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風俗文化(景頗族風俗習慣)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景頗族風俗文化,景頗族風俗習慣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國瑤族雖早已實行一夫一妻制,但部分地區仍殘存類似的習俗,瑤家人把它叫“點火把”。即每當黃昏后,瑤家男子便點起火把去相好的女子家,該婦女的丈夫見妻子的相好來了,他也點起火把去自己的相好家,讓自己的妻子和相好一起在自已家過夜,自己則找相好的女子家過夜,同樣的,該婦女的丈夫又點火把去找他的相好歡度良宵,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解放初,這也就是婚外群婚的遺風。
在實行了一夫一妻制的我國景頗族,也仍遺留下族內婚向族外婚過渡的痕跡。如景頗族男女求成婚,必須絕對服從這些原則和限制。同姓不婚,雖為異姓但以為源出于同一氏族者不婚,姨表不婚,只限于建有丈人種和菇爺種婚姻關系的異姓間通婚。
所謂同姓,同祖不婚,即是排除同胞兄弟姐妹、從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以及遠房的兄弟姐妹之間的通婚。這表明自然選擇原則在繼續發生作用,人們意識到近親配對繁衍后代的害處,反映出民族外婚的規約由母系轉到父系后仍被沿用。
大概是由于父系家庭以及后來產生的地緣關系并未得到充分發展,所以古代同一氏族、胞族內不通婚禁例,在景頗族中還有約束力。所謂丈人種和姑爺種,是依父系親屬觀念來表達的一種姻親關系,其涵義本是:姑母的兒子有權而必須娶舅父的女兒為妻,或者說,侄女一旦隨地就注定要當姑家的兒想,而舅父的兒子卻絕不容許娶姑家的女兒為妻,意謂血不倒流。顯然,這是一種單向舅表婚。
把這種固定的關系加以放大,就姑爺種姓氏的任一男子必須娶丈人姓氏的任何女子,而丈人和姓氏的男子卻不準倒婺姑爺種姓氏的女子。兄弟們的子女與姐妹們的子女這兩部分人,都不再互為兄弟姐妹,他們不再有共同的雙親。
因此,按照氏族外婚的慣例,這兩部分不同族的人容許縮結婚姻關系。景頗族人普遍格守單向男表婚。如果舅家有女兒,外在求偶時違背了慣例而向別姓氏的丈人錄婚,必須事先向舅家送禮,表示向勇家要命令,也表示向表姐妹道歉,為之“洗臉”。即便舅家無女兒或年齡太小,外甥不得已另找丈人種,也必須先征求得舅父的同意。
不如此,就被視作破壞親戚關系。丈人種與姑爺種的姻親關系因故中斷,想恢復關系,姑爺種一方可向丈人種一方送禮認親。牛一頭,若干酒、雞蛋、粑粑、紡織品等作為認親禮物,對方則以酒食相待,并回送一支火藥槍和一對手鐲,這樣就算恢復了雙方的姻親關系。
#云南人如何看待緬甸老撾等國家的人#
其實,歷史上緬甸老撾等國家和我國淵源甚深——語言可以相通,習俗相似。
比如:
一、中國與緬甸——胞波情誼
中緬關系“四個好”——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四好在世界上是獨一份。緬甸七邦的民族,其實是從我國云南遷移過來的傣族、景頗族等族的后裔,只是名稱不同;緬族是古羌族南下經過長時間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的。因此,緬甸人民是和我們血緣最近的胞波兄弟。
二、中國與老撾
有人說,老撾在世界上沒有什么存在感,確實是,不過現在中老鐵路即將通車,和我國的關系又可以更近一步。老撾人主要是我國古代時壯、苗族的后裔(為了躲避戰亂而南下),據說語言也還可以相通,老撾有漢人,老撾人也有些人學習漢語,所以去到那里,交流并不是很困難。說到血緣關系,可能并不比緬甸疏遠。
他們是應該這樣想的,事實上在邊境地區,兩國間的通婚并不少見,千山萬水也阻擋不了我們的情誼——大家都是同胞兄弟,不應分彼此。
