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八賢王(歷史上的八賢王)

摘要: 在《楊家將》、《三俠五義》等有關宋代的演義小說和影視作品中,有一個叫八賢王的人出鏡率很高,他是皇帝的叔叔,地位和威望極高,保護忠臣良將,與奸臣賊子作斗爭,皇帝都得敬他三分。但真正的...

在《楊家將》、《三俠五義》等有關宋代的演義小說和影視作品中,有一個叫八賢王的人出鏡率很高,他是皇帝的叔叔,地位和威望極高,保護忠臣良將,與奸臣賊子作斗爭,皇帝都得敬他三分。

但真正的歷史上,并不存在八賢王這個人,八賢王的歷史原型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子趙德芳。

 


演義中的八賢王

在演義小說中,八賢王號如其人,賢德仁慈,經常利用自己的地位,保護忠臣良將,與奸臣賊子作斗爭,楊家將、包拯等忠臣良將都是他支持的對象,而奸相龐太師則與他水火不容。

在有些戲曲橋段中,八賢王擁有先帝所賜“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讒臣,是一名極具正義感、深受觀眾喜愛的角色。

很多宋朝民間演義中都有八賢王的角色,但八賢王姓甚名誰卻不盡一致。

1、《楊家將傳》中的“八王”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

2、《賀后罵殿》中的“八王爺”是趙匡胤的次子趙德芳;

3、《楊家府演義》中的“八王爺”是宋太宗趙光義的長子趙元佐(原名趙德崇);

4、《三俠五義》中,“八王爺”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八子趙元儼。

上述四個原型人物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宋真宗的兄弟輩、宋仁宗的叔叔輩,因此宋仁宗稱其為“皇叔”就輩分而言是沒問題的。

 


歷史上的八賢王

歷史上真正有“八大王” 、“賢王爺”之稱的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第八子、燕王趙元儼,而且據《宋史》記載:“元儼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

從稱呼、威嚴來看,趙元儼很符合演義中“八賢王”這個角色的特征。

《貍貓換太子》中的劉后系宋真宗的正宮皇后劉娥,宋真宗駕崩,年幼的宋仁宗繼位,劉太后臨朝聽政,宋仁宗形同傀儡,后來劉娥病逝,趙元儼告訴宋仁宗是李宸妃所生,而李宸妃死于非命,這段記載又很符合民間《貍貓換太子》的故事情節。

但大多數人仍認為八賢王的歷史原型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子趙德芳,甚至認為他原本有機會繼承皇位,這個觀念和宋初“傳弟不傳子”皇位傳承之謎有關。

 


趙德芳為何不能繼位

宋太祖趙匡胤有兩個弟弟:趙光義、趙廷美;兩個兒子:長子趙德昭、次子趙德芳。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位,建立宋朝,但他在位期間并不很長,只有十六年,而且他在位期間始終沒有明立皇儲,兩個兒子甚至連王都沒封,只有弟弟趙光義被封為晉王,以親王身份擔任開封府尹,地位在趙廷美、趙德昭、趙德芳之上。

公元976年冬,趙匡胤在一個夜晚病逝,第一個得到消息的是宋皇后。

宋皇后跟趙德芳的關系比較好,她得知消息后,沒有第一時間通知趙光義或趙德昭,而讓宦官首領王繼恩通知趙德芳前來,給人感覺是希望趙德芳能繼承皇位。

但王繼恩沒聽宋皇后的話,他直接跑到開封府通知了趙光義。

趙光義跟隨王繼恩來到宮中,宋皇后十分驚訝,但她立刻明白過來已被趙光義捷足先登,局勢不可逆轉,只好口呼“官家”,承認了趙光義對皇位的繼承。

從史料記載來看,趙匡胤駕崩后,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應該是趙光義,其次是趙德昭,而趙德芳作為次子,無論如何也是輪不到的,他不能繼位屬于情理之中。

趙光義繼位后對趙德昭、趙德芳還不錯,但趙德昭后來被他逼迫自殺,而趙德芳則在22歲“寢疾薨”,睡夢中不明不白死去,后人質疑是被趙光義所殺,趙匡胤一脈也就被徹底排除出宋朝的皇位傳承體系,直到南宋才重新恢復。

 


綜上所述,“八賢王”在真實的歷史中并不存在,甚至沒有一個完全對應的原型,應該是趙匡胤長子趙德昭、次子趙德芳,趙光義長子趙元佐、八子趙元儼等人的綜合,是劇作家在史料和軼聞故事基礎上,經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角色,其中有強烈的感情傾向,滿足了人們崇敬忠臣、懲處權貪的心理需求,因而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