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聲音博物館 聲音博物館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動物聲音博物館,聲音博物館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飼養員看到自己養育13年熊貓的標本,瞬間淚崩】
在國家動物博物館門口擺放著一個大熊貓標本,很少有人知道這只熊貓對中國熊貓種群意味著什么。
它叫良良,是一只著名的功勛大熊貓。提到良良,就不得不提他的飼養員王萬民。
1978年,經過層層選拔和培訓,王萬民成為大熊貓的飼養員。當時的飼養員肩上的擔子很重。七八十年代,大熊貓已經處于瀕危滅絕的狀態,70年代它的野生種群數量僅剩2459只,到1988年左右,更是銳減到1114只。
繁殖問題對整個種群來說都是致命的。如果沒有人為干預,大熊貓滅絕只是時間問題,并且這個時間不會太長,但人工繁育同樣存活率極低。
當時王萬民所在的北京動物園三年里沒有一胎大熊貓繁殖成功,就是這樣的情況下,良良出現了,良良是王萬民一手帶大的,為此他付出了很多心血,從動物學研究到生理解剖,這個獸醫學無一不學,但光靠課本上的知識,他是無法解決這個棘手難題。
王萬民就邊實踐邊研究,天未亮就到動物園,直到大熊貓酣然入睡才離開。他全身心投入,終于在飼料搭配、喂食時間與喂食量的掌握上摸索出了一套科學的方法。
良良在他的飼養下茁壯成長,成為世界上第一只人工飼養下人自然配種的雄性大熊貓。這里還要補充一點,圈養大熊貓進入繁殖期,雌性一般都能按季發情,但雄性大熊貓卻寥寥無幾。
所以良良的出現是一個轉折點,即是大熊貓種群一個新的開篇。良良一生育有11個幼崽,其中好幾只雄性大熊貓都繼承了的優秀基因延續至今,良良的后代已經遍布全球。
正如王萬民所說:沒有良良就沒有現在的大熊貓種群。結合現在我國大熊貓的外交地圖,以及每年大熊貓為國家帶來實打實的巨額收益,就明白良良為什么被稱為功勛熊貓。
而作為良良的飼養員,王萬民同樣了不起,他的職業生涯發表過多篇學術文章,在他的帶領下,大熊貓繁疫工作迎來了久違的高峰。過去幾十年,王萬民和同事們親手將一只只精心養育了大熊貓送出國門,遠赴世界各地,成為傳播中國文化、傳遞民族友誼的信使。
但再好的相聚也會分離。2000年,功勛熊貓良良在動物園自然死亡,為了保存紀念,良良被制成標本,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生命”。
2022年9月,王萬民做足了心理建設去看良良,結果在現場還是淚崩了,回憶涌上心頭,朝夕相處了13年,怎么能不難過呢?
看著良良,一切好像都和從前一樣,一切又都不一樣。在看望良良時,王萬民邊哭邊說:“對不起大家,這是一個功勛的熊貓,希望你們看見它。它在世界大熊貓史上是功勛熊貓,沒有它就沒有現在的熊貓主群,寶貝,你聽不見了。”#頭條創作挑戰賽#
成都自然博物館,適合帶孩子去看看,科普寶石,動物。
本文動物聲音博物館,聲音博物館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37245.html發布于 2024-04-19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