這是上天懲罰,不是有人和我過不去。”魚朝恩便舉辦一次宴請,邀請郭子儀前往。屬下皆勸他不去,部分將士更是要穿戴盔甲與之同往,但郭子儀卻道:“不用!我只帶十個仆從!”魚朝恩看到郭子儀僅帶仆人前來,驚訝地問道:“您怎么才帶這么點人?”郭子儀笑道:“我不是怕,你會覺得麻煩嗎?”魚朝恩聽后,捧著郭子儀的手,流著淚道:“您真是個長者,我再也不會懷疑你了!”就這樣,以魚朝恩為代表的宦官群體不僅不再與郭子儀為敵,反而極力維護他。

郭子儀八十歲時,一個名叫盧杞的人突然到郭府拜訪,說有要事相商。此時郭子儀正抱著自己美妾玩樂。一聽盧杞來訪,郭子儀趕忙推開美妾,并讓所有侍妾全部躲進后房,不得出來探看。

盧杞走后,家人問郭子儀:“盧杞只是個御史中丞,和大人比就是芝麻小官,您怕他作甚?”郭子儀回答:“你看那盧杞,長相奇丑,膚色發藍,心胸極其狹隘。女人見了他的面相肯定會嘲笑。如果把他得罪了,恐有滅族之禍!”

盧杞后來成為丞相,無數忠良被他收拾得家破人亡,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顏真卿。而郭子儀卻反而受到了盧杞的保護。

《資治通鑒》:“子儀為上將,擁強兵,程元振、魚朝恩讒謗百端;詔書一紙征之,無不即日就道,由是讒謗不行。”可古今眾多將領,卻妄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來抗拒王命,攜眾兵而不從,幾人心大如此,覺得此將尚持忠心?

郭子儀嘗遣使至田承嗣所,承嗣西望拜之曰:“此膝不屈于人若干年矣!”李靈曜據汴州作亂,公私物過汴者皆留之,惟子儀物不敢近,遣兵衛送出境。

無論是魚朝恩這樣的大宦官,還是田承嗣、李靈曜這樣的強蕃叛將,都對這位功勛卓著的人保持著內心的尊重。

本文大唐無雙2武將,大唐無雙武將永久綁定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