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的故居在哪(蒲松齡故居介紹

摘要: 大家好,小宜來為大家講解下。蒲松齡的故居在哪(蒲松齡故居介紹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蒲松齡故居“聊齋”位于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農家建...

大家好,小宜來為大家講解下。蒲松齡的故居在哪(蒲松齡故居介紹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蒲松齡故居“聊齋”位于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農家建筑。蒲松齡故居在抗日戰爭中遭日軍焚毀,1954年依原貌修復。

#夏日生活打卡季# #鄉村旅游# #旅游# #旅行# #淄博頭條# #淄博#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故居,座落于山東省淄博市蒲家莊,離我居住小區有三四里地,是聊齋城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的景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屬于典型的北方農村院落,較為完整地保留了蒲松齡當年居住生活的原貌。高懸在故居大門上的“蒲松齡故居”金字門匾,是郭沫若所題。故居分六個小院,七個展室,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展覽面積2000多平方米。院內有蒲翁當年著書的聊齋、蒲翁生平展室、蒲翁十分鐘愛的文石展廳以及當代文人騷客的書畫展廳。立有“柳泉”石碑為沈雁冰所題,是蒲翁當年設茶采風之地,又名“滿井”,青石砌就的泉口,泉水四溢,令游人留連忘返。

蒲翁,一位名落孫山的他,除留下一部譽滿中外的《聊齋志異》外,還創作了上千首俚曲作品。

蒲松齡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東淄博市,一九八零年擴建為蒲松齡記念館,館藏蒲松齡生前文物和多種版本的巜聊齋志異》以及蒲學研究論文專著等多種作品。

我的游跡之——蒲松齡故居

“歲月滄桑,三百年古槐見證聊齋傳奇”這是蒲松齡故居淄川蒲家莊的一棵老槐樹,據說是明朝種下的,據今三四百多年了,依然枝繁葉茂,它見證了《聊齋志異》的誕生和三百多年的傳承,也見證了蒲家莊從籍籍無名到文化勝地,更見證了柳泉先生蒲松齡的不凡一生,如今,古槐還在、聊齋還在、蒲家莊還在,但聊齋文化該往哪里走呢?#淄博# #淄博頭條# #淄博身邊事# #好客山東#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蒲松齡故居!聊齋志異,我去過蒲松齡故居參觀過,還有狐仙園!狐仙園坐落在請代茗名文學家,世界短遍小說之王蒲松齡先生的故里!蒲松齡藝術館!很有名的旅游景區!

中國 山東省 淄博市 淄川區 聊齋城

或許你喜歡聽故事嗎

今天一起去看看蒲松齡筆下的聊齋世界吧

從小看到的電視劇

今天走過蒲松齡故居,聊齋城

終于知道了那些人物是怎么創造出來的

或許現實的不公才能使蒲松齡創造出種種佳績

愛情,無關物種

當我愛你,我想排除萬難和你在一起

#夏日樂悠游#

#跟著頭條看世界#

#跟著頭條看世界-夏日樂悠游#

#我要上微頭條#

#尋找頭條生活家#

1966年8月,位于現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的《聊齋》作者蒲松齡的墓地被人給挖開,人們以為蒲松齡是寫書的,墓里肯定有很多值錢得東西,但是挖開墓以后,里面的寒酸程度,讓所有的人大跌眼鏡。

蒲松齡墓中有一個香爐,人稱“宣德爐”墓里有兩具棺材,男性尸骨是蒲松齡,那位女性尸骨就是他的妻子,他只有一位妻子,并無小妾,蒲松齡棺槨中除了這件香爐之外,還有一個銅煙袋,燈臺,四枚印章,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沒有金器,銀器,珍珠,瑪瑙,這些名貴陪葬品統統沒有。

而夫人劉氏的棺槨中比他稍好一些,里面有一些小零碎,比如:女性化妝用的銅鏡,頭上佩戴的銅簪,小珠子。在夫人棺槨中,也是相當的寒酸。好歹是一位大作家的妻子,而墓中的簡陋程度讓在場的人無法想象。

墓中最值錢的恐怕就是這一件宣德爐了,它是銅鑄造,高六厘米,口徑十三厘米,左右兩旁有兩只獸形的耳朵,香爐的底部刻著“大明宣德年制”因此人們稱它為宣德爐,這件東西被人挖出來以后被人賣到民間,但是不久后就被蒲松齡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贖回。