在我國的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有一首著名的傣族民族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傣族人民在這里生長。密密的寨子緊緊相連,那彎彎的江水碧波蕩漾……”許多年來每每哼唱這首旋律好聽的的歌曲,我的心里就會出現一幅幅美麗的景象,比如說郁郁蔥蔥的叢林,匆匆的江水,美麗的孔雀,好高大的大象,造型獨特的傣族竹樓,帶有南亞風格的南傳佛寺,河里劃船的俊男靚妹,還有漂亮嫵媚的傣族舞女……這些就是讓我心神蕩漾的傣族人民的家鄉。我國共有傣族人口大約一百三四十萬,傣族人生活的地方被稱為孔雀之鄉,孔雀在這里屬于吉祥鳥,是傣族人吉祥幸福安康的象征。傣族人民生活的地區水網發達,山靈水秀,物產豐饒。有著發達的林業和經濟作物比如咖啡、茶葉、橡膠、香蕉等等。有種類繁多的,北方人不常見的珍禽異獸,比如大象、蟒蛇、山雞、孔雀等等。被人們形容為“植物王國”、“動物王國”。傣族人民的竹樓、木樓造型獨特,環境優美,充滿了彩云之南特有的地域風情。傣族人民崇拜水,許多節日習俗和水有關,最為著名的就是潑水節。每年陽歷四月,傣族歷法六月,都要舉行潑水活動。那個時候不管男女老幼、窮富貴賤、丑的美的、外鄉人或本地人都會出來潑水祝福。還會舉行賽龍舟、放高升(就是最原始的大炮竹)等活動。據說潑水是消災祛病、為佛洗塵是對人的真誠祝福。1961年4月份,大家敬愛的周總理還到西雙版納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總理帶著傣族帽子那個著名的紀錄片就是當時拍攝的。傣族人民愛好音樂,能歌善舞,每每到了重大的節日或者遠方的客人的到來,人們就會敲打鑼鼓,跳起歡快的傣族風情舞蹈表達美好的心情。比較著名的的有大象舞和孔雀舞。傣族舞蹈家刀美蘭的孔雀舞就受到了人民的喜愛和周總理的贊揚。大家有機會一定到彩云之南的西雙版納參加潑水節。
“武王伐紂,前歌后舞”是怎么一回事呢?
“牧野之戰”是周武王與商紂王的一場決戰,周武王從作戰方針、戰術技術、作戰紀律、戰前動員等方面做了嚴謹充分的準備,那么諸多典籍中的“武王伐紂,前歌后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這件事與“川軍”有關。
“牧野之戰”時,周武王軍隊除了周人之外,還有很多諸侯軍隊,包括“巴”“蜀”兩國的軍隊,也就是數周武王軍隊中有大量的“川軍”。這在晉朝常琚的《華陽國志》中有明確記載:“周武王伐封,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也就是說巴蜀勇士以歌舞的方式沖鋒陷陣,本質上是一種戰斗方式,是戰斗精神、技戰術水平的非戰場化呈現。
歷史學家汪寧生在《釋“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中指出,云南德宏地區的景頗族和四川涼山地區的彝族,至今還有戰前“歌舞以凌”的習俗,即在戰前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盾上畫有色彩鮮明、形象恐怖的圖案,然后一邊舞刀一邊吼叫,制造一種令人恐怖的氛圍,進而沖上去殺敵。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步兵第四一六團的“彝族五雄鷹”的美名廣為傳揚!
其實現代戰爭仍然需要“歌舞以凌”,當前解放軍保留一定數量的文工團編制,并將干部由文職改授予專業技術軍官軍銜,也是強化戰斗隊精神,提升戰斗力水平的舉措。
本文景頗族風俗文化,景頗族風俗習慣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39125.html發布于 2024-04-27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