最重要的是,在人們挖開蒲松齡的墓的時候,發現了不少藏書,但因當年保管不力,再加上又不是專業的考古人員,因此這些書一經出土,便迅速的風化,腐爛,直至現在也搞不清楚,陵墓中究竟是不是《聊齋志異》,已經無從找尋。蒲松齡還寫過一部《醒世姻緣傳》至于隨他一起下葬的是什么書稿,目前來說只能是一個謎了。

@佳寧說歷史 :蒲松齡,今山東淄博淄川區蒲家莊人,少年成名,公元1658年,19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縣,府,道三連第一中得秀才,并受到了當時山東學政施閏章的好評,一時間威震整個山東,雖然開了個好頭,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卻連考不中,蒲松齡屢敗屢戰,百折不撓。

從1660年到1702年,40多年的時間里,他不是在考試,就是在考試的路上,但是讓人感到心酸的是,無一成功,70多歲的時候弄了一個歲貢生,在考試這一點上,他同吳承恩有些相似,都是考了很多年,連考不中,最后弄了一個貢生。

蒲松齡的父親叫蒲槃,原本是淄川世家,祖上在宋朝時期還曾經為官,但是后來家道中落,他就開始做一些小買賣度日,蒲松齡的父親娶了三房妻子,分別是李氏,董氏和孫氏,而蒲松齡是董氏所生。蒲松齡18歲的時候,娶了一房妻子劉氏,劉氏平時為人和善,從不與人爭斗,因此經常受到妯娌們的無端欺負。

兒媳無端受欺負,作為公公的蒲槃看不下去了,就給他們兄弟分了家,蒲松齡家得到了幾畝薄地,幾件農具和兩間茅草屋,蒲松齡一心求學,也不下地干活,家里的所有大事小情,全部由妻子劉氏操持,家里沒有錢,作為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蒲松齡又不掙錢,劉氏沒有辦法,衣服破了只能縫了再縫,每天織布挖野菜,再拿到集市上去賣,換一點小錢補貼家用。

蒲松齡的一生都離不開一個窮字,他的窘迫處境在《日中飯》中有記載:有一年夏天,家里窮得實在揭不開鍋了,幾個孩子爭搶一碗粥,在搶奪的過程中,小兒子不慎將飯碗打翻,可憐的女兒,只能在遠處眼巴巴的看著………。

蒲松齡的母親董氏去世,作為兒子的他,甚至連辦喪事的錢都拿不出來,幸虧一個朋友借給他錢,解了他燃眉之急,然而這筆錢過了好幾年他都沒有還上,朋友家中有事急需用錢,蒲松齡依舊不上,無奈的他只能寫了一首詩,聊表歉意,詩是這樣寫的:“我乃負君貸,無乃太乖方!清夜時一念,身如負芒刺。”

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讓蒲松齡一蹶不振,他無法平復心中的哀傷,只能靠寫書聊以自慰,在他70多歲的時候,終于得了一個叫“歲貢生”的頭銜,但這對風燭殘年的蒲松齡來說又有什么用呢?他的一生都是在貧苦中度過,除了學習之外就是寫書,不停的寫,不停的學,可是最后依然沒有改變現狀。蒲松齡的一生。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窮”用五個字概括就是“郁郁不得志”。

蒲松齡在其40歲之前寫完了《聊齋志異》之后的多年不斷有修改和增補,《聊齋志異》全書共有491篇,八卷,共40余萬字,歷史學家郭沫若曾這樣評價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1973年,蒲松齡故居被政府收回,并重新進行了修繕,1980年淄博市政府決定修建蒲松齡紀念館。從1980年。到1984年,國家一共出資30萬元,對蒲松齡的故居,紀念館,進行了全方位的修繕。

#歷史天窗# #歷史趣聊# #微頭條日簽#

#淄博頭條#

蒲松齡故居

蒲松齡故居游玩免費,聊齋城還在建設中!可以到蒲松齡故居售票處,用支付寶掃碼后填寫信息,掃碼進故居游玩!請佩戴好口罩?。。?/p>

本文蒲松齡的故居在哪(蒲松齡故居介紹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